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日期:20030130
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
《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1999)》已經確定,現發給你們。1999年中央補助你省(自治區)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額 萬元,在辦理1999年財政決算時結算。
附件: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1999)
根據分稅制財政體制的要求,中央對地方實施財政轉移支付。鑒于目前中央財政可用于轉移支付的財力有限,要調整各地的既得利益也很困難。同時,在轉移支付制度的設計方面,還面臨著統計數據不完整、測算方法不完備等技術性問題,要建立十分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條件尚不成熟,目前暫實行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中央財政根據財力狀況,選擇一些客觀性及政策性因素,采用相對規范的方法,進行有限的轉移支付,逐步向規范化的轉移支付制度靠攏。
一、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的基本原則
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不調整地方既得利益。中央財政從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逐步調整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
(二)力求公平、公正。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以各地標準財政收支差額作為計算轉移支付的依據,支大于收的差額越大,補助越多,體現公平原則;轉移支付全部選用客觀因素計算標準收支,各地采用統一公式,不受主觀因素影響,體現公正原則。
(三)突出重點,體現對民族地區的照顧。過渡期轉移支付重點幫助財政困難地區緩解財政運行中的突出矛盾,逐步實現各地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的均等化;同時,對民族省區和非民族省區的民族自治州適度傾斜,以體現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二、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額的確定
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額由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和政策因素轉移支付額構成。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主要參照各地標準財政收入和標準財政支出差額以及客觀因素轉移支付系數計算確定。其中:標準財政收入根據各稅種的不同情況,分別采用“標準稅基×標準稅率”和“收入基數×(1+相關因素增長率)”等辦法計算確定;標準財政支出主要按人員經費(不包括衛生和城建系統)、公用經費(不包括衛生和城建系統)、衛生事業費、城市維護建設費、社會保障費、撫恤和社會救濟費、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業綜合開發支出分類,分別采用不同方法計算確定。政策性轉移支付主要根據民族地區標準財政收支差額以及民族地區政策性轉移支付系數計算確定。各地區財政轉移支付額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財政轉移支付額=該地區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該地區政策因素轉移支付額
三、計算確定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
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由標準財政收入、標準財政支出和客觀因素轉移支付系數計算確定。凡標準收入大于或等于標準支出的地區,不納入財政轉移支付范圍。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客觀因素轉移支付額=(該地區標準財政支出-該地區標準財政收入)×客觀因素轉移支付系數
其中:
客觀因素轉移支付系數=(中央預算安排的本年度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總額-本年度政策性轉移支付總額)/標準財政支出大于標準財政收入的地區標準收支差額之和
(一)計算確定標準財政收入
標準財政收入由地方本級標準財政收入、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中央專項補助(指納入標準財政支出測算范圍的部分,下同)、原體制定額補助、結算補助和其他補助構成,原體制上解的地區,相應扣除體制上解額。標準財政收入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標準財政收入=該地區地方本級標準財政收入+該地區中央稅收返還+該地區中央專項補助+該地區原體制定額補助(-該地區原體制上解)+該地區結算補助+該地區其他補助
中央稅收返還、中央專項補助、原體制定額補助、原體制上解、結算補助和其他補助均按中央核定數計算。地方本級標準財政收入根據地方本級的收入構成情況,分稅種計算確定。地方本級標準財政收入的計算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地方本級標準財政收入=該地區增值稅標準收入+該地區營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企業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個人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資源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土地使用稅標準收入+該地區農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該地區車船使用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屠宰稅標準收入+該地區耕地占用稅、印花稅、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等標準收入
1.增值稅(25%部分)標準收入。增值稅標準收入按“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計算確定。在稅基數據無法取得時,暫用“增加值”替代,“標準稅率”按經適當調整后的各地區有效稅率確定。增值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增值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制造業增加值-該地區制造業增值稅、消費稅實征收入)×該地區該行業標準稅率+(該地區采掘業增加值-該地區采掘業增值稅實征收入)×該行業標準稅率+(該地區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制造業增加值-該地區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制造業增值稅實征收入)×該地區該行業標準稅率+(該地區批發、零售、貿易業增加值-該地區批發、零售、貿易業增值稅實征收入)×該地區該行業標準稅率〕×25%
