一、哪些案件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特別程序?
特別程序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特殊類型案件所適用的程序。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有以下幾種: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和認定財產無主案件。這類案件與其他民事案件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案件因沒有爭辯的雙方而沒有原告和被告之分;又如,案件雖然與民事權益有關,但是,判決是以認定某種法律事實是否存在為主要內容等。民事訴訟法將這類案件納入民事訴訟中,目的是針對這些特殊的案件,找到特殊的處理方法,便于問題的解決。民事訴訟法雖然將這些案件納入民事訴訟程序中,但這類案件畢竟與普通的民事案件不同,不宜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每一個案件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都經過一審、二審程序,因此,民事訴訟法對此類案件規定了特別程序。
二、特別程序與普通程序有什么不同?
特別程序與普通程序的不同在于:
1.一審終審。它不同于適用普通程序、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不是二審終審,而是一審終審。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自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得上訴。
2.審判組織不同。特別程序原則上采用獨任審判制。民事訴訟法規定,依照本章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3.審限短。特別程序的審限原則上為30日。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后30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但審理選民資格的案件除外。
4.審理的目的不同。在特別程序中,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目的是對一定的民事權利或者法律事實加以確認,不解決民事權利義務爭議。在普通程序中,人民法院審理的目的是解決民事爭議,通過審判保護當事人的民事權益。這兩種訴訟目的不同,采用的訴訟形式也不同,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依照本章程序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現本案屬于民事權益爭議的,應當裁定終結特別程序,并告知利害關系人可以另行起訴。
三、人民法院如何審理選民資格案件?
人民法院受理選民資格案件后,應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即使案情簡單也不能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因為審理選民資格案件,關系到公民的政治權利。
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起訴人、選舉委員會的代表和有關公民必須參加。有關公民是指起訴人認為是漏掉的公民或者不應列入選舉名單的人。審判人員在審理選民資格案件中,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認真聽取起訴人、選舉委員會和有關公民的陳述和辯論,查明情況,對選民資格進行審查,然后根據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作出公民是否有選舉權的判決。
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受理選民資格案件后,必須在選舉日前審結。因為這類案件時間緊迫,不在選舉前審結,就會影響選舉工作的正常進行,就有可能造成有選舉權的公民不能行使權利,無選舉權的人卻取得了選舉權的情況。雖然時間緊迫,但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也不能草率行事,必須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審理,以保證案件審理的正確性。
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制作判決書后,應當在選舉日前將判決書送達選舉委員會和起訴人,并通知有關公民。
四、公民下落不明,他的親屬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其失蹤或者申請宣告其死亡?
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規定,公民有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起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這就是說,公民離開他的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后,在連續的一段時間里下落不明,杳無音訊的,該公民的親屬及其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其失蹤或者申請宣告其死亡。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作出判決宣告他失蹤或者死亡。這兩個宣告沒有必然的聯系,不一定要先作了失蹤宣告,經過一段時間再作出死亡宣告。一個公民失蹤,既可以宣告他失蹤,也可以宣告他死亡。宣告什么,取決于法律規定的條件和利害關系人的申請。
公民是民事權利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必然同他人發生民事法律關系。公民長期失蹤,會使這些關系處于不確定狀態,例如,應由失蹤人支付和收取的費用無人收付;已由失蹤人承包經營的土地、池塘無人經營,但又不宜于發包給別人;配偶實際上等于無配偶,但又無法與他人結婚。這對于他們的利害關系人,包括對債權人、債務人、配偶、子女、單位都是不利的。確立由人民法院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的法律制度,為的是結束這些不確定狀態,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利益,穩定社會經濟秩序。
五、申請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有什么條件要求嗎?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申請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申請人應當是同失蹤的人有利害關系的人。申請人包括失蹤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債權人以及有其他利害關系的人。
2.失蹤的時間或者失蹤的情形應當符合法律規定。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宣告失蹤的,公民下落不明必須滿二年。規定,申請宣告死亡的,公民下落不明必須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如果某公民下落不明已滿四年,在這種情況下,被申請宣告的人下落不明的時間既符合宣告失蹤也符合宣告死亡的期限,是宣告該公民死亡還是宣告該公民失蹤,取決于該公民利害關系人的申請。
3.申請人必須遞交申請書。申請人不能以口頭形式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公民失蹤或者申請宣告公民死亡。申請人必須向人民法院遞交申請書。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書應當寫明失蹤或者下落不明的事實、時間和請求,并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于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4.向被申請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人申請人民法院宣告下落不明的人失蹤或者死亡,應當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此類案件由下落不明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便于利害關系人提出申請,也便于人民法院審查和認定事實,作出裁決。
六、宣告失蹤、宣告死亡適用什么程序?
