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疫苗及其使用管理
1 疫苗及其免疫程序
-------------------------
年(月)齡 接種疫苗
-------------------------
出生時 卡介苗 乙肝疫苗①
1月齡 乙肝疫苗②
2月齡 脊灰疫苗①
3月齡 脊灰疫苗② 百白破①
4月齡 脊灰疫苗③ 百白破②
5月齡 百白破③
6月齡 乙肝疫苗③
8月齡 麻疹疫苗
1.5~2歲 百白破
4歲 脊灰疫苗
7歲 麻疹疫苗 白破二聯
-------------------------
1.1 疫苗的分類 目前我國兒童預防接種常用的疫苗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衛生部統一規定的兒童計劃免疫用疫苗,包括凍干皮內卡介苗(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質炎活疫苗(脊灰疫苗,OPV)、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劑(百白破,DPT)及白喉、破傷風二聯類毒素(白破二聯,DT)、凍干麻疹活疫苗(麻疹疫苗,MV);第二類為衛生部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的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HBV);第三類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納入或擬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的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乙腦疫苗)、A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糖疫苗(流腦疫苗)、風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1.2 免疫程序 我國兒童計劃免疫現行的免疫程序為:
兒童計劃免疫的免疫程序
注:○內數字表示接種針次
2 疫苗需用計劃的制訂
2.1 疫苗需用計劃制訂的依據
2.1.1 現行的兒童免疫程序。
2.1.2 本地區的人口資料 包括總人口數,城市、城鎮、農村的人口數,計劃免疫服務人群各年齡組人口數,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以及外縣(區、市、旗,下同)流入的適齡兒童數等。
2.1.3 本地區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發病率、人群免疫水平和免疫策略。
2.1.4 免疫接種的服務形式及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情況。
2.1.5 疫苗運輸、貯存的形式和能力。
2.1.6 疫苗消耗系數 疫苗消耗系數是指各種疫苗每接種1人次所需消耗的疫苗人份數,是根據接種的服務形式、冷鏈運轉周期、人口密度、疫苗包裝大小等而確定的。一般而言,接種周期短、疫苗包裝量大、人口密度小,疫苗消耗系數大,反之則小。計劃免疫所用疫苗的消耗系數可參照下列標準或省級衛生防疫機構制定的標準執行。
BCG:2.0~3.0;OPV;1.1~1.3;DPT、DT;1.5~2.0;MV:1.5~2.0.
2.1.7 傳染病防制規劃中的特殊免疫計劃。
2.2 疫苗計劃需用量的計算
2.2.1 常規免疫所用疫苗計劃需用量的計算
常規免疫所用疫苗計劃需用量=基礎免疫需用量+加強免疫需用量
其中:基礎免疫疫苗需用量=總人口數×出生率×每人份疫苗接種劑量
×免疫次數×疫苗消耗系數
加強免疫疫苗需用量=需加強免疫年齡組人口數之和×每人份疫苗
接種劑量×免疫次數×疫苗消耗系數
加強免疫包括免疫程序中的百白破、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白破二聯。
如無各年齡組人口數時,可用下列公式粗略計算:
加強免疫疫苗需用量=總人口數×出生率×需加強免疫的年齡組數
×每人份疫苗接種劑量×免疫次數×疫苗消耗系數;
疫苗消耗系數=疫苗分配數(或領用數)÷(基礎免疫每人份疫苗接種劑量
×基礎免疫人數+加強免疫每人份疫苗接種劑量×加強免
疫人數)。
2.2.2 特殊免疫所用疫苗計劃需用量的計算
例:OPV強化免疫需用量=需強化免疫年齡組人口數之和×每人份疫苗接
種劑量×免疫次數×疫苗消耗系數
其他特殊免疫(如應急免疫或成人免疫)所用疫苗計劃需用量的計算,可根據當地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發病、免疫策略等,并參照上述有關公式進行計算。
2.3 疫苗計劃制訂的程序及上報時間
2.3.1 城市醫院保健(防保)科(組)、農村鄉(鎮)衛生院防保站(組)為疫苗計劃編制的基層單位,每年3月中旬前向縣級(區、市、旗,下同)衛生防疫機構上報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計劃。
2.3.2 縣級衛生防疫機構每年3月底前向地區級(市、州、盟,下同)衛生防疫機構上報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計劃。
2.3.3 地區級衛生防疫機構每年4月中旬前向省級(自治區、直轄市,下同)衛生防疫機構上報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計劃。
2.3.4 縣、地區、縣級衛生防疫機構要對下級衛生防疫機構上報的疫苗需用計劃進行審核、平衡。
2.3.5 省級衛生防疫機構匯總地區級衛生防疫機構上報的下一年度疫苗需用計劃,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核準后,于4月底前上報衛生部有關司、局,并與生產單位簽訂供貨合同。
3 疫苗的管理
3.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和衛生部下發的《生物制品管理規定》、《預防用生物制品生產供應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規定,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預防用生物制品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省級衛生防疫機構具體負責疫苗的統一訂購,并逐級供應各級衛生防疫機構和基層接種單位。未經衛生部批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預防用生物制品。
3.2 疫苗貯存數量
3.2.1 省級、地區級和縣級衛生防疫機構疫苗貯存數量,應本著既要保證接種工作的實際需要,又要避免疫苗失效、浪費的原則,根據當地的免疫策略、年度工作計劃、接種服務形式、冷鏈貯存條件以及應急免疫需要等情況而定。
3.2.2 具備冷藏條件的鄉鎮(街道)衛生院等單位疫苗貯存量一般不得超過1個月的使用量。
3.3 各級衛生防疫機構和城鄉衛生防保單位以及基層接種點要有專人負責疫苗的管理,建立健全疫苗領發、保管制度,設立疫苗專用賬本,做到賬苗相符。
3.4 疫苗要在規定的溫度條件下貯存、運輸BCG、DPT、DT和HBV在2℃~8℃貯存和運輸。OPV和MV需在-20℃~8℃的條件下運輸,貯存期若在3個月以上,要于-20℃條件下貯存,貯存期在3個月以內,則在-20℃或2℃~8℃條件下運輸。
3.5 疫苗要按品名、批號分別存放,并按照效期長短、進庫先后,有計劃地分發。
3.6 每次領發的疫苗數量要根據需用量和貯存能力安排。
3.7 下發給基層接種點的疫苗要以支、丸為單位,以減少疫苗的浪費。
第二章 預防接種證、卡(簿)的管理
1 預防接種證、卡(簿)的建立
1.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每名適齡兒童都必須按規定建立預防接種證,并實行憑證接種和辦理入托、入園、入學手續的制度。
1.2 7歲及7歲以下兒童(包括流動人口兒童和計劃外生育兒童)應由居住地的基層接種點負責建立預防接種證、卡(簿)。
1.3 兒童出生后,城市在1個月內、農村在2個月內,由戶口所在地的基層接種點建立預防接種證、卡(簿)。
1.4 7歲及7歲以下兒童寄居本地時間在3個月或3個月以上,應由寄居地的基層接種點建立預防接種證、卡(簿)。
1.5 積極推廣兒童計劃免疫保償制,規范保償制的管理辦法。對未入保兒童應與入保兒童一樣對待,嚴格執行預防接種證、卡(簿)的管理,并實施接種。