式中,各地區各行業標準稅率參照各地區相關行業產品構成及企業規模因素計算確定。
2.營業稅標準收入。營業稅標準收入按“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計算確定。在稅基數據無法取得時,暫用“營業收入”等指標替代,“標準稅率”按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確定。考慮到金融保險業營業稅征管比較規范,以其財政決算數作為標準收入;個別行業受統計資料的限制,還不易進行標準化測算,也以財政決算收入數列入;目前只對建筑業、餐飲業、銷售不動產和公路運輸四類應稅品目按照“標準稅基×標準稅率”測算。營業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營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建筑業總收入×該行業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該地區餐飲業零售總額×該行業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該地區商品房銷售額×該行業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該地區公路運輸周轉量×該行業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該地區其他營業稅實際收入
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不含公路運輸)和轉讓無形資產等行業營業稅標準收入按實際數計入。
3.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收入。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收入根據消費稅、增值稅和營業稅標準收入(消費稅標準收入用實際收入替代)與各地區城市維護建設稅平均稅率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增值稅標準收入+該地區營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消費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稅率
其中,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稅率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城市維護建設稅標準稅率=該地區城市維護建設稅決算數/(該地區增值稅決算數+該地區消費稅決算數+該地區營業稅決算數)×100%
4.資源稅標準收入。資源稅共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原鹽7個應稅品目,根據資料可獲取情況,對其中的煤炭、原油、原鹽、天然氣、鐵礦石5個應稅品目進行標準化測算,其余兩項收入因無法采集到相關的產量指標,暫采用實際數。資源稅標準收入按“標準稅基×標準單位稅額”計算確定。資源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資源稅標準收入=該地區煤炭等5個應稅品目資源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其他資源稅實際收入
式中:某地區煤炭等5個應稅品目資源稅標準收入
=∑該地區原煤等應稅品目產量×該地區原煤等應稅品目單位稅額
式中:某地區某應稅品目單位稅額=該地區該應稅品目資源稅收入/該地區該應稅品目課稅對象數量
5.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收入。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收入按“標準稅基×標準單位稅額”計算確定。標準稅基是在城鎮及工礦用地面積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水平(R1)和對外開放程度(R2)因素計算確定。標準單位稅額是在實際平均有效稅額的基礎上,根據都市化程度(R3)和經濟發展水平(R4)因素計算確定。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收入的計算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稅基×該地區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單位稅額
某地區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稅基=該地區城鎮工礦用地面積×(1+該地區調整系數R1)×(1-該地區調整系數R2)
某地區調整系數R1=(該地區人均GDP/全國人均GDP)×商業用地彈性系數
某地區調整系數R2=(該地區中外合營企業產值+該地區外資經營企業產值+該地區華僑經營企業產值+該地區國有與華僑合營企業產值)/該地區工業總產值
某地區標準單位稅額=全國實際平均有效單位稅額×(該地區調整系數R3+該地區調整系數R4)/2
某地區調整系數R3=該地區人均占用城鎮工礦區土地面積/全國人均占用城鎮工礦區土地面積
某地區調整系數R4=該地區人均GDP/全國人均GDP
6.農業稅標準收入。農業稅標準收入按“基數×(1+糧食收購價格提高幅度)”的辦法計算確定。某地區農業稅標準收入的計算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農業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基年農業稅收入×(1+該地區糧食收購價提高幅度)
某地區基年農業稅收入=(該地區1976年農業稅收入+該地區1977年農業稅收入+該地區1978年農業稅收入)/3
某地區糧食收購價格提高幅度=
1998年 1998年分
該地區1998年∑該地區(分品種產量×品種收購單價)/∑分品種產量
————————————————————————————-
1978年分 1978年分
該地區1977年∑該地區( 品種產量×品種收購單價)/∑分品種產量
糧食品種為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
7.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農業特產稅應稅品目繁多且大部分稅目的征收額較少,因此,僅對稅額較大的煙葉、原木、水果和水產品4類應稅品目計算標準收入,其余應稅品目按實際數計入。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該地區煙葉等4類應稅品目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其他應稅品目農業特產稅實際收入
式中:煙葉等4類應稅品目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煙葉等4類應稅品目農業特產稅標準收入=∑該地區煙葉等4類應稅品目產值×標準稅率
式中,煙葉和原木的產值按國家下達的1999年煙葉和原木指標數及單價計算確定,水果和水產品產值根據1998年實際數確定;煙葉標準稅率采用法定稅率,原木采用各地區實際有效稅率,水果和水產品采用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
