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
4 監測方案設計
4.1 測站布設
4.2 監測頻率與時間
4.3 監測內容與項目
4.4 監測項目觀測與分析方法
5 水環境質量評價
5.1 評價方法
5.2 評價標準
5.3 評價結論
6 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
6.1 評價方法
6.2 評價標準
6.3 評價結論
7 生物質量評價
7.1 評價方法
7.2 評價標準
7.3 評價結論
8 質量保證與控制
9 監測報告
附錄A ( 規范性附錄)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內容與格式
A.1 文本格式
A.2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內容
附錄B ( 規范性附錄)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項目分析方法
--------------------------------------------------------------------------------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監測的原則、主要內容、方法和要求。
本規程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內的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監測。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
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程。
GB 3097 海水水質標準
GB 18421 海洋生物質量
GB 8978-1996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 11607-89 漁業水質標準
GB 12763.1 海洋調查規范(第7部分)
GB 17378.1 海洋監測規范(第7部分)
GB XXXXXX 海洋沉積物質量
3 術語
下列術語適用于本規程。
3.1 陸源排污口 terrestrial pollution source
直接向海域排放廢水和污染物的排放口,但不包括河流入
海口。
3.2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 sea area of terrestrial pollution source
受陸源排污口影響海域外緣向排污口一側的海域。
4 監測方案設計
4.1 測站布設
4.1.1 布設原則
—— 測站應布設在受陸源排污影響的海域范圍內;
—— 測站的布設應覆蓋或代表監測海域。
4.1.2 布設方法
水質測站以排污口為放射中心,按扇形布設。根據排污口的影響范圍布設測站,測站數量一般不少于6個。
沉積物測站應從水質測站中選取,其數量應少于水質測站,但一般不少于3個。
生物測站應從沉積物測站中選取,其數量應少于或等于沉積物測站,但一般不少于2個。
4.2 監測頻率與時間
水質監測一般每年4次,監測月份為3月、5月、8月和10月。
沉積物監測一般每年1次,監測月份為8月。
生物監測一年監測1次,監測月份為8月。
4.3 監測內容與項目
4.3.1 監測內容
必測內容為水文氣象和水質;
選測內容為沉積物和生物質量。
4.3.2 監測項目
4.3.2.1水文氣象
風向、風速、氣溫、氣壓、天氣現象、水溫、水色、水深、透明度、海況。
4.3.2.2 水質
根據該排污口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確定必測項目,同時監測pH、化學需氧量(COD)、鹽度、活性磷酸鹽、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氨—氮、銅、鉛、砷、鋅、鎘、汞、硫化物、油類、懸浮物、葉綠素-a等。
4.3.2.3 沉積物(選測項目)
根據該排污口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確定必測項目,同時監測汞、銅、鎘、鉛、砷、石油類、硫化物、滴滴涕、多氯聯苯等。
4.3.2.4生物(選測項目)
監測項目:石油烴、總汞、鎘、鉛、砷、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聯苯。
監測分析方法(包括采樣和現場與實驗室分析)詳見《海洋生物質量監測技術規程》。
4.4 監測項目觀測與分析方法
4.4.1 水文氣象
水文氣象觀測應滿足附錄B的要求。
4.4.2 水質
水質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應滿足附錄B的要求。
4.4.3 沉積物
沉積物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應滿足附錄B的要求。
4.4.4 生物
生物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應滿足附錄B的要求。
5 水環境質量評價
5.1 評價方法
采用單因子評價方法,但pH不參與評價。
計算公式為: Pi=Mi/Si.................................................................. (1)
式中:P—i污染物的污染指數;
M—i污染物的濃度(毫克∕升);
S—i污染物的海水水質標準(毫克∕升)。
5.2 評價標準
采用《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根據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功能確定采用的水質標準類別。
5.3 評價結論
根據單因子評價結果,確定監測海域的水質類別。
6 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
6.1 評價方法
采用單因子評價方法。
計算公式為: Pi=Mi/Si..........................................(2)
式中:P—i污染物的污染指數;
M—i污染物的濃度(10-6);
S—i污染物的沉積物質量標準(10-6)。
6.2 評價標準
采用《海洋沉積物質量》(GB XXXXX—200X),根據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功能確定采用的沉積物質量標準類別。
6.3 評價結論
根據單因子評價結果,確定海域的沉積物質量類別。
7 生物質量評價
7.1 評價方法
采用單因子評價方法。
計算公式為: Pi=Mi/Si................................................(3)
式中:P—i污染物的污染指數;
M—i污染物的濃度(mg/kg);
S—i污染物的生物質量標準(mg/kg)。
7.2 評價標準
采用《海洋生物質量》(GB 18421—2001),根據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功能確定采用的生物質量標準類別。
7.3 評價結論
根據單因子評價結果,確定生物質量類別。
8 質量保證與控制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與控制應滿足GB 17378.1 海洋監測規范 第1部分:總則;GB 17378.2 海洋監測規范 第2部分:數據處理與分析質量控制;GB 17378.3 海洋監測規范 第3部分: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的要求。
9 監測報告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的內容和格式應滿足附錄A的要求。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內容與格式
