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一號、川農16號、吉單327、中棉所45、中黃22、中油雜9號等155個農作物品種業經第一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定通過,現予公告。
二○○三年十一月六日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2
品種名稱:華航一號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特秈占13航天誘變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
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2.8天,比對照粵香占遲熟1.7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3天。株高105.6厘米,株葉形態好,穗型較小,著粒密。每畝有效穗數19.9萬穗,穗長20.3厘米,每穗總粒數150粒,結實率83.7%,千粒重22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45%,白葉枯病9級,白背飛虱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1.2%,長寬比3,堊白米率23%,堊白度5.4%,膠稠度5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7%。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華南早秈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8.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50%(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80.5公斤,比對照粵香占減產1.17%(不顯著),比對照汕優63增產0.42%(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1.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3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2~3月播種,秧齡25~30天。拋秧栽培秧齡為15~20天;2、合理稀植:每畝栽插1.3~1.5萬穴,每穴插3~4苗。拋秧栽培每畝30盤為好;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適施穗肥和保花肥;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感白背飛虱。外觀品質較好。適宜在
海南、
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
福建南部雙季稻白葉枯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3
品種名稱:菲優多系1號
選育單位:
四川省
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
品種來源:菲改A×多系1號
已往審定情況:1998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
貴州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1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4.4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4.6天。株高108.9厘米,葉片較寬而披,株型較散,著粒較稀。每畝有效穗數19.1萬穗,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26.1粒,結實率84.4%,千粒重29.8克。抗性:葉瘟3級,穗瘟3級,穗瘟損失率9.2%,白葉枯病9級,白背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36.4%,長寬比3.1,堊白米率87%,堊白度31.4%,膠稠度4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9.8%。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華南早秈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0.4公斤,分別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增產4.46%(極顯著)、1.98%(不顯著);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493.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63%(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0.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84%。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3月初播種,秧齡30~45天;2、栽插密度:每畝基本苗控制在8~12萬株;3、科學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慎用穗肥;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中抗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中感白背飛虱,蒸煮品質較好。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部雙季稻白葉枯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71號,該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1005)還適宜在四川、
重慶以及貴州
遵義、
安順等地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4
品種名稱:優優99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優IA×廣恢998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9.6天,分別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早熟3.1天、6.2天。株高102.9厘米,株葉形態好,穗粒重協調,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20萬穗,穗長21.1厘米,每穗總粒數135.3粒,結實率83.7%,千粒重25.3克。抗性:葉瘟5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63.4%,白葉枯病9級,白背飛虱8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2.6%,長寬比2.8,堊白米率49%,堊白度13%,膠稠度42.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1%。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華南早秈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3.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8%(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81.1公斤,比對照粵香占減產1.04%(不顯著),比對照汕優63增產0.55%(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6.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4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在華南作早稻種植一般在3月初播種,秧田每畝播種量為10~12.5公斤,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一般為16.5×19.8厘米,每畝基本苗6萬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后期酌情施好穗肥。水漿管理要做到淺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苗曬田相結合,后期注意保持濕潤;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感白背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部雙季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5
品種名稱:T優5537
選育單位: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福建省種子總站
品種來源:T55A×蜀恢537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7.2天,分別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遲熟5.9天、1.4天。株高110.5厘米,株葉形態好,后期轉色較好。每畝有效穗數17.6萬穗,穗長23.5厘米,每穗總粒數130.2粒,結實率80.5%,千粒重29.4克。抗性:葉瘟4級,穗瘟5級,穗瘟損失率19.6%,白葉枯病9級,白背飛虱8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6.7%,長寬比2.5,堊白米率93%,堊白度25.5%,膠稠度41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5%。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華南早秈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8.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88%(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93.4公斤,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分別增產1.50%(不顯著)、3.12%(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1.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4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秧齡35天;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以20×20厘米為宜,每穴插2粒谷苗,每畝基本苗7萬株;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2~15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65:1,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水漿管理要做到前期淺水,夠苗烤田,水層孕穗揚花,后期干濕交替灌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中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感白背飛虱。蒸煮品質較好,加工品質中等,外觀品質較差。適宜在海南省、廣西的中南部、廣東的中南部、福建省南部雙季稻白葉枯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6