8.車船使用稅標準收入。車船使用稅標準收入按“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計算確定。標準稅基根據各地載客汽車、載貨汽車、二輪摩托車、三輪摩托車、人力畜力車、機動船、非機動船的數量或噸位分別確定。標準稅率按車船使用稅條例規定的上限稅率和下限稅率平均數確定。車船使用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車船使用稅標準收入=∑該地區某類車(船)數量或噸位×該類車(船)標準稅率
9.屠宰稅標準收入。屠宰稅標準收入按“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計算確定。以豬、牛、羊3種主要牲畜產量為標準稅基,根據1998年全國屠宰稅與當年豬、牛、羊肉產品的產量計算出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元/噸)并作為標準稅率。屠宰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屠宰稅標準收入=該地區豬、牛、羊肉畜產品產量×全國實際平均有效稅率。
10.個人所得稅標準收入。目前,個人所得稅收入主要來自工資薪金所得稅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因此,只對這兩個稅目按照“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辦法進行計算,其余的暫按實際數計入。個人所得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個人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工資薪金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其他個人所得稅實際收入
其中,工資薪金所得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工資薪金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工資薪金所得稅稅基×該地區標準稅率
式中,工資薪金所得稅稅基按扣除免征額后的人均應稅工資與各地區職工人數計算確定;各地標準稅率在參照全國工資薪金所得稅占全國標準稅基比例的基礎上調整確定。調整系數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工資薪金所得稅標準稅率調整系數=該地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數占該地區總人數的比重/全國平均比重
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標準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標準稅基×全國平均有效稅率
式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標準稅基按個體工商業營業收入計算,全國平均有效稅率為全國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實際收入除以個體工商業營業收入。
11.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標準收入。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標準收入采用“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企業所得稅標準收入=該地區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標準稅基×標準稅率×該地區地方企業所得稅占全部企業所得稅比重
式中,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標準稅基用扣除企業虧損后的營業盈余指標替代,營業盈余是指在企業創造的增加值基礎上,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后的部分;標準稅率按全國企業所得稅(含內資和外資)除以全國營業盈余數計算。
12.耕地占用稅、印花稅、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等標準收入按1998年財政決算數計入。
(二)計算確定標準財政供養人數
標準財政供養人數按國家職工和離退休職工分別計算確定,同時考慮1999年6月30日前的中央事業單位下放地方因素。標準財政供養人數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標準國家職工人數+該地區標準離退休職工人數+1999年6月30日前中央下劃該地區事業單位職工人數
標準國家職工人數采用回歸分析法和綜合法綜合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標準國家職工人數=(按回歸法計算的該地區標準國家職工人數+按綜合法計算的該地區標準國家職工人數)/2
1.按回歸法計算確定標準國家職工人數。
將地方在職國家職工分為行政公檢法、教育和其他事業單位(不含衛生,下同)3類,根據不同因素,采用經驗數據分別進行回歸,建立標準國家職工計算模型。按回歸法計算確定的標準國家職工人數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按回歸法計算的國家職工人數=按回歸法計算的該地區行政公檢法職工人數+按回歸法計算的該地區教育部門職工人數+按回歸法計算的該地區其他事業單位職工人數
當按回歸法計算的財政供養人數大于實際財政供養人數時,則:
某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實際財政供養人數+(按回歸法計算的該地區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實際財政供養人數)×0.7
當按回歸法計算的財政供養人數少于實際財政供養人數時,則:
某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按照回歸法計算的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實際財政供養人數-按照回歸法計算的該地區財政供養人數)×0.7
分部門計算時選擇的因素是:行政公檢法部門選用城鎮人口、農村人口、少數民族人口和縣級單位個數;教育部門選用中小學學校個數、中學生人數、小學生人數和可居住面積;其他部門選用農村人口、城鎮人口、縣級單位個數和可居住面積。
2.按綜合法計算確定標準國家職工人數。
所謂綜合法即采用不同方法按省級、市(地)級和縣級分別計算標準國家職工的方法。其中,省級標準國家職工人數按人口密度分類,分別選用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和轄區面積等因素通過回歸方法計算確定;市(地)級標準國家職工人數在按地級市、地級行政公署、自治州(盟)和人口規模分類基礎上,分別選用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和市轄區個數等因素,逐市計算確定;縣級標準國家職工人數根據縣級單位當量人口規模大小分類,逐縣計算,各縣國家職工數額根據該縣當量人口數額與該組別國家職工占當量人口的平均比例的乘積確定。為便于操作,將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換算成當量人口,即以農業人口為標準,對非農業人口,根據其對財政供養人口的影響程度,調整為當量人口(據數學分析,1個非農業人口=2.4個農業人口)。按當量人口規模,全國各縣級單位分為1萬人以下、1—5萬人、5—10萬人、10—20萬人,……,170—180萬人、180萬人以上共35個組別。
