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批轉勞動部、財政部、國家計委《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企業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意見的通知》的精神,現對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有關財務處理規定如下:
一、關于采取總掛分提辦法企業工資基金的列支辦法。
(一)采取總掛分提辦法的企業,當年在成本中列支的工資,包括當年工資總額基數中的成本工資和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當年在企業留利中列支的工資,包括當年核入工資總額基數中的獎勵基金和在企業留利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新增效益工資中在成本列支的工資和在企業留利列支的獎勵基金,必須按第一年掛鉤工資總額基數中成本工資和獎勵基金的比重分別計算。
(二)采取總掛分提辦法后,企業留利仍應按掛鉤前財政部門核定的比例提取生產發展基金、新產品試制基金、后備基金、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獎勵基金。
(三)當年在企業留利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基金,必須按國家規定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扣除應交納的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后的獎勵基金提取數,與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進行比較,確定實際提取的掛鉤獎勵基金:若扣除應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后的獎勵基金提取數大于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則按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確定為實際提取的獎勵基金,并轉入企業工資基金專戶,超過部分建立獎勵基金儲備,以豐補歉,未經財政部門批準,不得動用;若扣除應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后的獎勵基金提取數,小于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則應以獎勵基金提取數和獎勵基金儲備按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數額,確定實際提取的掛鉤獎勵基金,并轉入企業工資基金專戶。若動用獎勵基金儲備后仍不足的,只能按現有數額確定掛鉤的獎勵基金,不得進成本。
二、掛鉤的獎勵基金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有關問題。
1988年10月1日以前未經國務院或勞動部、財政部批準,已采取總掛總提辦法的企業,按1989年5月18日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如何繳納國家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國家預算調節基金的具體規定》,其由成本開支的獎勵基金均應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由成本開支的獎勵基金按第一年掛鉤核入工資總額基數的獎勵基金占工資總額基數的比例計算。應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的計算公式如下:
第一年掛鉤核入工資
應交納能源交通
當年應提 總額基數的獎勵基金
重點建設基金 = ×─────────×15%
工資總額 第一年掛鉤核定的工 (或預算調節基金)
資(或10%)總額基數
企業應交納的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在工資基金中支付。
采取總掛分提辦法企業仍按現行辦法交納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預算調節基金。
三、1989年起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以前年度的獎勵基金結余數應全額轉入本年工資基金年初數。違反國家規定,用其它資金墊支獎勵基金超支數的,其超支的獎勵基金也應全額轉入并沖減工資基金年初數。
四、掛鉤企業均應以當年承包上交任務或應上交利潤計劃作為否定指標,凡未完成上交任務的,一律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資。
五、掛鉤企業職工福利基金的提取辦法由原來按提取工資總額計提改為按實發工資總額計提。即所有掛鉤企業均按當年實發工資總額扣除實發各種獎金(包括企業實行的提成、超額計件和浮動工資等超過標準工資的部分)和副食品價格補貼(包括1979年、1985年和1988年國家統一規定的副食品價格補貼)后的工資總額的11%計提職工福利基金。
六、關于實行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掛鉤企業新開征稅種調整上交稅利基數的辦法。