品種名稱:D奇寶優1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福建省種子總站
品種來源:D奇寶A×登秀1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6天,分別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遲熟4.7天、0.3天。株高115.9厘米,葉片較寬而披,穗大粒多,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9.5萬穗,穗長22.6厘米,每穗總粒數132.5粒,結實率80%,千粒重28.2克。抗性:葉瘟1級,穗瘟1級,穗瘟損失率3.4%,白葉枯病9級,白背飛虱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9.1%,長寬比2.6,堊白米率99%,堊白度29.8%,膠稠度4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3%。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華南早秈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1.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03%(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91.7公斤,分別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增產1.15%(不顯著)、2.77%(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3.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1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于2月底3月初播種,秧田每畝播種25公斤,秧齡35~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5×26.5或16.5×2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畝基本苗10萬株以上;3、肥水管理:畝施純氮10~12公斤,氮、磷、鉀肥比例為1:0.6:0.8。水漿管理要做到淺水勤灌,夠苗烤田,控制無效分蘗,后期不要過早斷水;4、防治病蟲: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抗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感白背飛虱。蒸煮品質較好,加工品質中等,外觀品質較差。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以及福建省南部雙季稻白葉枯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7
品種名稱:豐華占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豐八占1號/華絲占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華南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3.2天,比對照粵香占遲熟1.6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1.2天。株高97.9厘米,株葉形態較好,分蘗力偏弱,成穗率較高,穗粒重協調,籽粒有芒。每畝有效穗數22.7萬穗,穗長21.8厘米,每穗總粒數135.2粒,結實率82.6%,千粒重22克。抗性:葉瘟4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51%,白葉枯病3級,白背飛虱6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5.4%,長寬比3.2,堊白米率12%,堊白度3.2%,膠稠度73.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8%。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華南早秈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7.4公斤,比對照粵香占減產2.96%(不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74.9公斤,分別比對照粵香占、汕優63減產2.63%(不顯著)、1.17%(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6.6公斤,比對照粵香占減產2.91%。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播種,秧齡28~30天左右;2、合理密植:采用拋秧栽培,秧苗葉齡達3.5片左右時拋秧,一般肥力田每畝拋1.7萬穴,每畝基本苗6萬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輕施中期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水漿管理要做到淺水回青促分蘗,夠苗排水曬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淺水層,灌漿至成熟期保持田土濕潤;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中感白背飛虱。外觀品質和加工品質好。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部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8
品種名稱:博優253
選育單位:廣西大學支農開發中心
品種來源:博A×測253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雙晚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比對照博優903遲熟2.5天。株高118.8厘米,莖稈粗壯,繁茂性好,穗粒重較協調。每畝有效穗數17.4萬穗,穗長23.9厘米,每穗總粒數140.9粒,結實率84%,千粒重23.8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34.7%,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4%,長寬比2.6,堊白米率40%,堊白度5.9%,膠稠度4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9.3%。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華南晚秈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9.2公斤,分別比對照博優903、粳秈89增產6.99%(極顯著)、5.88%(極顯著);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480.3公斤,比對照博優903增產9.70%(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2.5公斤,比對照博優903增產2.0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7月初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6~7.5公斤;2、合理稀植:每畝栽插2.1萬穴,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9~12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1。基肥與追肥的比例為7:3。水漿管理要做到淺水勤灌、干濕交替,后期不宜斷水過早;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外觀品質中等偏上。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部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39
品種名稱:博優1025
選育單位:廣西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博A×1025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5.9天,比對照博優903早熟0.2天。株高101.6厘米,分蘗力強,株型集散適中,葉片直立不披垂,穗粒較協調,有包頸現象。每畝有效穗數20.1萬穗,穗長21.3厘米,每穗總粒數138.3粒,結實率85.6%,千粒重21.6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37.6%,白葉枯病9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2%,長寬比2.8,堊白米率37%,堊白度6.4%,膠稠度4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華南晚秈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8.7公斤,分別比博優903、粳秈89增產4.75%(極顯著)、3.66%(極顯著);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492.3公斤,比對照博優903增產12.43%(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8.6公斤,比對照博優903減產0.82%。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6月底至7月初播種,宜采用旱育稀植或旱育秧小苗拋栽技術,秧齡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每畝插2~2.5萬穴,6~7萬株基本苗。拋秧每畝大田不少于50盤秧苗;3、肥水管理:畝施農家肥500公斤,碳銨25公斤,磷肥25公斤。栽插后3~5天施返青肥,每畝施尿素7.5公斤,插后10~12天畝施分蘗肥尿素7.5公斤,鉀肥7.5公斤。水漿管理注意后期不宜斷水過早;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外觀品質中等偏上。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雙季稻白葉枯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0