1.6 預防接種證、卡(簿)的制作和管理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規定。
2 預防接種證、卡(簿)的使用與管理
2.1 預防接種證、卡(簿)要由實施接種的醫生用鋼筆填寫,書寫要工整,文字要規范,各項內容填寫要準確、齊全,時間(日期)欄、項填寫均要以公歷為準。
2.2 預防接種證由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保管,遺失要及時補發。預防接種卡(簿)城市由接種點保管,農村由鄉(鎮)衛生院保管。
2.3 兒童遷移時,由寄居地的接種點或預防接種卡(簿)保管單位將預防接種卡或接種證明交給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并將接種資料留據存查;遷入地的接種點要主動向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索取預防接種證、卡或接種證明;無預防接種證、卡或接種證明要及時補建證、卡。
2.4 接種單位至少每半年對所轄區域進行一次預防接種證、卡(簿)的核查和整理,及時補卡、剔卡和消卡,剔出的卡片由接種點另行妥善保管。
第三章 冷鏈系統及其管理
1 冷鏈系統的一般管理
1.1 各級冷鏈設備應按規定的裝備標準進行配置,并做到專物專用,不得挪作它用。
1.2 冷鏈設備必須建檔建賬,建立健全領發手續和登記制度,做到賬、物相符。
1.3 冷鏈設備運輸時,要捆扎牢固,輕搬輕放,擺放整齊,避免劇烈顛簸。電冰箱搬運時傾斜不得超過45度。
1.4 冷鏈設備要有專室或固定房間存放,并有專人負責管理或維修。
1.5 各級冷鏈設備的管理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建立必要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1.6 設備驗收 冷鏈設備到貨后應及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驗收。
1.6.1 清箱點數 根據到貨通知單提供的品名、型號、件數清點。
1.6.2 外觀檢查 開箱檢查外形有無擠壓、碰撞痕跡及變形,油漆有無剝脫,螺絲有無脫落等。
1.6.3 清點附件 有無說明書及產品合格證,根據說明書核對清點設備所帶附件及工具。
1.6.4 試機 熟悉說明書,根據說明書提供的設備技術性能標準,對設備的性能進行檢驗。
1.6.5 冷藏車、冷庫、電冰箱、冷藏箱應逐臺驗收,省級衛生防疫機構對冷藏箱(包)應抽檢10%,縣級衛生防疫機構全部開箱檢驗。
1.6.6 填寫驗收報告 內容包括品名、數量、型號、產地,收貨時間,驗收情況。如有問題應有詳細文字記錄,并附有照片或錄像。
1.6.7 進口設備應在到達我國口岸驗收期內將驗收情況報至衛生部。國產設備應在保修期或合同規定的時間內驗收,并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1.6.8 進口設備的使用說明書應翻譯成中文,印發至各級使用單位。
1.7 冷藏車、冷庫和電冰箱在使用時,應定期對其運轉情況及其溫度進行監測,并做好記錄,以保證疫苗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的質量。
2 冷藏車
2.1 冷藏車是運送疫苗的專用車輛,應辦理特種車輛證。
2.2 冷藏車要經常保持機械和冷藏系統的良好狀態,每次運輸任務完成后要及時做好清洗打掃工作,保持車內外整潔。
2.3 疫苗裝車應按下重上輕、左右平衡的原則,疫苗擺放要留有冷氣循環的通道,并隨車攜帶外接電源線,鎖好車廂門。
2.4 根據疫苗的溫度要求調整車廂內的溫度。
2.5 冷藏車運輸途中要中速行駛,避免劇烈顛簸。
2.6 使用外接電源時應核對電壓,電壓不符不能使用。
3 冷庫
3.1 制冷機組應專線供電,并安裝電壓、電流指示儀表。
3.2 冷庫內存放的疫苗應按品名、失效期(或批號)分類分堆碼放,每天記錄冷庫內的溫度及機器運轉情況。
3.3 省級及有條件的地區級衛生防疫機構的冷庫應配有備用制冷機組和發電機組。
3.4 冷庫應備有維修工具、消防器材和易損易壞零配件。
4 電冰箱(普通電冰箱、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
4.1 電冰箱的安裝
4.1.1 電冰箱應安裝在干燥通風的房間內,避免陽光直射,遠離熱源(火爐、暖氣、干燥箱、恒溫箱等)。
4.1.2 電冰箱的上、后部要留有30cm、10cm以上的空間,底部要配有20cm高的擱架。
4.1.3 電冰箱的電源線容量應在5安培以上,每臺電冰箱要安裝1個專用插座,不能與其他電冰箱或電器設備共用插座。
4.1.4 每臺電冰箱的電源插座要配有2安培保險絲,大于和小于2安培的保險絲都不能使用。
4.1.5 電壓不穩(高于220伏電壓的5%或低于15%)的地區應配有穩壓裝置。
4.1.6 電冰箱要安裝電阻小于5歐姆的地線,地線不能接在自來水管或煤氣管上。
4.1.7 電冰箱要擺放平穩,避免震動。
4.1.8 一個房間安裝數臺電冰箱時,應有空調裝置或排氣風扇。
4.2 電冰箱的調試
4.2.1 接通電源,檢查壓縮機運轉情況,運轉不正常應停機斷電查找原因。
4.2.2 開機后,測試電冰箱是否制冷,記錄達到設計溫度所需時間。
4.2.3 測試并記錄溫度控制旋鈕各檔次所指示的溫度。
4.2.4 測試記錄壓縮機啟動的間隔時間和每次的運轉情況。
4.2.5 調節至所需溫度,但不可一次調得過低,每次調節后需待溫控自停自開多次(時間約2小時),箱內溫度方可穩定。若達不到所需溫度,應再作調整。
4.2.6 安裝、調試結果記入電冰箱技術檔案。
4.3 電冰箱的使用
4.3.1 貯存疫苗
(1)地區、縣級衛生防疫機構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貯存OPV、MV,普通電冰箱貯存BCG、DPT、HBV、DT等。
(2)鄉級使用的疫苗,包括OPV、MV,均應貯存在冷藏室內,若已配備了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則OPV、MV可貯存在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內。
(3)電冰箱內貯存的疫苗要擺放整齊,疫苗與箱壁、疫苗與疫苗之間應留有1~2cm的空隙。疫苗要按品名和失效期分類擺放。
(4)冰箱門因經常開啟溫度變化較大,冰箱門內擱架不宜放置疫苗。
(5)高溫季節和停電時盡量減少開啟冰箱門的次數。
(6)在貯存疫苗的電冰箱中部放一支溫度計,每天上班后、下班前記錄溫度。停機時要記錄原因和持續時間。
4.3.2 凍制冰排
(1)冰排內注入清潔水,注入量為冰排容積的90%。
(2)注水后冰排直立放在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的凍結部分,凍制時間不少于24小時,每次凍制的數量不超過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的設計能力。
(3)在凍制冰排時,冰排與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箱壁之間留有3~5cm的間隙。
(4)已凍結的冰排由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的凍結部分移至貯存部分,再把其他已注入水的冰排放在低溫電冰箱(冰排速凍器)的凍結部分。
(5)凍制冰排時可不蓋瓶蓋,待使用前蓋好旋緊。
4.3.3 電冰箱溫度控制旋鈕應調至中檔,特殊情況需將電冰箱內溫度調至最低時,壓縮機持續工作時間不能超過3小時。
4.4 電冰箱的保養與維修
4.4.1 經常保持電冰箱的清潔,做到無灰塵、無污跡。
4.4.2 電冰箱蒸發器結霜厚度超過4毫米時要及時化霜和除霜。
4.4.3 電冰箱長期停止使用時,應將箱內外擦干擦凈,每周開機2小時。
4.4.4 每季對電冰箱進行一次全面保養。切斷電源,檢查電冰箱鉸鏈、門封條、螺絲是否松動變形,徹底清除電冰箱內外暴露部分的灰塵和污物。
4.4.5 每年對電冰箱的性能進行一次全面檢驗和測試。
4.4.6 發現電冰箱出現異常或故障應及時報告,由專業人員或修理單位進行檢查和修理,非專業技術人員不得隨便拆卸。
5 冷藏箱
5.1 使用
5.1.1 運送和短期貯存疫苗
(1)將凍結的冰排整齊地擺放在箱內四邊和底部,中部擺放疫苗,上面覆蓋冰排。
(2)箱內冰排數量可根據氣溫、運輸時間調整,疫苗安瓿不能直接與冰排接觸,要采取措施避免疫苗破碎、凍結和潮解。
5.1.2 運送冰排 將凍結的冰排整齊地擺放在冷藏箱內。
5.1.3 冷藏箱要鎖緊,裝車時擺放平穩,運輸途中要避免陽光直射、碰撞和劇烈顛簸。