對上年新開征稅種,所有掛鉤企業都要按在本年翹尾的應交稅款調增本年掛鉤的上交稅利基數,對未實行承包的掛鉤企業同時還要按應上交利潤率計算的影響上交利潤減少額調減本年掛鉤的上交稅利基數。
1988年第四季度新開征的印花稅和土地使用稅,須按以上原則調整1989年掛鉤的上交稅利基數:
調增1989年上交 1988年第四季度應
稅利基數的應交印花 = 交印花稅、土地使用稅
稅、土地使用稅 ────────────×9
3
調減未承包企業1989 調增1989年上交
年上交稅利數的應交 = 稅利基數的應交印花 ×(所得稅率+調節稅率)
印花稅、土地使用稅 稅、土地使用稅
七、退出掛鉤企業的財務處理。
(一)掛鉤期限未到而中途退出掛鉤的財務處理
為了保持政策的穩定,企業在工效掛鉤期間一般不能退出掛鉤。確有特殊困難的企業,經財政、勞動部門批準,方可退出掛鉤。凡掛鉤期限未到而中途退出掛鉤的企業,從掛鉤第一年到掛鉤最后一年期間內,每年均按以下辦法處理:采取總掛分提辦法企業將累計(包括當年和以前年度,下同)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采取總掛總提辦法企業將第一年掛鉤核入工資總額基數的獎勵基金和累計新增效益工資,退出成本同時調增當年利潤總額,并將調增后的利潤總額,按掛鉤前財政部門核定的利潤分配方案(利改稅企業按掛鉤前核定的第二步利改稅方案)進行分配,與同年財務決算上的利潤分配進行對比,計算當年多拿的工資,同時計算應補交所得稅、調節稅(承包企業按承包上交任務計算)及剩余部分。
企業當年多拿工資的計算公式如下:
采取總掛分提 當年財務 累計在成本 當年按調整
辦法企業當年= 決算提取的 + 中列支的新- 后利潤計算
多拿的工資 獎勵基金 增效益工資 的獎勵基金
采取總掛總提 第一年掛鉤核 累計新增 當年按調整
辦法企業當年= 入工資總額基 + - 后利潤計算
多拿的工資 的獎勵基金 效益工資 的獎勵基金
根據上述辦法計算的累計數額須在退出掛鉤后的第一年進行處理:1.將各年累計多拿的工資沖減工資基金,并將沖減后的工資基金數額轉入獎勵基金科目。若不夠沖減,則在獎勵基金科目中以負號表示;2.調整上年利潤總額;3.計算累計應補交所得稅、調節稅和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及預算調節基金;4.累計剩余部分按掛鉤前核定的留利分配比例分配并轉入除獎勵基金以外的其它各項專用基金。若多拿工資,不予補提。
企業按上述方法辦理退出掛鉤后,重新恢復掛鉤前財政部門核定的利潤分配方案(利改稅企業恢復原第二步利改稅方案)。
(二)掛鉤到期后退出掛鉤的財務處理
掛鉤到期后退出掛鉤的企業,對掛鉤期內的利潤分配和提取的工資基金不作調整。退出掛鉤后,廢止掛鉤時期的利潤分配方案,同時,重新恢復掛鉤前財政部門核定的利潤分配方案(利改稅企業恢復掛鉤前核定的第二步利改稅方案)。原實行總掛總提辦法的企業獎勵基金不能再在成本中開支。
(三)退出掛鉤的企業一律取消“工資基金”科目,采取總掛總提辦法的企業還要恢復“獎勵基金”科目,同時將掛鉤期內工資基金結余數或超支數,全額轉入獎勵基金年初數。
八、實行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包括同產值、銷售收入等掛鉤的,下同)上交稅利或實現稅利復合掛鉤的企業,在工資基金清算時,首先應計算與實物(工作)量掛鉤提取的工資基金及應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然后再計算與上交稅利或實現稅利掛鉤提取的工資基金。上交稅利或實現稅利中均應扣除與實物(工作)量掛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
以前年度頒發的有關掛鉤企業的財務處理,凡與上述規定不符的,一律按此規定執行。
附件:一、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提取新增效益工資的計算公式
二、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工資清算表和編制說明
三、企業中途退出掛鉤財務處理舉例說明(略)
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提取新增效益工資的計算公式
一、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掛鉤形式
公式1(采取總掛總提辦法):
凈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毛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工資總額基數×工資浮動系數×(所得稅率+調節稅率×0.3)]
公式2(采取總掛分提辦法):
凈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毛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工資總額基數×第一年掛鉤工資總額基數中成本工資占工資總額基數的比重×工資浮動系數×(所得稅率+調節稅率×0.3)]
公式3:
新增效 工資總額 工資浮 凈應上交稅利增加額
= × × ─────────
益工資 基 數 動系數 上交稅利基數
二、工資總額同實現稅利掛鉤形式
公式4(采取總掛總提辦法):
凈應實現 實現稅 毛應實現稅利增加額
= × ───────────
稅利增加額 利基數 實現稅 工資總 工資浮
+ ×
利基數 額基數 動系數
公式5(采取總掛分提辦法):
凈應實 實現 毛應實現稅利增加額
現稅利= 稅利 × ───────────
增加額 基數 第一年掛鉤工資
實現 工資 總額基數中成本 工資
稅利+總額×工資占工資總額×浮動
基數 基數 基 數 的 比 重 系數