品種名稱:博優99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博A×廣恢998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華南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9天,比對照博優903早熟1.8天。株高104.9厘米,株型適中,穗粒重協調。每畝有效穗數19.8萬穗,穗長22.7厘米,每穗總粒數137.1粒,結實率86.7%,千粒重21.2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49.7%,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5.3%,長寬比2.8,堊白米率29.5%,堊白度3.8%,膠稠度4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2%。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華南晚秈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3.6公斤,比對照博優903增產12.72%(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39.6公斤,比對照博優903增產6.10%(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2.2公斤,比對照博優903增產4.0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于7月上旬播種,秧田每畝播種10~12.5公斤,秧齡控制在25天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一般為16.5×19.8厘米,每畝基本苗6萬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后期酌情施好穗肥。水漿管理做到淺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蘗,夠苗曬田,后期保持濕潤;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優,主要指標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適宜在海南、廣西中南部、廣東中南部、福建南部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1
品種名稱:嘉早312
選育單位:
浙江省
嘉興市農科所
品種來源:嘉早935/Z9505//Z96-10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0天,比對照嘉育948遲熟2.2天,比浙733早熟1.2天。株高81.5厘米,株型適中,苗期耐寒性強,群體整齊,劍葉挺直,分蘗力偏弱,穗粒重協調,后期轉色較好。每畝有效穗數21.9萬穗,穗長19.7厘米,每穗總粒數108.9粒,結實率78.2%,千粒重25.9克。抗性:葉瘟7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10.8%,白葉枯病3級,白背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1.7%,長寬比3.2,堊白米率33.5%,堊白度7.3%,膠稠度83.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4.2%。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0.7公斤,分別比對照舟903、浙733增產11.34%(極顯著)、5.62%(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50.1公斤,比對照嘉育948增產6.92%(極顯著),比對照浙733減產1.53%(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6.9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1.55%。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于4月初播種,秧田每畝播種40公斤,秧齡不超過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5×11.7或16.6×10厘米,每穴插3~4粒谷苗,每畝插足12萬株基本苗;3、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和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高感白背飛虱。米質中等偏上。適宜在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安徽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2
品種名稱:八兩優96
選育單位:湖南省
懷化市農科所
品種來源:810S×懷96-1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08.5天,比對照浙733早熟0.7天。株高86.5厘米,分蘗力強,穗粒重較協調,穗層欠齊,有穎花退化現象。每畝有效穗數24.5萬穗,穗長18.5厘米,每穗總粒數101.5粒,結實率86.6%,千粒重24.2克。抗性:葉瘟9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34.2%,白葉枯病5級,白背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35.3%,長寬比2.9,堊白米率92%,堊白度30.7%,膠稠度4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4.8%。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4.4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4.67%(極顯著);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505.7公斤,分別比對照舟903、浙733增產14.73%(極顯著)、8.84%(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8.0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1.85%。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3月底至4月初播種,每畝秧田播種20公斤,秧齡25~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3.2×18厘米,每畝基本苗5萬株以上;3、施肥管理:中等肥力田塊畝施純氮8~10公斤,氮、磷、鉀肥比例為1:0.5:0.5;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和白背飛虱。蒸煮品質中等,外觀品質和加工品質較差。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3
品種名稱:中選181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絲3號///矮仔烏騷/中156//浙733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1.5天,與對照浙733熟期相當。株高97.7厘米,株型偏散,分蘗力較弱,后期轉色較好。每畝有效穗數21.5萬穗,穗長20.7厘米,每穗總粒數106.2粒,結實率77.9%,千粒重28.9克。抗性:葉瘟7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11.4%,白葉枯病5級,白背飛虱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9.2%,長寬比3.0,堊白米率100%,堊白度43.3%,膠稠度46.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6%。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8.0公斤,分別比對照舟903、浙733增產17.53%(極顯著)、11.50%(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76.9公斤,分別比對照嘉育948、浙733增產14.34%(極顯著)、5.31%(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4.3公斤,比對照浙733增產11.64%。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于3月底播種,每畝秧田播種25公斤,秧齡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3.3×20厘米,每畝基本苗8~9萬株;3、肥水管理:基肥重施有機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最高苗達到25萬時排水曬田;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中抗白背飛虱。蒸煮品質較好,加工品質中等,外觀品質差。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4