5.2 保養
5.2.1 每次使用后及時收回,擦凈水跡和污跡,保持箱內外干燥和清潔。
5.2.2 每次使用后檢查鎖扣、拉手、鉸鏈和橡皮墊等易損部件,如有損壞及時修理和更換。
5.2.3 經常給鎖扣和鉸鏈注潤滑油。
6 冷藏包
6.1 使用
6.1.1 冰排凍制后可能有輕微變形,裝包時應將變形小的一面與包壁接觸。
6.1.2 冷藏包的內部底層應墊上能減震和吸水的紗布或紙。
6.1.3 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疫苗安瓿碰破及液體疫苗和稀釋液凍結,防止OPV潮解。
6.1.4 裝好疫苗后要立即蓋上冷藏包蓋,扣好鎖扣或拉鏈。
6.1.5 自行車運輸冷藏包時要捆扎牢固,注意避免鏈條軋斷包帶。
6.1.6 冷藏包內放置冰排的數量,應根據氣溫、完成接種的時間要求進行調整。
6.1.7 冷藏包的使用單位要固定,每次領交時要有檢查和記錄。
6.1.8 冷藏包要專用,不能放與疫苗無關的物品(如食物、糞便標本等)。
6.2 保養
6.2.1 冷藏包要擺放在特制的木架上,存放冷藏包的房間要通風干燥。
6.2.2 冷藏包沾有污染要及時用軟濕布擦拭,不能用水沖洗。
6.2.3 冷藏包內潮濕要打開包蓋,放在通風處吹干,避免陽光曝曬。
6.2.4 冷藏包損壞要及時整理和更換。
7 冰排
7.1 每次冷鏈運轉后,應將冰排從冷藏箱(包)內及時取出,倒出冰排內的水,擦去污跡。
7.2 冰排應與冷藏箱(包)分開存放。
第四章 接種的組織與實施
1 接種的服務形式
1.1 城市、城鎮應開設接種門診,實行按日、周、旬接種。
1.2 農村地區實行月(或雙月)接種;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可推廣以鄉為單位定時定點接種門診形式,實行按周、旬接種。
1.3 交通不便的山區、海島、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和牧區等每年至少要提供6次免疫服務。
1.4 實行按日、周、旬、月接種的地區要固定接種日期和接種點。接種日期要選在大多數群眾方便的時間,接種點應根據人口密度、接種對象數量和交通情況設置。
1.5 鄉(鎮、街道、下同)、村(居委會,下同)基層衛生單位要成立接種組或專人具體負責接種工作。接種組成員要相對穩定,職責明確。
1.6 對流動人口兒童、計劃外生育兒童和各種原因未能如約接種的兒童,應采取各種方式給予補種。
2 計劃免疫的宣傳與培訓
2.1 利用每年4月25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及其他有利時機,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普及計劃免疫科學知識。
2.2 凡參加接種的人員都必須經過計劃免疫專業培訓,能正確掌握接種對象,疫苗性質,接種部位、劑量、方法和禁忌證、接種反應判斷、處理方法,預防接種安全注射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實行持證上崗的制度。
3 接種前的準備工作
3.1 確定接種對象
3.1.1 根據衛生部規定的兒童免疫程序,確定應接種對象,及時建立預防接種證、卡(簿)。
3.1.2 準備登記統計表冊;清理接種卡(簿),根據接種記錄,核實接種對象;選出接種對象卡片(或抄寫名單)。
3.1.3 主動搜索并發現流動人口和計劃外生育兒童中的接種對象。
3.2 通知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
3.2.1 采取各種方式,如通知單、廣播、口頭通知等,通知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
3.2.2 通知應包括接種對象的姓名、接種日期及地點、疫苗名稱、禁忌證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3.3 分發和領取疫苗。
3.3.1 根據本次各種疫苗的應接種人數計算領取疫苗數量。
3.3.2 準備冷藏包(箱)。
3.3.3 辦理領發疫苗的手續,做好疫苗的領發登記,包括領發單位、疫苗的名稱、數量、生產單位、批號、失效期、領發時間、經手人簽字等。
3.3.4 將疫苗放入已裝好冰排的冷藏包(箱)內,分發至各基層接種點。
3.3.5 OPV和MV放在冷藏包(箱)的底層;BCG放在中層,并有醒目標記;DPT、DT、HBV放在上層,不要緊靠冰排防止凍結。
3.3.6 OPV應裝在小瓶或塑料袋內,BCG、DPT、MV、DT、HBV和稀釋液要用紗布包好,冷藏包的空隙也要用紗布或紙張填充,以防止疫苗震碰破損。
3.4 準備和消毒接種器材
3.4.1 按應接種對象人次數的1.2倍準備接種器材,包括1ml、2ml玻璃注射器和4.5號、5號、5.5號、6號針頭及卡介苗專用注射器和針頭。有條件的可使用有批準文號的合格的一次性無菌塑料注射器進行接種。
3.4.2 玻璃注射器和針頭用清潔水清洗干凈,挑出并廢棄破損的注射器和彎曲、帶鉤、不銳利的針頭。清洗時應抽出注射器的針芯,洗好后針筒針芯對號,包上脫脂紗布進行消毒。針頭成排插在紗布的夾層中待消毒。
3.4.3 壓力蒸汽滅菌 使用手提式壓力蒸汽滅菌器時,蒸汽壓力要達到1.05~1.40kg/平方厘米(15~20磅或121.3~126℃),并持續25分鐘(壓力表應校正、測試);使用便攜式壓力蒸汽滅菌器時,要在確保限壓閥間歇排汽后持續15分鐘(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區需持續30分鐘)。
3.4.4 煮沸消毒 是在無壓力蒸汽滅菌器的情況下的消毒方法,要把接種器材完全浸沒在水中,水面高出消毒物2cm以上,持續煮沸30分鐘。
3.4.5 經壓力蒸汽滅菌后的接種器材保存期為1周,經煮沸消毒后的接種器材當日使用。超過保存期或打開后需重新消毒方能使用。
3.4.6 使用一次性無菌塑料注射器時,使用前要檢查包裝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3.4.7 準備和消毒喂服OPV糖丸疫苗的小口杯、藥匙。
3.5 準備藥品、器械 75%乙醇、95%乙醇、鑷子、棉球杯、消毒棉球或棉簽、酒精燈、小型煮沸消毒器、治療盤、體溫表(肛表或口表)、甘油、聽診器、注射器、壓舌板、血壓計、針灸針、1∶1000腎上腺素針劑等。
3.6 分發器材 將藥品和已消毒好的注射器材及器械裝入接種箱(包),分發至各個基層接種點,并做好領用登記。
3.7 接種場所的設置 接種場所的選擇要考慮交通方便,居民集中,且要相對固定;室內應寬敞清潔、光線明亮、通風保暖,并準備好接種工作臺、坐凳以及兒童和家長休息、等候的坐凳;室外要設有醒目的標志,便于群眾識別。接種場所要布置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內容的健康教育和宣傳資料。
4 接種時的工作
4.1 現場組織
4.1.1 工作人員要做好接種現場的宣傳和組織,特別在進行集體性接種時,應根據接種對象的不同特點,耐心、細致地做好各方面的組織準備,確保接種工作有秩序地進行。
4.1.2 同時接種幾種疫苗時,應將不同疫苗的接種對象按疫苗分組進行接種,也可以在接種場所設置不同疫苗的接種標記進行接種,避免錯種、重種和漏種。
4.2 核實接種對象與問診
4.2.1 接種前進一步核實接種對象和接種證 回收接種通知單,檢查兒童預防接種證、卡,核對兒童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及接種記錄,確認是否為本次接種對象,接種何種疫苗。發現原始記錄中兒童姓名,出生年、月、日有誤應及時更正。對不屬于本次接種的對象,要向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做好說服解釋工作。
4.2.2 向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詳細詢問兒童近期的健康狀況、既往疾病史、過敏史和接種疫苗的反應史,必要時測量體溫和進行體檢,凡有禁忌證的對象不予接種或暫緩接種,并在預防接種證、卡上做好記錄。
4.3 疫苗使用
4.3.1 檢查疫苗,接種疫苗前必須嚴格核對要接種的疫苗品種,檢查外觀質量。凡過期、變色、污染、發霉、有搖不散的凝塊或異物,無標簽或標簽不清,安瓿有裂紋或受過凍結的液體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4.3.2 疫苗應避免受到陽光直接照射,使用前方可從冷藏容器內取出。
4.3.3 盡量減少開啟冷藏容器的次數,開后應及時關嚴。
4.3.4 吸取疫苗
(1)吸取疫苗前應排凈注射器和針頭內的水分。
(2)將安瓿尖端疫苗彈至體部。