公式6:
新增效 工資總 工資浮 凈應實現稅利增加額
= × × ─────────
益工資 額基數 動系數 實現稅利基數
三、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掛鉤形式
公式7:
新增效 工資總 工資浮 實物(工作)量增加數
= × ×──────────
益工資 額基數 動系數 實物(工作)量基數
四、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上交稅利復合掛鉤形式
(一)與實物(工作)量掛鉤
公式8: 新增 工資 與實物(工作) 工資 實物(工作)量增加數
效益=總額×量掛鉤的工資 ×浮動×──────────
工資 基數 浮動系數比重 系數 實物(工作)量基數
(二)與上交稅利掛鉤
公式9:(采取總掛總提辦法):
凈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毛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工資總額基數×與上交稅利掛鉤的工資浮動系數比重×工資浮動系數×(所得稅率+調節稅率×0.3)]
公式10(采取總掛分提辦法):
凈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毛應上交稅利增加額÷[上交稅利基數+工資總額基數×第一年掛鉤工資總額基數中成本工資占工資總額基數的比重×與上交稅利掛鉤的工資浮動系數比重×工資浮動系數×(所得稅率+調節稅率×0.3)]
公式11:
凈應上交
新增效 工資總 與上交稅利掛 工資 稅利增加額
= ×鉤的工資浮動×浮動×──────
益工資 額基數 系數比重 系數 上交稅利基數
五、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實現稅利復合掛鉤形式
(一)與實物(工作)量掛鉤:
計算公式同公式8.
(二)與實現稅利掛鉤
公式12(采取總掛總提辦法)
凈應實 實現 毛應實現稅利增加額
現稅利=稅利×───────────────
增加額 基數 實現 工資 與實現稅利掛 工資
稅利+總額×鉤的工資浮動×浮動
基數 基數 系數比重 系數
公式13(采取總掛分提辦法)
實現稅 毛應實現稅利增加額
凈應實現稅利增加額= ×────────────────────────
利基數 實現 工資 第一年掛鉤工資總 與實現稅利掛 工資
稅利+總額×額中成本工資占工×鉤的工資浮動×浮動
基數 基數 資總額基數的比重 系數比重 系數
公式14:
凈應實現
新增 工資 與實現稅利掛 工資 稅利增加額
效益=總額×鉤的工資浮動×浮動×──────
工資 基數 系 數 比 重 系數 實現稅利基數
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企業工資清算表和編制說明
一、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掛鉤工資清算表和編制說明
(二)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掛鉤工資清算表編制說明
1.本表按“總掛分提”辦法計算設置,采取“總掛總提”和“分掛分提”辦法的企業也應參照本表清算。
2.本表按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和某一經濟效益指標復合掛鉤形式設置,實行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單項指標掛鉤也參照本表清算。
3.本表第一層次“毛應上交稅利的計算”是指上交稅利中未扣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第二層次“凈上交稅利的計算”,是指上交稅利中已扣除在成本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
4.實行定額上交承包形式的企業,不必進行第二層次“凈上交稅利的計算”,直接按毛應上交稅利和實際上交稅利對比后計提新增效益工資。
5.本表各行指標解釋:
(1)第3行“復合掛鉤企業與其它經濟效益指標掛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或工資下浮數”,按“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掛鉤清算表”中第5行或第20行填列。
(2)第7、19、24行“承包企業按毛應(或凈應、實際)交所得稅、調節稅計算的承包上交任務”,是指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企業,根據承包前財政部門規定的利潤分配方案和承包合同規定計算的毛應或凈應上交及實際上交的全部承包上交任務。實行定額上交承包形式的企業,直接按承包上交目標填列。
(3)第8行“減免各項稅金轉作歸還借款和專用基金數”是指經稅務部門批準減免的掛鉤流轉稅,并且直接轉作歸還借款和專用基金,不能相應增加上交利潤的數額。
(4)第9行“年初欠交各項稅利合計”,是指年初欠交掛鉤的各項流轉稅、所得稅、調節稅和利潤、承包企業上年未完成承包上交任務,同時又未能用自有資金補足的欠交部分,也包括在欠交稅利范圍內。企業欠交的各項稅利不能與超交的各項稅利合并相抵計算。
(5)第13行“凈應上交稅利增加額”,復合掛鉤并采取“總掛總提”辦法的企業,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9計算,采取“總掛分提”辦法的按附件一公式10計算。實行單項指標掛鉤企業,采取“總掛總提”辦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計算,采取“總掛分提”辦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2計算。