民事訴訟法對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適用的程序作了規定。即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請人申請宣告某公民失蹤或者申請宣告某公民死亡的申請書后,應當進行審查。經審查,凡符合立案條件的都應當立案受理。對于重大、疑難案件,應當由審判委員會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于一般的案件,可以指定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人民法院立案后,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3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3個月。在公告期間,如果下落不明的人仍無下落,人民法院在公告期間屆滿后,即可作出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的判決,如果有了確實音訊或者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現,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宣告公民死亡不必先經過宣告失蹤的程序,只要公民下落不明符合法律規定宣告死亡的條件的,人民法院即可宣告該公民死亡。死亡宣告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人民法院作出判決的時間,該時間也是下落不明的人死亡的時間。
七、被宣告失蹤或者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現怎么辦?
下落不明的公民在人民法院宣告他失蹤或者宣告他死亡后如果重新出現,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申請,作出如下處理決定:
1.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人民法院經查明確系本人重新出現,應當作出新判決。新判決的內容是撤銷原判決和其他必要的事項。
2.關于財產的處理。新判決作出后,被宣告失蹤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財產代管人應當向被宣告失蹤又重新出現的人返還財產。被宣告死亡又重新出現的人如果要求返還被繼承的財產,繼承人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在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發生爭議的,另外起訴,由人民法院按民事案件審判。
3.關于婚姻關系。在宣告失蹤后,被宣告失蹤人的配偶已辦理離婚尚未再婚的,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的,應當按照婚姻法的有關規定辦理,雙方自愿結婚的可以再辦結婚登記;不自愿結婚的,不能強迫辦理結婚登記;配偶離婚后已婚的,原來的婚姻關系不能自然恢復。在宣告失蹤后配偶。未辦理離婚,在宣告死亡后配偶未再婚,則婚姻關系自然存續。在宣告死亡后配偶已婚的,原婚姻關系不能自然恢復。
八、 什么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這個能力不是人人都具有的。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從年齡上說,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0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從精神健康狀況上說,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確定一個人是否有民事行為能力或者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從年齡上是好區別的,但對于患有精神病的成年人,究竟他有沒有民事行為能力,或者是不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進行認定。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特別程序由人民法院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以更好地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同時,使社會知道他們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對自己的民事行為負責,或者不能完全為自己的民事行為負責,他進行民事活動,必須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從而保證民事活動的正常進行。
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人民法院根據一定的法律事實,通過法律程序,確認某個公民沒有或者已經完全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應當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利害關系人包括:
1.公民的配偶或者其他近親屬;
2.被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債權人、債務人等。
申請人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以書面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即該公民的精神健康狀況,喪失行為能力或者部分喪失行為能力的原因及其表現,是否經醫療診斷以及醫生對該公民病情的診斷情況等,都應當在申請書中具體寫明。
九、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的程序是什么?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申請人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申請后,對于重大、疑難案件應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一般的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人民法院在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時,如果該公民不是那種公認公知的精神病人時,就必須經有關專家進行鑒定,如果申請人已經提供鑒定結論的,應當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查。
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應當由公民的近親屬作代理人,申請人不得作為代理人。近親屬之間相互推諉代理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其中一人為代理人。如果該公民的健康狀況許可,指定誰作代理人,還應當詢問公民本人的意見。
人民法院受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后,應當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弄清事實后,應當開庭審理,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的判決。如果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認為該公民精神不正常、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應當判決認定該公民為民事無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經審查認為該公民精神正常,不能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
十、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恢復正常后怎么辦?
人可能患精神病或者其他疾病而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能將精神病治愈而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的民事權益和民事活動的正常進行。當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消除后,他們恢復了正常,可以進行正常的民事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經被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或者他的監護人的申請,人民法院經查證屬實,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判決送達后,該公民就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民事行為負完全責任,原判決指定的監護人不再是該公民的監護人。
十一、怎樣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財產無主?