(3)用砂輪割鋸安瓿頸部,75%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頸部后,再用消毒干棉球包住頸部掰開。
(4)將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下放入安瓿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5)吸取疫苗后,將注射器的針頭向上,排出注射器內的氣泡,直至針頭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現為止。
(6)臨時煮沸消毒的注射器材,一定要在冷卻后再吸取疫苗。
(7)使用凍干疫苗時,用注射器抽取稀釋液,沿安瓿內壁緩慢注入,輕輕搖蕩,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現泡沫。
(8)含有吸附劑的疫苗使用前,必須充分搖勻。
4.3.5 安瓿啟開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應蓋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過半小時、滅活疫苗超過1小時未用完,應將疫苗廢棄。
4.4 接種操作
4.4.1 皮膚消毒
(1)確定接種部位,接種部位要避開疤痕、炎癥、硬結和皮膚病變處。如果接種部位皮膚不清潔,先進行清洗。
(2)用滅菌鑷子夾取75%乙醇棉球或用無菌棉簽蘸75%乙醇,螺旋式的由內向外消毒接種部位皮膚,涂擦直徑≥5cm.消毒區不可用手觸碰。
(3)接種活疫苗時不能用2%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時,待干后再接種。
4.4.2 按照說明書規定的接種劑量、方法和部位接種疫苗。
4.4.3 接種技術
(1)皮內接種法
①接種(皮試)部位 結核菌素或卡介苗純蛋白衍化物(PPD)試驗和錫克氏試驗應在左前臂掌側中部,BCG接種應在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緣皮內。
②操作方法 用1ml注射器(卡介苗用藍芯注射器)配4.5號針頭吸取疫苗,皮膚常規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繃緊注射部位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管,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呈10~15度角刺入皮內,左手拇指固定針管,然后注入疫苗或試驗液,使注射部位形成一個圓形皮丘,針管順時針方向旋轉45度角后,拔出針頭。勿按摩注射部位。
(2)皮下接種法
①接種部位 上臂外側三角肌下緣。
②操作方法 用1ml或2ml注射器配上5.5號針頭,吸取疫苗后,皮膚常規消毒,左手繃緊局部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柄,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30~40度角,快速刺入針頭長度的1/3~2/3,放松皮膚,左手固定針管,回抽無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針頭。若有回血,應更換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3)肌內接種法
①接種部位 上臂外側三角肌中部或臀部外上1/4處。
②操作方法 用1ml或2ml注射器配上6號或5.5號針頭吸取疫苗,接種對象取坐位或側臥位(上臂三角肌接種取坐位或立位,注射側的手叉腰),皮膚常規消毒,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以執毛筆式),與皮膚成70~90度角,快速刺入針頭長度的2/3,固定針管,放松皮膚,回抽無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針頭,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壓針眼部位。若有回血,應更換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口服法
①用于OPV的服用。
②用消毒的藥匙將脊髓灰質炎疫苗送入兒童口中(液體疫苗可直接滴入),用涼開水送服咽下。
③月齡小的兒童,喂服糖丸疫苗時可將糖丸碾碎,放入藥匙內,加少許涼開水溶解成糊狀服用,或將糖丸疫苗溶于5毫升涼開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④口服疫苗時要看服下肚,如兒童服苗后吐出,應先飲少量涼開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5)注意事項
①BCG要準確注入皮內,嚴禁皮下或肌內注射。
②OPV不能用熱開水送服,并做到一人一匙。
③含有吸附劑的疫苗要采用肌內注射或皮下深部注射。
④MV接種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壓或涂擦注射部位。
⑤接種要分部位、分針管。
4.5 接種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4.5.1 預防接種要嚴格實行“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接種器材的消毒要普及壓力蒸汽滅菌法,盡少使用煮沸消毒法;使用一次性無菌塑料注射器,要嚴格執行使用后的回收銷毀制度,嚴禁再次使用。
4.5.2 接種時應嚴格按技術規程的要求操作。
4.5.3 吸取疫苗和注射時,手不能觸碰注射器的針芯。
4.5.4 無菌和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要分開存放。
4.5.5 接種BCG的注射器、針頭要專用。
4.6 接種完畢 及時在預防接種證、卡和接種現場記錄簿上正確記載所接種疫苗的年、月、日及批號,接種者簽名。接種記錄要書寫工整不得用其他符號代替。
4.7 接種完畢,接種對象應留在接種現場觀察15~30分鐘,觀察有無反應。
4.8 告訴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接種后可能出現的反應和注意事項。
4.9 與兒童家長或其監護人預約下次接種疫苗的種類、時間和地點。
5 接種后的工作
5.1 清理器材 將玻璃注射器洗刷干凈,對損壞和報廢的器材做好記錄,并隨時增補。
5.2 處理疫苗 統計、登記疫苗的使用及廢棄的數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處理:
5.2.1 啟開安瓿而未用完的疫苗,必須廢棄。
5.2.2 如冷藏容器內的冰未完全溶化,未打開的疫苗做好標記,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內在下次接種時首先使用。
5.2.3 如冷藏容器內的冰已全部溶化,OPV應全部廢棄,BCG、DPT、MV、DT做好標記,下次接種時先使用。
5.3 清理核對接種通知單和預防接種卡(簿),并確定需補種的人數和名單。
5.4 統計 村衛生室或基層接種點、鄉級衛生院防保站(組)和縣級衛生防疫機構應及時按規定填寫各項報表,統計上報本次接種情況和下次接種的疫苗需用計劃。
5.5 預防接種反應及事故的處理
5.5.1 接種人員要監測接種反應及事故并及時處理。
5.5.2 發現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故,除應及時進行必要的處理外,還應立即向縣級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縣級衛生防疫機構接到報告后應派專人赴現場調查,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一級衛生防疫機構報告。
5.5.3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及事故病例的診斷必須由縣級或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小組會診確定。
5.5.4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及事故的處理按衛生部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章 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診斷標準及控制措施