A.1 文本格式
A.1.1 文本規格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文本外形尺寸為A4(210mm×297mm)。
A.1.2 封面格式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封面格式如下。
第一行書寫:×××省市(一號宋體,加黑,居中);
第二行書寫:×××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一號宋體,加黑,居中);
落款書寫:編制單位全稱(如有多個單位可逐一列入,三號宋體,加黑,居中);
第四行書寫:××××年××月(小三號宋體,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間距應適宜,保持封面美觀。
A.1.3 封里一內容
封里一中應分行寫明:監測項目實施單位全稱(加蓋公章);項目負責人、技術總負責人、分項目負責人(包括現場觀測、水文氣象、水質、沉積物、生物等分項)姓名;報告書編制單位全稱(加蓋公章);編制人、審核人姓名;編制單位地址;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人姓名;聯系電話;E-mail地址等內容。
A.2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報告內容
報告應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內容。依據監測目的、內容和具體要求,可對下列章節及內容適當增減。
前言
簡述任務來源、監測任務實施單位、監測海區、監測時間與時段、航次、監測船只與合作單位等的簡要說明)
2 監測海域自然概況
2.1 監測海域臨近的陸域社會經濟狀況
2.2 監測海域的陸源排污口狀況
2.3 監測海域的資源狀況
2.4 監測海域的功能狀況
3 監督監測工作概況
3.1 監測站位布設
3.2 監測站位圖
3.3 監測站位類型與說明
3.4 監測時間與頻率
3.5 監測內容、項目及觀測、分析方法
4 監測結果
4.1 水文氣象觀測結果
4.2 水質監測結果
4.3 沉積物監測結果(如未做則去掉該部分)
4.4 生物質量監測結果(如未做則去掉該部分)
4.5 其他監測結果
5 監測海域環境質量評價
5.1 水質評價
5.1.1 評價方法
5.1.2 評價因子
5.1.3 評價標準
5.1.4 評價結果
5.2 沉積物質量評價(如未做則去掉該部分)
5.2.1 評價方法
5.2.2 評價因子
5.2.3 評價標準
5.2.4 評價結果
5.3 生物質量評價(如未做則去掉該部分)
5.3.1 評價方法
5.3.2 評價因子
5.3.3 評價標準
5.3.4 評價結果
6 管理對策與建議
6.1 存在的主要問題
6.2 管理對策
6.2 工作建議
7 監測結果報表
8 附圖、附表、附件(含參考文獻)
附 錄 B
(規范性附錄)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項目分析方法
B.1.1 水文氣象觀測應滿足GB 17378.4 、GB 12763.2 和GB 12763.3的要求,具體分析方法見表1。
B.1.2 水質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應滿足GB 17378.4 和GB 17378.7的要求,具體分析方法見表1。
B.1.3 沉積物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應滿足GB 17378.5的要求,具體分析方法見表1。
B.1.4 生物質量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應滿足GB 17378.6的要求,具體分析方法見表1。
表B1 陸源排污口鄰近海域監測項目分析方法
監 測 項 目
分 析 方 法
采用標準
一、水文氣象觀測
水溫
表層水溫表法
GB 17378.4—1998
水色
比色法
GB 17378.4—1998
水深
測深儀法或測深繩法
GB12763.2—91
透明度
目視法
GB 17378.4—1998
海況
目視法
GB 12763.2—91
風速
風速風向儀測定法
GB 12763.2—91
風向
風速風向儀測定法
GB 12763.2—91
氣溫
干濕球溫度計測定法
GB 12763.3—91
氣壓
空盒氣壓表測定法
GB 12763.3—91
天氣現象
目視法
GB 12763.3—91
二、水質監測
PH PH計法 GB 17378.4—1998
鹽度 鹽度計法 GB 17378.4—1998
化學需氧量
堿性高錳酸鉀法
GB 17378.4—1998
活性磷酸鹽
磷鉬藍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亞硝酸鹽—氮、
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硝酸鹽—氮、
鋅鎘還原法或鎘柱還原法
GB 17378.4—1998
氨—氮、
次溴酸鹽氧化法
GB 17378.4—1998
汞 原子熒光法 GB 17378.4
銅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鎘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鉛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砷
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
油類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硫化物 亞甲基藍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1998
葉綠素a
熒光分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7—1998
懸浮物
重量法
GB 17378.4—1998
三、沉積物監測
汞 原子熒光法 GB 17378.5
銅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6—1998
鎘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1998
鉛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1998
砷 原子熒光法 GB 17378.5
油類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5—1998
硫化物 離子選擇電極法 GB 17378.5—1998
滴滴涕 氣相色譜法 GB 17378.5—1998
多氯聯笨 氣相色譜法 GB 17378.5—1998
四、生物質量監測
石油烴
熒光分光光度法
GB 17378.6—1998
總汞
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
GB 17378.6
鎘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6—1998
鉛
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6—1998
砷
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
GB 17378.6
六六六
氣相色譜法
GB 17378.6—1998
滴滴涕
氣相色譜法
GB 17378.6—1998
多氯聯苯
氣相色譜法
GB 17378.6—1998
本規程的附錄A、附錄B為規范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第一次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本規程主要起草人:戰秀文、王健國、宋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