標準離退休人數參照全國實際平均離退休人數占全部財政供養人數的比例經適當調整后計算確定。對實際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比例的,以各地實際數作為標準財政供養人數;對高于此比例的,按每高出兩個百分點為一檔,分檔遞減。
1999年6月30日前中央下劃地方的事業單位職工人數按《1999年增加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方案》確定的人數核定。
(三)計算確定標準財政支出
在現有數據和技術條件下,將財政支出分解為人員經費(不包括衛生和城建部門,下同)、公用經費(不包括衛生和城建部門,下同)、衛生事業費、城市維護建設費、社會保障支出、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業綜合開發支出等類,分別計算。標準財政支出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標準財政支出=該地區人員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公用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衛生事業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城市維護建設費標準支出+該地區社會保障標準支出+該地區撫恤和社會救濟費標準支出+該地區支援農業生產標準支出+該地區農業綜合開發標準支出
1.人員經費標準支出
人員經費標準支出根據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與標準人員經費定額按省、地、縣三級分別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人員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i級政府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i級人員經費標準定額
(i=省、地、縣)
省、地、縣三級標準財政供養人數在前面計算的標準國家職工和離退休人數的基礎上,按照各地上報財政部的1997年省、地、縣實際財政供養人數計算的三級比例分別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某級財政供養人數=(1997年該地區該級財政供養人數/1997年該地區全部財政供養人數)×1998年該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100%
人員經費標準定額以6類地區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經費定額為標準,將各地區高于6類地區的財政供養人數,按工資改革前的“工資區類別系數”進行折算后計算確定。同時,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計算全國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分級次人員經費級差系數。按各地人員經費標準定額和分級次人員經費級差系數,計算確定各地省級、地(市)級和縣級人員經費定額標準。人員經費定額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某級人員經費定額=(6類地區該級政府1997年人員經費+職務工資晉檔標準)×(1+該地區工資區類別系數)+基礎工資提高標準
某地區工資區類別系數=∑(i類地區財政供養人數×該類地區工資區級差系數)/該地區實際財政供養人數
(i=7,……,11)
2.公用經費標準支出。
公用經費包括公務費(含取暖費、車輛燃修費和其他公務費)、業務費、其他公用經費(含修繕費、購置費和其他費用)。在計算過程中,將其他公務費、業務費和其他公用經費合并稱為“三項費用”,按統一的方法計算。公用經費標準支出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公用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取暖費標準支出+該地區燃修費標準支出+該地區“三項費用”標準支出
(1)取暖費標準支出。
按照各地10月至次年4月日平均氣溫和地方行政單位實際取暖費支出標準核定。取暖費標準支出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取暖費標準支出=該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人均取暖費標準
(2)車輛燃修費標準支出。
車輛燃修費包括燃油費和維修費兩部分。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車輛燃修費標準支出=該地區車輛燃油費標準支出+該地區車輛維修費標準支出。
車輛燃油費標準支出由標準車輛數、單車燃油消耗量、燃油單位價格、高原調整系數和公路運輸距離調整系數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車輛燃油費標準支出=該地區標準車輛數×單車燃油消耗量×單位價格×該地區高原調整系數×該地區公路運輸距離調整系數
其中:標準車輛數根據標準財政供養人數和分部門人車比例計算確定;單車標準耗油量由交通部提供,單位價格按國家規定價格確定;高原調整系數由國家標準局制定的燃油消耗標準和國家測繪局提供的平均海拔高度確定;公路運輸距離調整系數根據各地地—省運輸距離占全國平均數的比例和縣—地運輸距離占全國平均數的比例綜合確定。
車輛維修費標準支出由標準車輛數與單車年維修費實際支出水平和路況調整系數計算確定。車輛維修費標準支出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車輛維修費標準支出=該地區標準車輛數×單車年維修定額×該地區路況調整系數
其中:年維修費定額根據全國平均車輛維修費確定,路況調整系數由次路率與次路對車輛損害程度系數計算確定。路況調整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某地區路況 該地區 車輛損害
調整系數 =次路率×程度系數
次路率為四級路、等外路與道路總里程之比,次路率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次路率=(該地區四級路里程+該地區等外路里程)/該地區道路總里程
(3)“三項費用”標準支出。
“三項費用”標準支出按標準財政供養人數和全國財政供養人員人均支出水平分類計算確定。具體分為農林水、教育、行政、公檢法和其他部門(含工業交通、商業、文化廣播、科學、稅務統計財政審計等部門、武裝警察部隊)5類,按照省級、地級、縣級三級分別計算。“三項費用”標準支出的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三項費用”標準支出=∑該地區i級政府j部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該地區i級j部門“三項費用”全國實際人均支出
(i=省、地、縣;j=行政、公檢法、農林水氣象、教育、其他)
式中:分級分部門“三項費用”全國人均支出由各級各部門“三項費用”實際數與該級該部門實際財政供養人數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級某部門“三項費用”全國人均支出=全國該級該部門“三項費用”實際數/全國該級該部門財政供養人數