1 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診斷標準
1.1 脊髓灰質炎
1.1.1 診斷原則 脊髓灰質炎的診斷必須根據病史、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作出診斷。
(1)病史 應注意流行病學史及接觸史。
(2)體檢 應作全面的體格檢查,注意全身癥狀,四肢活動及肌力、肌張力、腱反射等體征,必要時作神經系統及其他系統的全面檢查。
(3)實驗室檢查
①糞便查脊髓灰質炎病毒。
②腦脊液或血清查特異性IgM、IgG抗體,或中和抗體。
③麻痹病人死亡后必要時作病理檢查。
1.1.2 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緩性麻痹(AFP),包括15歲以下臨床初步診斷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病例。
(2)脊髓灰質炎臨床符合病例和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確診病例。
①病史 與確診的脊髓灰質炎病人有接觸史,經過2~35天(一般為7~14天)的潛伏期;或接觸史不明顯,有如下臨床癥狀者。
②臨床表現
a.早期可有發熱、煩躁不安、多汗、惡心、項背強直及腓腸肌觸痛等癥狀。熱退后出現不對稱性弛緩性麻痹。神經系統檢查發現肢體(或/和腹肌)不對稱性(單側或雙側)弛緩性麻痹,軀體或肢體張力減弱,深部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但無明顯感覺障礙。
b.麻痹后60天仍殘留弛緩性麻痹,且未發現其他病因(后期可呈現肌萎縮)。
c.疑似病人死亡,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質炎診斷依據者。
d.疑似病人60天后失訪。
③實驗室檢查
a.發病后從糞便、咽部、腦脊液、腦或脊髓組織中分離到病毒,并鑒定為脊髓灰質炎野毒株者。
b.發病前6周內未服過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發病后1個月內從腦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質炎病毒IgM抗體。
c.發病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質炎疫苗或未接觸疫苗病毒,而恢復期病人血清中和抗體或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或腦脊液中特異性IgG抗體明顯升高,血液與腦脊液IgG抗體滴度比例失常或倒置(正常值在血腦屏障無損傷時,血:腦脊液為200~400∶1)。
脊髓灰質炎臨床符合病例 疑似病例加①加臨床表現a;或疑似病例加臨床表現b;或疑似病例加臨床表現c;或疑似病例加臨床表現d;或疑似病例加實驗室檢查b;或疑似病例加實驗室檢查c.
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加實驗室檢查a.
(3)排除病例
①疑似病例經實驗室和臨床檢查證據確鑿為非脊髓灰質炎的病例。
a.格林-巴利綜合征(經臨床或/與腦脊液蛋白與細胞檢測明確診斷);
b.有病毒分離或血清學依據確診為其他腸道病毒感染;
c.橫貫性脊髓炎;
d.創傷性神經炎;
e.其他疾病(應注明診斷的病名和依據)。
②疑似病例麻痹后60天隨訪無殘留麻痹,糞便標本未分離到脊髓灰質炎野病毒或麻痹后2周內血清或腦脊液IgM抗體陰性。
③疑似病例麻痹后60天雖殘留麻痹,但對病例發病2周內,間隔24~48小時,收集的2份糞便標本經RD和Hep-2兩種細胞盲傳2代,均未分離到脊髓灰質炎野病毒者。
④疑似病例麻痹后60天雖殘留麻痹,但發病4周內腦脊液或血液特異性IgM抗體陰性,恢復期血清中和抗體或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無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
(4)疫苗相關病例 發生率極低,且往往見于免疫功能低下之兒童。
①服苗者疫苗相關病例 服用活疫苗(多見于首劑服苗)后4~55天可有發熱,6~40天出現急性弛緩性麻痹,無明顯感覺喪失,臨床診斷符合脊髓灰質炎。麻痹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從糞便標本只分離到脊髓灰質炎疫苗株病毒者。如有血清學檢測脊髓灰質炎IgM抗體陽性,或中和抗體或IgG抗體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并與分離的疫苗株病毒型別一致者,則診斷依據更為充分。
②服苗接觸者疫苗相關病例 與服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天內有密切接觸史,接觸后6~60天出現急性弛緩性麻痹,符合脊髓灰質炎的臨床診斷。麻痹后未再服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糞便中只分離到脊髓灰質炎疫苗株病毒者,如有血清學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IgG抗體(或中和抗體)4倍或4倍以上升高并與分離的疫苗株病毒型別相一致者,則診斷依據更為充分。
1.2 百日咳
1.2.1 流行病學史3周內接觸過百日咳病人,或該地區有百日咳流行。
1.2.2 臨床表現
(1)流行季節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者。
(2)咳嗽后伴有嘔吐,嚴重者有結膜下出血或舌系帶潰瘍者。
(3)新生兒或嬰幼兒有原因不明的陣發性青紫或窒息者,多無典型痙咳。
(4)持續咳嗽2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1.2.3 實驗室診斷
(1)白細胞總數顯著升高,淋巴細胞占50%以上。
(2)從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離到百日咳桿菌。
(3)恢復期血清抗百日咳凝集抗體比急性期抗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1.2.4 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 具備臨床表現4項中任何1項,或同時伴有流行病學史者。
(2)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加實驗室診斷(1)。
(3)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加實驗室診斷(2)或(3)。
1.3 白喉
1.3.1 流行病學史 白喉流行地區,與確診白喉病人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1.3.2 臨床癥狀 發熱、咽痛、鼻塞、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剝落的灰白色假膜,剝時易出血。
1.3.3 實驗室診斷
(1)白喉棒狀桿菌分離培養陽性并證明能產生外毒素。
(2)咽拭子直接涂片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棒狀桿菌,并有異染顆粒。
(3)病人雙份血清特異性抗體4倍或4倍以上增長。
1.3.4 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 具有白喉臨床癥狀者。
(2)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結合流行病學史加實驗室診斷(2)。
(3)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加實驗室診斷(1)或(3)者。
1.4 新生兒破傷風
1.4.1 有分娩時的接生過程及臍部處理消毒不嚴史或新生兒出生后有外傷局部未經消毒處理史。
1.4.2 臨床表現 出生后4~6天,少數早至2天遲至14天以上發病。早期牙關緊閉,吸乳困難,繼之面肌痙攣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陣發性強直性痙攣,腹直肌痙攣直如板狀,頸項強直呈角弓反張。呼吸肌、喉肌痙攣可致窒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1.4.3 臨床診斷病例 具備以上2項即可臨床診斷新生兒破傷風。