(6)第14行“應新增效益工資”,實行單項指標掛鉤企業,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計算。
(7)第25行“年初超交各項稅利合計”是指企業上年超交掛鉤的各項流轉稅、所得稅、調節稅和利潤,經財政稅務部門批準,抵頂本年各項上交稅利的數額。
(8)第28行“新增效益工資”,實行單項指標掛鉤企業,若26行<20行,則重新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計算。
(9)第29行“復合掛鉤企業與其它經濟效益指標掛鉤的新增效益工資或工資下浮數”,按“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掛鉤工資清算表”中的第4行或第19行填列。
(10)第40行、48行“實際提取的掛鉤獎勵基金”,即為本文件第一條第3款中的“實際提取的掛鉤獎勵基金”。第36行加39行或36行加47行為本文件第一條第3款中的“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
(11)第44行“工資下浮數”,實行單項指標掛鉤企業,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3計算。
(12)第53行“單列工資合計”,是指屬于掛鉤工資總額范圍內,但當年不參與掛鉤浮動,年終工資清算單列的工資項目。該行數按當年實際發生數填列。
(13)第58行“復合掛鉤企業與上交稅利掛鉤的工資浮動系數比重”,是指復合掛鉤企業與上交稅利掛鉤部分的工資浮動系數占全部工資浮動系數的比重。
二、工資總額同實現稅利掛鉤工資清算表和編制說明
(二)工資總額同實現稅利掛鉤工資清算表編制說明
1.本表按“總掛分提”辦法計算設置,采取“總掛總提”和“分掛分提”辦法的企業也應參照本表清算。
2.本表按工資總額同實現稅利和某一經濟效益指標復合掛鉤形式設置,實行工資總額同實現稅利單項指標掛鉤形式也應參照本表清算。
3.復合掛鉤企業工資總額與實物量等指標掛鉤所計算的新增效益工資或工資下浮數,因已轉到本表20行“新增工資合計(或下浮合計)”中,因此,本表31行實際提取的工資總額即為復合掛鉤企業提取的全部掛鉤工資總額,則與實物量等指標掛鉤所計算的新增效益工資不得再另外計提。
4.本表第一層次“毛應實現稅利”中,是指未扣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第二層次“凈應實現稅利”是指已扣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
5.本表各行指標解釋:
(1)第3行“復合掛鉤企業與其它經濟效益指標掛鉤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或工資下浮數”,按“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工資清算表”中的第5行或第20行填列。
(2)第4行“年初欠交各項稅金合計”,是指年初欠交掛鉤的各項流轉稅,欠交的各項流轉稅不能與超交的各項流轉稅合并相抵計算。
(3)第5行“減免各項稅金轉作歸還借款和專用基金數”,是指經稅務部門批準減免的掛鉤流轉稅,并且直接轉作歸還借款和專用基金,不能相應增加利潤的數額。
(4)第9行“凈應實現稅利增加額”,若復合掛鉤企業采取“總掛總提”辦法,則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12計算,采取“總掛分提”辦法企業按附件一公式13計算,若單項指標掛鉤企業,采取“總掛分提”辦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5計算,采取“總掛總提”辦法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4計算。
(5)第10行“應新增效益工資”,復合掛鉤企業按附件一公式14計算,若單項指標掛鉤企業,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6計算。
(6)第15行“年初超交各項稅金合計”,是指上年超交掛鉤的各項稅金,同時經稅務部門批準采取抵頂本年應交稅金數,超交的各項稅金不能與欠交各項稅金合并相抵計算。
(7)第18行“新增效益工資”,采取單項指標掛鉤企業,若16行<13行,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6計算。
(8)第19行“復合掛鉤企業與實物量等指標掛鉤的新增效益工資或工資下浮數”,由復合掛鉤企業按“工資總額與實物(工作)量掛鉤工資清算表”中第4行或第19行填列。
(9)第30、38行“實際在企業留利中提取的獎勵基金”,為本文件第一條第3款中的“實際提取的掛鉤獎勵基金”,第26行加第29行或第29行加37行為本文件第一條第3款中“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
(10)第34行“工資下浮數”,采取單項指標掛鉤企業,按文件附件一公式6計算。
(11)第43行“單列工資合計”,其解釋與“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掛鉤工資清算表編制說明”的第五條第12款一致。
(12)第48行“復合掛鉤企業與實現稅利掛鉤的工資浮動系數比重”,是指復合掛鉤企業與實現稅利掛鉤的工資浮動系數占全部工資浮動系數的比重。
三、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掛鉤工資清算表和編制說明