品種名稱:中選972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陸青早1號/浙733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中下游南部作早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對照威優402早熟0.4天,比金優402遲熟1.5天。株高94.7厘米,株葉形態好,長勢繁茂,分蘗力偏弱,莖稈粗壯,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20萬穗,穗長20.8厘米,每穗總粒數116.6粒,結實率82.2%,千粒重28.1克。抗性:葉瘟5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13%,白葉枯病5級,白背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2.6%,長寬比2.8,堊白米率100%,堊白度69.5%,膠稠度4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3.1%。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南部早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2.0公斤,比對照威優402增產4.04%(極顯著);2001年續試,平均畝產497.5公斤,分別比對照金優402、威優402增產5.92%(極顯著)、2.61%(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4.9公斤,比對照金優402減產5.22%。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于3月底播種,每畝秧田播種不超過25公斤,秧齡30天左右;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3.3×20厘米,每畝基本苗8~9萬株;3、肥水管理:基肥重施有機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最高苗達到25萬時排水曬田;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蟲的危害;5、植株偏高,注意防止倒伏。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和白背飛虱。蒸煮品質較好,加工品質中等,外觀品質差。適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早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5
品種名稱:德農2000(原名:協優7954)
選育單位: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品種來源:協青早A×浙恢7954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51.2天,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41.1天,均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高110厘米,分蘗力較強,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8.4萬穗,穗長22.3厘米,每穗總粒數148粒,結實率78.2%,千粒重30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8.9%,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2%,長寬比2.7,堊白米率69.5%,堊白度14.5%,膠稠度49.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5.3%。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長江流域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98%(極顯著);2001年分別參加長江上游、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域試驗,上游平均畝產641.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78%(極顯著),中下游平均畝產656.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97%(極顯著)。2002年參加生產試驗,長江上游平均畝產54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8.19%,中下游平均畝產603.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4.0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6×26厘米,每畝插足6~8萬株基本苗;3、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加工品質較好,蒸煮品質和外觀品質一般。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
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
云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
陜西省
漢中、
河南省
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6
品種名稱:岡優3551
選育單位:四川省
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岡46A×宜恢3551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長江上游平均149.2天,長江中下游平均140天,與對照汕優63相仿。株高119厘米,株葉形態好,莖稈粗壯,抗倒性強,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7.2萬穗,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63.7粒,結實率84%,千粒重27.2克。抗性:葉瘟9級,穗瘟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5%,長寬比2.3,堊白米率93.3%,堊白度23%,膠稠度46.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5.3%。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7.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0%(極顯著);2001年分別參加長江上游和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試,上游平均畝產608.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03%(極顯著),中下游平均畝產637.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8%(極顯著)。2002年參加生產試驗,上游平均畝產501.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75%,中下游平均畝產569.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71%。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科學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3、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感褐飛虱。加工品質較好,蒸煮品質一般,外觀品質較差。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云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陜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7
品種名稱:紅優2009
選育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紅矮A×綿恢2009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48.7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0.4天。株高114.5厘米,葉片較長,穗型中等,長粒型,抗倒性較差,中后期耐寒性差。每畝有效穗數17.5萬,穗長25.4厘米,每穗總粒數150.7粒,結實率77.5%,千粒重30.7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39.2%,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3.8%,長寬比2.9,堊白米率59%,堊白度13%,膠稠度6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7%。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長江流域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5.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9%(極顯著);2001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試,平均畝產610.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36%(極顯著)。2002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高產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3.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3%。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秧齡35~45天;2、合理密植:每畝基本苗要求8~12萬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氮、磷、鉀配合施用;4、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中后期耐寒性差。蒸煮品質較好,外觀品質和加工品質一般。適宜在貴州、云南省、重慶市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稻區以及陜西省的漢中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8
品種名稱:富優1號(原名:II優21)