1.4.4 臍部或傷口處分泌物做厭氧菌培養,部分病例(30%左右)可獲得破傷風桿菌陽性。
1.5 麻疹
1.5.1 流行病學史 與確診麻疹的病人有接觸史,潛伏期6~18天。
1.5.2 臨床癥狀
(1)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
(2)發熱(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癥狀,或結膜炎。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天)在口腔頰粘膜見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膚紅色斑丘疹由耳后開始向全身擴展,持續3天以上呈典型經過。
1.5.3 實驗室診斷
(1)1個月內未接種過MV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體。
(2)恢復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
(3)從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離到麻疹病毒,或檢測到麻疹病毒核酸。
1.5.4 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 具備臨床癥狀(1)加(2)者,或同時伴有臨床癥狀(3)者。
(2)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加臨床癥狀(4)或(5)或流行病學史者。
(3)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加實驗室診斷(1)或(2)或(3)者。
具備任何一項臨床癥狀加實驗室診斷(1)或(2)或(3)者。
1.6 急性乙型肝炎
1.6.1 流行病學資料 6個月內接受過血液及血液制品,或曾有過其他醫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觸,尤其是性接觸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1.6.2 臨床癥狀 指近期出現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持續1周以上的明顯乏力和消化道癥狀。黃疸型乙型肝炎可有尿黃。
1.6.3 體征 肝臟腫大,伴有觸痛或叩痛。黃疸型乙型肝炎可出現皮膚、鞏膜黃染。
1.6.4 肝功能檢查 谷丙轉氨酶(ALT)明顯增高。黃疸型乙型肝炎血清膽紅素(Bil)>1mg%(17.1μmol/L),和/或尿膽紅素陽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黃疸。
1.6.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標記物的檢測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標記物的判定標準:有以下任何一項陽性者可診斷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
②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陽性(斑點雜交法),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陽性,或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陽性(單獨HBeAg陽性需做中和試驗,以排除假陽性)。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 IgG)陽性(單獨抗-HBc IgG陽性,需做中和試驗,以排除假陽性)。
③肝內HBcAg陽性和/或HBsAg陽性,或乙型肝炎病毒DNA陽性。
(2)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標記物的診斷標準
①病程中HBsAg由陽性轉為陰性,或HBsAg由陽性轉為陰性且出現抗-HBs陽轉。
②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陰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諸條中臨床癥狀+肝功能檢查陽性,或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檢查陽性者。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標記物陽性。
1.7 兒童結核病
1.7.1 急性粟粒性肺結核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多為急性發病、高燒、寒戰、頭痛、昏睡、呼吸急促等,臨床上分為傷寒型、肺型、腸型、腦膜炎型。
(2)體征:呼吸音減弱,叩診稍濁,晚期可出現濕性羅音,肝脾腫大,眼底可見脈絡膜結核病變。
(3)實驗室檢查:血沉快、白細胞總數增高,痰菌常陽性,PPD試驗多為陽性。
(4)肺部X線檢查:典型的表現為粟粒結節,病變分布大小密度均勻,也可以互相融合。
1.7.2 結核性腦膜炎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有結核接種史,多未接種BCG.
(2)臨床表現:早期有頭痛、嘔吐,無明顯的腦膜刺激癥狀;中期出現嗜睡、反復噴射性嘔吐、頸強直、顱壓增高,晚期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等癥狀。
(3)腦脊液檢查:壓力偏高,外觀清或呈毛玻璃樣,細胞數20~500,糖蛋白質增高,氯化物減少,病初可找到結核菌。
(4)肺部X線檢查:50%的病例可見粟粒性肺結核或原發性肺結核。
(5)PPD試驗:多為陽性。
2 疫情報告
2.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在發現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城鎮應于12小時內、農村應于24小時內報告疫情。
2.2 發現暴發疫情要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和防疫機構,必要時及時上報地區或/和省級衛生行政和防疫機構。發生重大疫情暴發,還要及時上報衛生部。
2.3 法定報告人對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必須做到及時、完整、準確地報告疫情。
2.4 列入被消滅、消除或重點控制的疾病(脊髓灰質炎、新生兒破傷風、麻疹等),除按上述要求進行疫情報告外,還應按衛生部的特殊要求進行報告和管理。
3 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控制
3.1 個案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理
3.1.1 病例個案調查 鄉級衛生院防保組、醫院保健科、縣級衛生防疫機構在接到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疫情報告后,應及時按統一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進行調查。
3.1.2 核實診斷 按照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依據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診斷標準,核實診斷,對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病例應做血清學或病原學診斷。
3.1.3 采集實驗標本 麻疹病例采集發病早期的血清標本;脊髓灰質炎病例要采集發病14天內雙份糞便標本及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清標本;白喉一般應采集咽拭子標本。
(1)血清標本的采集 根據需要采集微量血或靜脈血。微量血的采血部位為耳垂、指尖和足跟等。微量血采集使用三棱針(或一次性采血針)、紡錘型毛細玻璃管(塑料小管)或小型試管。采血量麻疹為0.2ml,脊髓灰質炎為0.3ml.