3.衛生經費標準支出。
衛生經費標準支出主要根據衛生工作量因素,按防治防疫事業費、一般衛生事業費(扣除防治防疫事業費后的衛生事業費,下同)、中醫事業費及公費醫療經費四類分別計算確定。衛生經費標準支出的計算公式如下:
某地區衛生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防治防疫事業費標準支出+該地區一般衛生事業費標準支出+該地區中醫事業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公費醫療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人口密度調整系數
式中:防治防疫事業費標準支出按各地區6歲以下兒童數占全國同類指標的比例確定的各地區分配率計算。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防治防疫事業費標準支出=1998年防治防疫事業費地方決算數合計×該地區分配率
某地區分配率=該地區6歲以下兒童人數/全國6歲以下兒童人數
一般衛生事業費標準支出主要根據各地醫院門診人次(含急診)、醫院實際占用病床日數等工作量指標及每住院床日收費水平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一般衛生事業費標準支出=1998年各地區一般衛生事業費實際支出總額×該地區工作量指標分配率
其中:某地區工作量指標分配率=〔該地區門診人次(含急診)/3+該地區醫院實際占用病床日數〕×全國平均每住院床日收費水平/全國該項支出合計數
中醫事業費標準支出主要根據各地中醫院門診人次(含急診)、中醫院實際占用病床日數等工作量指標及每住院床日收費水平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中醫事業費標準支出=1998年各地區中醫事業費實際支出總額×該地區中醫院工作量指標分配率
其中:某地區中醫院工作量指標分配率=〔該地區中醫院門診人次(含急診)/3+該地區中醫院實際占用病床日數〕×全國平均每住院床日收費水平/全國該項支出合計數
公費醫療經費標準支出根據全國各地人均公費醫療經費支出及各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全國人均公費醫療經費支出=地方公費醫療經費支出合計數/地方標準財政供養人數合計數
某地區公費醫療經費標準支出=該地區標準財政供養人數×全國人均公費醫療經費支出
4.城市維護建設費標準支出。
城市維護建設費標準支出主要用于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城市公用事業以及城市住房建設等方面,按市區人口、城市建成區面積、車輛擁有量等因素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城市維護建設費標準支出=全國城市維護建設費支出實際數×0.5×該地區道路因素分配率+全國城市維護建設費支出實際數×0.25×該地區城市面積因素分配率+全國城市維護建設費支出實際數×0.25×該地區人口因素分配率
城市道路因素分配率由城市市區人口、建成區面積與城市車輛數三因素計算確定,各因素權重根據數學分析方法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城市道路因素分配率=城市市區人口因素權重×該地區城市市區人口/全國市區人口+城市車輛因素權重×該地區城市車輛數/全國城市車輛數+城市建成區面積因素權重×該地區城市建成區面積/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
某地區城市建成區面積因素分配率=該地區城市建成區面積/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
某地區城市市區人口因素分配率=該地區城市市區人口數/全國城市市區人口數
5.社會保障補助標準支出。
社會保障補助標準支出主要計算對養老保險基金的補貼支出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兩項。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社會保障補助標準支出=該地區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標準支出+該地區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支出
(1)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標準支出根據1998年底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數與全國1998年底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員人均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并輔之以贍養率調整系數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標準支出=該地區1998年底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數×全國1998年底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員人均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該地區贍養率調整系數
全國1998年底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員人均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1998年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全國決算合計數/1998年底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數
某地區贍養率=該地區1998年底參加統籌職工人數/該地區參加統籌的離退休人數
某地區贍養率調整系數=該地區贍養率/全國平均贍養率
(2)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支出根據各地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中心標準人數和全國進入再就業中心職工實際人均基本生活保障支出計算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支出=該地區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中心標準人數×全國進入再就業中心職工實際人均基本生活保障支出
6.優撫和社會救濟標準支出。
撫恤和社會救濟標準支出主要包括傷殘撫恤費、定期撫恤金、生活補助費、定期定量補助和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計算公式為:
某地區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標準支出=該地區傷殘撫恤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定期撫恤金標準支出+該地區生活補助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定期定量補助標準支出+該地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支出