認定財產無主,是指人民法院按照特別程序依法將某項財產宣布為無主財產,判歸國家或者集體組織所有。財產無主的情況,大致有如下情形:
1.沒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
2.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
3.財產所有人死亡,其遺產沒有合法繼承人,死者也沒有遺囑;
4.找不到失主的遺失物。
財產無主使財產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通過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的審理程序,能夠確定財產關系,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使物盡其用,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提出申請認定財產無主的申請人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一般是財產的發現人;財產所在地的基層組織或者基層人民政府;該繼承人死亡后的財產管理人等。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申請人申請認定財產無主,應當以書面形式向財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財產的種類、數量以及要求認定財產地無主的根據。
十二、人民法院審理認定財產無主案件適用什么程序?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申請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后,應當進行認真的審查核實,如果查明是有主的,應當作出駁回申請人申請認定財產無主的判決,通知所有人認領財產。財產所有人確實查不清的,應當發出財產認領公告,如果公告期間有人主張權利的,也應當作出駁回申請人申請認定財產無主的判決。如果公告一年期滿財產無人認領,應當判決認定財產無主,并根據不同情況,將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財產被他人占有的,占有人應當自判決生效之日起將財產交給國家或者集體。
十三、公民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資格申訴的處理決定,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選舉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選舉資格由選舉主持單位確認并公布在選民名單上,允許公民對選舉名單提出不同意見,增補有選舉資格的公民,排除無選舉資格的公民,以確保選舉活動依法進行。選舉法規定,對公布的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申訴。選舉委員會對申訴意見,應當在3日內作出決定。申訴人如果對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的判決為最后判決。對選民名單有不同意見提出申訴的可以是選民本人,也可以是其他公民或者有關單位或者組織。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資格申訴的處理決定,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是起訴前必須先向選舉委員會提出申訴,未向選舉委員會申訴即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告知其先提起申訴。
民事訴訟法規定,公民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資格的申訴所作的處理決定,可以在選舉日的5日以前向選區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起訴。根據這一規定,公民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資格申訴的處理決定,向人民法院起訴,必須符合如下條件:
1.必須在選舉日5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訴;
2.必須向選舉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
十四、判決認定財產無主后,原財產所有人或者繼承人出現后怎么辦?
人民法院判決財產無主后,如果原財產所有人或者合法繼承人出現了,并按照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對財產提出申請,主張權利,人民法院對此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查證核實。不屬實的,駁回申請;屬實的,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從原判決撤銷之日,國家或者集體應當將財產返還給財產所有人或者合法繼承人。對已經損失的財物,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民法通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例如,臺胞因為幾十年兩岸不通音訊而不能知道其權利是否被侵害,可以認為是民法通則規定的特殊情況。
來源:中國人大網 2000年12月17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債務轉讓協議怎樣才能生效?
2020-01-20還在哺乳期,該如何離婚?
2020-02-18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區別
2020-03-25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怎么認定的?
2020-04-02盜竊網絡域名觸犯什么法律
2020-04-07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理賠手續
2020-04-13房屋買賣雙方私下公證有效嗎
2020-04-22醫療事故鑒定處理程序是什么
2020-04-22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的認定與界限
2020-04-27分居離婚都需要哪些條件?
2020-04-27未成年人違法可以行政拘留嗎
2020-04-28未婚生子女通常給誰撫養?
2020-04-28離婚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處理?
2020-04-29借款合同的有效訴訟期是多長時間
2020-04-292020孩子撫養權判決標準是什么?
2020-04-29勞動合同沒有蓋章有法律效力嗎?
2020-04-30撿到東西不還,犯法嗎
2020-05-06誘人吸毒,該如何判刑
2020-04-30最新分居訴訟離婚程序怎么走?
2020-05-01配偶去世可以繼承多少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1起訴要求變更子女撫養費需要什么證據?
2020-05-02孩子撫養權判決考慮哪些因素?
2020-05-03一方有外遇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03子女十八歲以后還可以索求撫養費嗎?
2020-05-03子女撫養費訴訟時效多長?如何起訴?
2020-05-03二級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如何?
2020-05-04夫妻離婚子女撫養權通常怎么判決?
2020-05-04原告是否可以放棄訴訟請求
2020-05-04夫妻離婚債務范圍是什么?約定有效嗎?
2020-05-05離婚協議不履行怎么辦?能申請強制執行嗎?
2020-05-05養老保險中個人繳費的比例
2020-05-06二手房在哪里辦理房產過戶
2020-05-06物業管理費收取有哪些相關規定
2020-05-06離婚時怎么保全財產和需要注意些什么?
2020-05-08懷孕期間如何辦理離婚
2020-05-08有了非婚生子女就屬于是同居嗎
2020-05-11故意損毀文物的處罰
2020-05-12醫療事故導致他人死亡的賠償項目包括哪些?
2020-05-12合同解除有哪些類型?
2020-05-13企業法人犯刑事責任怎么辦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