(一)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掛鉤工資清算表
編制單位: 單位:元
(二)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掛鉤工資清算表編制說明。
1.本表按“總掛分提”辦法計算設置,采取“總掛總提”和“分掛分提”辦法的企業,也應參照本表清算。
2.本表按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單項指標掛鉤形式設置,實行工資總額同實物(工作)量和上交稅利或實現稅利復合掛鉤形式,也應參照本表清算,但計算到工資總額與實物(工作)量掛鉤的新增效益工資(即本表第5行)或工資下浮數(即第20行)后,下面指標不需再計算。進一步轉入工資總額與上交稅利或實現稅利掛鉤的新增效益工資或工資下浮數中計算。
3.本表各行指標解釋
(1)第1行“實際完成的實物(工作)量”如品種規格不一,還應折算為標準量。
(2)第4行“新增效益工資”,復合掛鉤企業應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8計算。
(3)第5行“在成本中列支的新增效益工資”僅由復合掛鉤企業計算填列。
(4)第15、22行“實際在企業留利中提取的獎勵基金”,為本文件第一條第3款中“實際提取的掛鉤獎勵基金”第11行加14行或第14行加21行為本文件第一條第3款中“計算的掛鉤獎勵基金”。
(5)第19行“工資下浮數”,復合掛鉤企業按本文件附件一公式8計算填列,不必再與第17行比較。
(6)第27行“單列工資合計”,其指標解釋與“工資總額同上交稅利掛鉤工資清算表編制說明”的第五條第12款一致。
(7)第31行“復合掛鉤企業與實物(工作)量掛鉤的復合比重”,是指復合掛鉤企業與實物(工作)量掛鉤的工資浮動系數占全部工資浮動系數的比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13年修正)
1970-01-01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
2013-03-1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召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決定
2011-12-3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二號)
2010-06-2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
2009-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八十七號)
2008-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條例[失效]
1970-01-01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選舉辦法
2001-03-0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2002-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的決定
2005-04-27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修訂)
1991-04-09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取締邪教組織、防范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
1999-10-30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01-21臺灣省出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協商選舉方案
1997-05-09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1993-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2-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2006-06-29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教育督導條例
2012-09-09國務院關于批轉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2-07-24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
2012-06-27關于調整進境物品稅稅目稅率的通知
2011-01-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
2010-07-13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0-05-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
2010-03-09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通知
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