選育單位:西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II-32A×21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8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4.7天。株高111.3厘米,穗著粒密,耐寒性強,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7.5萬穗,穗長23.5厘米,每穗總粒數163.3粒,結實率82.6%,千粒重27.4克。抗性:葉瘟7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10.6%,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0.9%,長寬比2.2,堊白米率58%,堊白度9.6%,膠稠度4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5.2%。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2.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79%(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597.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28%(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86%。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種期同汕優63,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秧齡30~45天;2、合理密植:每畝栽插1.2~1.5萬穴,每穴2粒谷苗;3、科學施肥:中等肥力田畝施純氮10~13公斤,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加工品質較好,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中等。適宜在貴州、云南、重慶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和四川省平壩稻區以及陜西省的漢中地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49
品種名稱:B優827(原名:803A/527)
選育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水稻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803A×蜀恢527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稻區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0.8天。株高113.7厘米,株葉形態好,分蘗力較弱,耐寒性較差,后期轉色較好。每畝有效穗數16.7萬穗,穗長25.9厘米,每穗總粒數165粒,結實率79.9%,千粒重28.9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20.1%,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3.1%,長寬比3.1,堊白米率29.5%,堊白度4.1%,膠稠度5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5%。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4.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4%(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602.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1.2%(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520.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7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種期同汕優63,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秧齡35~45天;2、合理密植:每畝基本苗要求8~12萬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4、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中抗褐飛虱,中后期耐寒性較差。米質優良,達國標優質三級米標準。適宜在貴州、云南省、重慶市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稻區以及陜西省的漢中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0
品種名稱:中優177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9A×成恢177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對照汕優63早熟2.1天。株高108.1厘米,株葉形態好,分蘗力偏弱,成穗率較高,穗粒重協調,后期轉色較好,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7.3萬穗,穗長25.3厘米,每穗總粒數157.9粒,結實率81.7%,千粒重27.3克。抗性:葉瘟7級,穗瘟3級,穗瘟損失率10.4%,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7.5%,長寬比3.1,堊白米率23%,堊白度2.9%,膠稠度5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2%。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1.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59%(不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59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03%(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545.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6.95%。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畝栽1.6~2.0萬穴,基本苗10~12萬株為宜;3、施肥:一般畝施純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鉀肥15~20公斤。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米質優,達國標優質三級米標準。適宜在貴州、云南省、重慶市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四川省平壩稻區以及陜西省的漢中地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1
品種名稱:川香優2號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四川華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川香29A×成恢177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7.4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4.1天;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3天。株高114.4厘米,株葉形態好,群體整齊,葉色濃綠,長勢繁茂,穗型較大,耐寒性較差,后期轉色較好。每畝有效穗數16.8萬穗,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59粒,結實率78%,千粒重29.1克。抗性:葉瘟7級,穗瘟5級,穗瘟損失率6.3%,白葉枯病9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3.5%,長寬比2.8,堊白米率27.5%,堊白度3.8%,膠稠度49.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6%。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上游稻區中秈遲熟優質組和長江中下游稻區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上游稻區平均畝產580.0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45%(不顯著),中下游稻區平均畝產632.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24%(極顯著);2002年續試,上游稻區平均畝產535.3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1.11%(不顯著),中下游稻區平均畝產587.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89%(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上游稻區平均畝產466.3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81%,中下游稻區平均畝產592.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6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種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塊畝栽1.6~2.0萬穴,畝基本苗10~12萬株為宜;3、施肥:一般每畝施純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鉀肥15~20公斤;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中感褐飛虱,中后期耐寒性較弱。米質較優。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云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陜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白葉枯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2
品種名稱:宜香1577(原名:宜香優1577)