如特殊需要可適當增加采血量或靜脈采血2.0ml.毛細管采血后要靜置30分鐘,避免劇烈震蕩,防止破壞血球,以后再封口,離心后應及時吸出血清。血清標本要裝入冷藏容器內運送,于低溫條件下保存。
(2)糞便標本的采集 用專用采便小瓶,用棉簽取新鮮糞便5~8克(量不能過少),蓋好瓶蓋,封好,裝入冷藏容器內運送,在低溫冰箱保存。
(3)咽拭子標本的采集 讓被采集標本對象張口發“啊”音(必要時用壓舌板壓住舌根),用蘸無菌等滲鹽水的消毒長棉簽,用輕快的動作在咽部深處反復做旋轉擦拭,使咽部分泌物充分蘸到棉簽上。如系采集白喉假膜標本,最好選擇假膜的邊緣部位。標本采集后應迅速送到實驗室培養。如在24小時內不能培養,應用硅膠運輸培養基運送。
(4)采集標本注意事項
①采集的急性期血清、糞便、咽拭子標本應及時。血清標本盡量在發病早期采集,第2份標本應于第1次采血后的4周進行。AFP病例糞便標本的采集應在發病后的14天內未服苗前收集2份糞便標本,間隔24~48小時。百日咳咽拭子標本應在卡他期采集,白喉咽拭子標本應在使用抗菌素前采集。
②靜脈采血時,必須使用干燥滅菌玻璃注射器或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血液中的泡沫勿注入試管內,防止溶血。
③做好標本登記。包括姓名、性別、月(年)齡、住址、疫苗接種史及發病時間、采樣日期等填寫清楚。
3.1.4 劃定疫源地范圍 疫源地范圍根據患者活動范圍確定。
3.1.5 隔離傳染源 以住院隔離為主,發生在集體單位的病例尤其應嚴加管理,盡量收容住院。如無條件應在家隔離,杜絕探視。隔離時間一般為該病的一個最長傳染期。
3.1.6 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
3.1.7 查清傳染來源。
3.1.8 登記接觸者 將接觸者的接觸方式寫明,如同居室、同玩耍、同桌、同托、同班等。
3.1.9 對周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應急接種。
3.2 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控制
3.2.1 暴發是指某病在一特定范圍內(居民區或集體單位)于短時間(該病最長潛伏期)內發病超過尋常水平。特殊疾病疫情的暴發概念與處理,應按衛生部的有關規定執行(如發生1例脊髓灰質炎即按暴發疫情處理)。
3.2.2 縣級衛生防疫機構接到暴發疫情報告后,應迅速組織工作組到達現場,必要時,地區和省級衛生防疫機構也要派人協助調查與處理。
3.2.3 暴發疫情除按上述要求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和處理外,還要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1)對病例進行血清學或病原學檢測,以核實診斷,證實是否發生暴發。如對每例AFP病例都要進行病原學診斷,麻疹至少對最初前4例進行血清學診斷。
(2)深入了解暴發情況,包括疫情始發時間,首發病例、續發病例及續發的時間,病例的年齡、性別、時間、地區、職業等分布,排除誤診病例。
(3)查找傳播因素和傳播途徑,劃定疫區范圍,并采取相應的防制措施。
(4)調查近年來疫苗接種情況,分析發病與免疫史的關系,必要時對周圍易感人群實施應急接種。
(5)整理、分析調查資料,撰寫疫情暴發調查報告。其內容包括:
①前言;
②描述暴發過程;
③分析暴發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
④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評價;
⑤疫情預測;
⑥存在的主要問題;
⑦結論和建議。
3.2.4 在處理暴發疫情時,應隨時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
第六章 監測
1 疫苗滴度監測
1.1 省級和有條件的地區級衛生防疫機構應對MV、OPV滴度進行必要的抽樣監測,以了解疫苗在貯存、運輸各環節的質量變化情況,評價和改進冷鏈系統和疫苗管理工作,并為疫苗生產單位改進或提高產品質量提供依據。
1.2 疫苗滴度監測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2.1 定點監測 主要用于新到貨及庫存疫苗的滴度監測。按疫苗批號在冷庫碼放疫苗的四角和中部采樣,OPV在每個部位采樣不少于10粒,MV每個部位采樣不少于2支。
1.2.2 跟蹤監測 同一批疫苗在不同層次(省、地、縣、鄉、村)、不同環節(貯存、運輸)隨機抽樣,OPV、MV在每個采樣點的采樣數同上。
1.2.3 特殊目的監測 如出現預防接種反應或事故時,必要時應對效期內使用疫苗的疫苗效價進行滴度或質量監測。抽樣方法和數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1.3 采樣時要記錄樣品名稱、生產廠家、失效期、疫苗保存時間、貯運溫度及條件、采樣數量、采樣時間、環境溫度等。
1.4 所采集的樣品必須裝入加冰的冷藏容器內,及時送到指定地點。
2 冷鏈系統溫度監測
2.1 監測內容
2.1.1 疫苗從省至縣級衛生防疫機構的運輸過程均要記錄:疫苗名稱、生產廠家、疫苗數量、批號及失效期、啟運時間、啟運時疫苗貯存溫度、啟運時環境溫度、到達時間、到達時疫苗貯存溫度、到達時環境溫度、途中累計時間、運輸工具名稱和接送疫苗管理人員簽名。
2.1.2 疫苗在省、地區、縣級衛生防疫機構貯存時均要記錄:疫苗名稱、生產廠家、疫苗數量、批號及失效期、到苗時間、發苗時間、貯存時間、貯存疫苗設備名稱、疫苗貯存溫度、環境溫度和送、發疫苗時管理人員簽名。
2.1.3 每次冷鏈運轉時,各縣隨機選擇1~2條從縣→鄉→基層接種點運輸路線,按上述要求記錄疫苗運輸、貯存情況。基層接種點要記錄:疫苗名稱、生產廠家、疫苗數量、批號及失效期、接種者姓名和開始接種時間、完成接種時間及疫苗貯存溫度。
2.2 注意事項
2.2.1 溫度計要經過校驗。
2.2.2 冷藏車運輸疫苗,啟運時和到達時疫苗貯存溫度按溫度控制旋鈕指示的刻度記錄。冷藏箱(包)運輸疫苗,在疫苗裝箱(包)半小時后觀察溫度并做好記錄。
2.3 根據溫度監測結果及各種疫苗運輸、貯存的溫度要求,評價分析冷鏈系統的工作狀態和改進措施。
3 免疫監測
3.1 省、地區級和具備實驗室條件的縣級衛生防疫機構應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本地區進行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監測。
3.2 檢測方法及判定標準
3.2.1 麻疹 采用微量血球凝集抑制(HI)試驗,檢測HI抗體,以抗體效價≥1∶2為陽性;或采用ELISA法檢測IgG抗體≥1∶200為陽性。
3.2.2 脊髓灰質炎 采用中和試驗(微孔塑料板法),檢測中和抗體,以抗體效價≥1∶4為陽性。
3.2.3 白喉 采用間接血球凝集試驗,檢測抗毒素,以抗毒素≥0.01IU/ml為達到保護水平。或采用錫克氏試驗,以96小時判定結果,局部反應直徑≥10mm為陽性,表示體內白喉抗毒素低于保護水平。
3.2.4 百日咳 采用試管凝集試驗(半量法)或微量凝集試驗(血凝板法)檢測凝集抗體,以凝集效價≥1∶20為陽性,≥1∶320為保護水平。
3.2.5 破傷風 采用間接血球凝集試驗,檢測抗毒素,以抗毒素≥0.01IU/ml為達到保護水平。
3.2.6 結核 采用20IU的PPD試驗,72小時判定結果,以局部反應直徑≥5mm為陽性。
3.3 免疫成功率監測
3.3.1 監測對象 OPV、DPT、MV分別完成基礎免疫后1個月兒童,BCG為初免后12周的兒童。
3.3.2 監測人數 根據免疫監測的要求,每年應對上述疫苗的免疫成功率進行監測,監測人數應在30人以上。
3.3.3 評價指標
(1)麻疹HI抗體或ELISA法檢測IgG抗體陽轉率在85%以上。
(2)脊髓灰質炎各型中和抗體陽轉率在85%以上。
(3)卡介苗接種后,PPD試驗陽轉率在80%以上。
(4)白喉錫克氏試驗陰轉率在85%以上,白喉抗毒素單位≥0.01IU/ml者的比例在85%以上。
(5)百日咳凝集效價≥1∶320者的比例在75%以上。
(6)破傷風抗毒素單位≥0.01IU/ml者的比例在85%以上。
3.4 人群免疫水平監測
3.4.1 根據計劃免疫針對疾病防治規劃,各省有計劃地開展人群免疫水平監測。
3.4.2 各省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監測對象、人數以及評價指標。
3.5 人群病原體感染狀況監測
3.5.1 健康人群腸道病毒監測。
3.5.2 健康人群(白喉、百日咳)帶菌監測。
3.6 注意事項
3.6.1 標本采集必須遵循隨機抽樣的原則。
3.6.2 開展免疫成功率監測時,除BCG外,OPV、DPT、MV均應測定免疫有的抗體。
4 疫情監測
4.1 毗鄰地區的疫情動態應定期相互通報,交換疫情資料。特殊疫情資料,應按國家規定,注意保密。