式中:(1)某地區傷殘撫恤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在職傷殘保健金+該地區在鄉傷殘撫恤金
某地區在職傷殘保健金標準支出=∑該地區各級在職革命傷殘人數×各級在職傷殘保健金人均標準
某地區在鄉傷殘撫恤金標準支出=∑該地區各級在鄉革命傷殘人數×各級在鄉傷殘保健金人均標準
(2)某地區定期撫恤金標準支出=該地區享受定撫烈屬總人數×烈屬及犧牲軍人家屬人均撫恤金標準+(該地區享受定撫烈屬總人數-該地區烈士家屬人數)×病故軍人家屬人均撫恤金標準
(3)某地區生活補助費標準支出=該地區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人數×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人均補助標準+該地區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人數×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人均補助標準+該地區紅軍失散人數×紅軍失散人員人均補助標準
(4)某地區定期定量補助標準支出=該地區在鄉老復員軍人人數×在鄉老復員軍人人均補助標準
(5)某地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支出=該地區保障對象人數×全國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標準
7.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業綜合開發標準支出。
支援農業生產標準支出按1998年實際支出數確定。農業綜合開發標準支出根據中央安排的對各地區農業綜合開發補助數及中央規定的地方應配套比例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農業綜合開發標準支出=中央補助該地區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中央規定的該地區配套比例)
四、計算確定政策性轉移支付
少數民族地區財源基礎薄弱,人均財政收入水平低,加之主要分布在西部邊遠地帶,自然條件較為艱苦,不僅財政支出成本高,而且財政收入自給率低。按照全國統一辦法,難以充分體現其與其他地區在民族政策方面的區別。為貫徹《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法》,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解決財政困難,過渡期對少數民族省區、非少數民族省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增加政策性轉移支付。
(一)計算確定少數民族省區政策性轉移支付
少數民族省區包括內蒙、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對少數民族省區的政策性轉移支付根據標準財政支出與標準財政收入的差額(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區)和政策性轉移支付系數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某地區政策性轉移支付額=(該地區標準財政支出-該地區標準財政收入)×政策性轉移支付系數
政策性轉移支付系數根據人員經費和基本公用經費占地方標準財政收入的比重分組確定。其中,地方標準財政收入包括:本級標準收入、稅收返還收入和體制上解或補助;基本公用經費包括公務費、業務費和衛生經費。該比重在75%以下的,補助系數為0.04;比重在75%到100%之間的,補助系數為0.08,比重在100%以上的,補助系數為0.12.
(二)計算確定非民族省區民族自治州政策性轉移支付
非民族省區的民族自治州政策性轉移支付按其收支差額和0.05的系數確定。自治州標準財政收支差額按自治州財政供養人數占其所在省的地(市)級財政供養人數的比重與全省標準財政收支差額的乘積計算確定。民族自治州政策性轉移支付由中央補助給其所在省,由省統籌安排。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2018修正)
2018-04-27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條例
2010-11-19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010-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82修正)
1982-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83年修訂)
1983-09-02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95修正)
1995-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8修正)
1998-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2002修訂)
2002-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05修訂)
2005-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1985-06-18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免辦法
1990-03-29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198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郵票過渡性安排的意見
1998-07-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1999)
1999-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
200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年修正)
2006-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2006-08-27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2006年修訂)
2006-08-2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2006-08-27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修訂)
2006-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2006-06-29血液制品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廣播電視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修訂)
2017-02-0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食鹽專營辦法(2017修訂)
2017-12-26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2018-07-31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