選育單位: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宜香1A×宜恢1577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3年四川、浙江、貴州、云南、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上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5.1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7天,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平均137.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1天。株高114.6厘米,株葉形態好,長勢繁茂,葉姿挺直,分蘗力偏弱,成穗率較高,穗型較大,后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7.5萬穗,穗長25.2厘米,每穗總粒數160.4粒,結實率81.7%,千粒重26.4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25.1%;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8.7%,長寬比2.65,堊白米率33.8%,堊白度5.5%,膠稠度63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2%。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和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上游平均畝產586.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0.59%(不顯著),中下游平均畝產623.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74%(極顯著);2002年續試,上游平均畝產560.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62%(極顯著),中下游平均畝產556.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16%(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0.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32%。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長江上游稻區畝栽1.2~1.5萬穴,中下游稻區畝栽1.5~1.8萬穴,每穴栽2粒谷苗;3、科學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有香味,外觀品質中上。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云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陜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3
品種名稱:兩優932
選育單位:湖北省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品種來源:W9593S×勝優2號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稻區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40.2天,與對照汕優63相仿。株高118.4厘米,分蘗力較強,每畝有效穗數19.3萬穗,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59.8粒,結實率81.5%,千粒重26克。抗性:葉瘟9級,穗瘟9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2.2%,長寬比2.6,堊白米率73.8%,堊白度15.6%,膠稠度5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6%。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南方稻區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7.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3.46%(極顯著);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53%(極顯著)。200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高產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3.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32%。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種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12公斤,秧齡25~30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以16.7×26.7厘米為宜,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早施分蘗肥,巧施穗粒肥。管水做到淺水移栽,寸水活棵返青,間歇灌水分蘗,最高苗25萬/畝時排水曬田,干濕交替壯籽,成熟前3~5天斷水;4、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蒸煮品質和加工品質較好,外觀品質一般。適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省的長江流域(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4
品種名稱:II優084
選育單位:江蘇丘陵地區
鎮江農科所
品種來源:II-32A×鎮恢084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42.4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3.1天。株高121.4厘米,株葉形態好,莖稈粗壯,抗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7萬穗,穗長23.3厘米,每穗總粒數160.3粒,結實率86%,千粒重27.8克。抗性:葉瘟5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9.3%,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1%,長寬比2.6,堊白米率32%,堊白度5.3%,膠稠度4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9%。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南方稻區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0.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9%(不顯著);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8.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89%(極顯著)。200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3.1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9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2、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畝栽1.6~1.8萬穴,每穴1~2粒谷苗,每畝5萬基本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要求施足基肥,早施重施促蘗肥,促早發,施好穗肥,做到促保兼顧。肥水運籌掌握前促、中控、后穩的原則;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較優。適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省的長江流域(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5
品種名稱:K優818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K17A×R818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5天。株高123.8厘米,株葉形態好,群體整齊,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9萬穗,穗長24.2厘米,每穗總粒數145.1粒,結實率80.5%,千粒重30.4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43.4%,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7.2%,長寬比2.9,堊白米率30%,堊白度4%,膠稠度71.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5%。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60.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48%(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596.4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8.44%(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4.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0.65%。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秧齡30~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27~30×13厘米,每畝栽插1.5~1.7萬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3~15公斤,磷3.5~4.0公斤,鉀7~8公斤;水漿管理做到淺水勤灌,揚花灌漿期干干濕濕,養根保葉,活熟到老;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加工品質中等。適宜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省的長江流域(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6