4.2 報告病例要逐例核實診斷。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新生兒破傷風等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病例,應按有關監測方案的規定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其他監測工作。
4.3 暴發疫情應及時調查處理,并完成書面調查報告。
4.4 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在縣級衛生防疫機構保存,并按照有關監測方案,逐級上報上級衛生防疫機構。
4.5 定期開展計劃免疫針對疾病漏報調查。
4.6 定期統計疫情,分析疫情動態,進行疫情預測,并向有關部門通報。
5 預防接種副反應監測
5.1 常規監測 在每一次大規模接種前,應對接種實施單位提出要求,注意收集接種后24~48小時內受種者反應有無異常現象,如發熱、局部反應超常、過敏癥等均應記錄上報。
5.2 特殊反應監測 在預防接種時,對個別出現異常反應者,應及時上報并妥善處理,對一時診斷不清者應邀請有關專家會診,對接種猝死病例,應爭取作病理解剖,以確證死亡原因。
第七章 統計與報告
1 資料的收集與管理
1.1 資料的收集 各級要經常地、有計劃地收集、積累、掌握以下資料。
1.1.1 村級
(1)人口資料 總人口數、7歲及7歲以下各年齡組的人口構成資料;出生人數、死亡人數,各月的出生人數;建證人數;建卡人數;流動人口情況。
(2)疫情資料 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發病人數、死亡人數。計劃免疫所針對疾病的發病與免疫接種的關系。
(3)免疫接種資料 應接種人數、實際接種人數、接種率、未接種人數及原因分析、疫苗供應及使用情況。
1.1.2 鄉級
(1)人口資料 轄區內總人口數、性別及15歲以下人口數、7歲及7歲以下各年齡組人口構成資料;建卡人數;建證人數;出生人數、死亡人數、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流動人口情況。
(2)疫情資料 各種計劃免疫針對疾病的發病人數、死亡人數、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年齡、性別和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發病率;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和暴發調查資料;傳染病漏報率調查;發病與免疫接種的關系;疫情預測資料和毗鄰地區的發病情況。
(3)免疫接種資料 免疫接種人數包括基礎免疫人數、加強免疫人數、強化免疫人數、零劑次兒童數、接種率;接種質量分析、未接種原因分析;接種率抽樣調查、檢查考核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及接種事故調查處理等資料。
(4)疫苗供應及使用情況統計資料。
(5)冷鏈設備及接種器材資料。
1.1.3 縣級及縣級以上 除需收集1.1.2欄目中所列的資料外,還需收集以下資料:
(1)組織機構 轄區內的各級行政區劃和衛生防疫機構數;各基層單位的基本情況;接種的組織形式、接種點(門診)數,計劃免疫及冷鏈管理專業人員數。
(2)監測資料 疫苗質量監測、免疫成功率監測、人群免疫水平監測、冷鏈系統溫度監測等資料。
(3)經費預、決算資料。
(4)專題調查、科研資料、大事記(年鑒)等。
(5)上級來文、業務會議、培訓及工作計劃、考核總結等。
(6)各地居民的生活、衛生、經濟、文化水平,以及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宣傳資料。
(7)國內交流的業務技術資料。
(8)與國際組織合作項目有關資料。
(9)上級及本級表彰資料。
(10)消滅或消除傳染病(如消滅脊灰、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等)有關監測資料。
1.2 資料整理與保管
1.2.1 村級資料每年整理1次,裝訂成冊,在村級衛生所保存。
1.2.2 鄉級及鄉級以上要根據資料數量,每年整理裝訂1次。可按照地區、年度或內容分類裝訂成冊,建檔立卷,登記編號。
在本單位由經培訓合格的專業人員妥善保管。
2 統計報告的內容(參見附表1~7)
3 統計報告的要求及時間
3.1 常規免疫接種率統計報告的要求詳見下頁表:
3.2 所有其他年報表(表4~8),均應于次年1月底以前完成,并上報至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同時進行聯網報告。
3.3 各級上報的年報數字均為上一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情況。
3.4 強化免疫數據,應根據各地具體實施情況,按衛生部統一要求上報數據。
3.5 應急接種或掃蕩式免疫完成后應及時上報。
3.6 各級在向上一級衛生防疫機構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12-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2009年12月26日)
2009-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2007-03-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海南省人民代表會議代行海南省人民代表職權的決定
1988-07-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2004)
200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決定
2000-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賣房等行為是否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買賣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予以處罰的答復
1991-05-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死刑案件核準問題的決定
1981-06-10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已修正]
1980-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1994-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市政機構問題的決定
1999-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
2002-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4-08-28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戒毒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獸藥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國務院關于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
2019-04-26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4-02-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貫徹落實“約法三章”進一步加強督促檢查的意見
2013-11-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質量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
2013-05-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3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04-07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
2012-06-0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海南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