品種名稱:豐優香占(原名:25優6547)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豐A×R6547
省級審定情況:2002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1天。株高122.5厘米,株型適中,群體整齊,葉色淡綠,葉姿披垂,分蘗力偏弱,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5.7萬穗,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64.8粒,結實率82.5%,千粒重27.7克。抗性:葉瘟9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59.3%,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7.1%,長寬比3.4,堊白米率16.5%,堊白度2%,膠稠度8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4.5%。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9.5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1.17%(不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540.0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1.81%(不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2.66%。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秧齡30~40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27~30×13厘米,每畝栽插1.5~1.7萬穴,每穴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畝施純氮13~15公斤,磷3.5~4.0公斤,鉀7~8公斤。水漿管理做到淺水勤灌,畝莖蘗數達到15~18萬時脫水曬田,揚花灌漿期干干濕濕,養根保葉,活熟到老;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外觀品質優,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中等。適宜在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省的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7
品種名稱:I優86
選育單位:陜西省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優IA×R8608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對照汕優64遲熟0.4。株高95厘米,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熟期轉色較好。每畝有效穗數18.8萬穗,穗長22.2厘米,每穗總粒數126.3粒,結實率79.2%,千粒重28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18.9%,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4%,長寬比2.8,堊白米率52.5%,堊白度9.9%,膠稠度4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1%。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6.7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4.56%(極顯著);2001年參加晚秈早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9.3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5.59%(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9.2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3.71%。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6月中、下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2公斤,秧苗在三葉期噴施"多效唑",促進多發分蘗,秧齡控制在35天內;2、合理密植:插植密度每畝1.8萬穴,每畝13~15萬株基本苗為宜;3、施肥管理:中上肥力水平的田塊每畝施純氮10公斤左右,氮、磷、鉀的比例以1:1:0.5為宜;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外觀品質一般。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省雙季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8
品種名稱:安兩優318
選育單位:江西省寧都縣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安湘S×R318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6.9天,比對照汕優64遲熟3.4天。株高94.3厘米,株型適中,群體整齊,易落粒。每畝有效穗數21萬穗,穗長22厘米,每穗總粒數112.7粒,結實率78%,千粒重28.4克。抗性:葉瘟5級,穗瘟7級,穗瘟損失率23%,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3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3%,長寬比3,堊白米率44.5%,堊白度6.6%,膠稠度41.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0.6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5.87%(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70.6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6.77%(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5.3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12.26%。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6月中、下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公斤,秧齡25~30天;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16.7×20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畝8~9萬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畝施純氮12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1,后期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水漿管理要做到淺水勤灌,夠苗曬田控苗,干濕壯籽,濕潤養根,灌漿后期防止斷水過早,影響粒重;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紋枯病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中抗褐飛虱,易感紋枯病。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外觀品質中等。適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59
品種名稱:威優134
選育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V20A×Y134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對照汕優64遲熟0.8天。株高92.9厘米,株型松緊適中,葉色淡綠,分蘗稍弱,成穗率較高,易感紋枯病,易倒伏。每畝有效穗數20.3萬穗,穗長21.3厘米,每穗總粒數118.8粒,結實率78.9%,千粒重28.7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53.4%,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7.9%,長寬比2.7,堊白米率90%,堊白度18.3%,膠稠度4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4.4%。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8.9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5.52%(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69.8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6.60%(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4.2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1.53%。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在6月下旬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10~12公斤,秧齡控制在30天內;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16.6×20厘米或16.6×23厘米,每穴2粒谷苗,每畝10萬株基本苗;3、肥水管理:注意后期水肥管理,防止倒伏;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中等,外觀品質差。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60
品種名稱:兩優363
選育單位: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360S×明恢63
省級審定情況:2000年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5.3天,比對照汕優64遲熟1.6天。株高94.5厘米,株型適中,分蘗力強,穗型較小。每畝有效穗數23.2萬穗,穗長22.2厘米,每穗總粒數95粒,結實率75.6%,千粒重28.1克。抗性:葉瘟6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32.1%,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1.5%,長寬比3.3,堊白米率19.5%,堊白度2.9%,膠稠度7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4.1%。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8.9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1.45%(不顯著);2002年參加晚秈早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48.4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1.93%(顯著)。2002年參加晚秈早熟優質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4.8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3.76%。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種,每畝播種10~12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畝栽1.5萬穴左右,畝基本苗8~10萬株;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多用農家肥,注意氮、磷、鉀搭配;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外觀品質較好,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中等。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61
品種名稱:中優448
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中國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9A×成恢448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4.2天,與對照汕優64相仿。株高97厘米,株葉形態好,群體整齊,劍葉挺直,穗形較大,易感紋枯病,不抗倒伏。每畝有效穗數19.5萬穗,穗長23.9厘米,每穗總粒數119.9粒,結實率83.4%,千粒重27.6克。抗性:葉瘟5級,穗瘟5級,穗瘟損失率11.1%,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5.7%,長寬比3.3,堊白米率24%,堊白度3%,膠稠度50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8%。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1.4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0.57%(不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53.5公斤,比對照汕優64增產3.08%(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3.4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2.20%。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種,畝播種量10~12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畝栽1.6~2.0萬穴,每穴2粒谷苗,畝基本苗10~12萬株為宜;3、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鉀肥15~20公斤,科學管水,注意防止倒伏;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中感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米質優,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省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62
品種名稱:湘晚秈10號(原名:農香16)
選育單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親16選/80-66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0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7.5天,比對照汕優64遲熟3.2天。株高98.2厘米,株葉形態好,群體整齊,劍葉披垂,穗粒協調,粒重較高。每畝有效穗數21.3萬穗,穗長21.5厘米,每穗總粒數106.9粒,結實率78.7%,千粒重28.4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39.4%,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長寬比3.1,堊白米率10%,堊白度1.2%,膠稠度6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5.8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4.55%(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17.1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5.19%(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1.5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0.49%。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在
長沙地區一般在6月中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20公斤左右;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為17×20厘米,每穴5~6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畝施純氮10~12.5公斤。水漿管理注意后期切忌斷水過早;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米質優,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適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湖北以及浙江省南部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63
品種名稱:威優111
選育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V20A×Y111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南部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3天,比對照汕優46遲熟0.4天。株高94.9厘米,株形緊湊,劍葉較披,穗粒重較協調,結實率高。每畝有效穗數18.70萬穗,穗長22.1厘米,每穗總粒數108.3粒,結實率84.8%,千粒重28.9克。抗性:葉瘟3級,穗瘟5級,穗瘟損失率3.3%,白葉枯病9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7.7%,長寬比2.2,堊白米率87%,堊白度18.1%,膠稠度48.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0.6%。
產量表現:2000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中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3.8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3.94%(顯著);2001年參加晚秈中遲熟高產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1.5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2.39%(不顯著)。2002年參加晚秈中遲熟高產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7.4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1.97%。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一般在6月中旬播種,每畝播種量12公斤左右,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3.3×23.3厘米或16.7×23.3厘米,每穴插4~5苗,每畝基本苗8~10萬株;3、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中感稻瘟病,高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較好,外觀品質一般。適宜在廣西北部、福建中北部和江西、湖南省的中南部以及浙江省的南部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3064
品種名稱:先農16號(原名:新香優906)
選育單位:江西省浮梁縣利民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新香A×恢906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流域南部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22.2天,比對照汕優46遲熟1.2天。株高104.5厘米,株型適中,群體整齊,葉色淡綠,劍葉挺直,分蘗力較強,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9.3萬穗,穗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