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財務管理,促進金融事業的全面發展,根據《國營企業成本
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特制定《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第二條 凡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持有《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實行獨立核算、具有法人地位的下列國營非銀行金融機構,其財務管理均適用本規定:
一、從事信托、委托投資業務的公司;
二、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公司;
三、從事證券交易業務的公司(包括金融市場);
四、其他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從事金融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財政系統證券中介機構及中外合資非銀行金融機構不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是:認真執行國家財政、金融政策和法紀、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機構,加強內部各級單位經濟核算制度,管好用活資金,保證國家資產的安全、完整和增值,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益。
第四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資本金及公積金管理;
(二)財務計劃管理;
(三)財務收入管理;
(四)成本(費用)與營業外支出管理;
(五)利潤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六)專用基金管理;
(七)固定資產及低值易耗品管理。
第二章 資本金及公積金管理
第五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來源限于:
(一)國家財政撥款;
(二)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及主管部門的稅后留利、利潤留成、超承包收入等自有資金;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本身的公積金和利潤留成資金;
(四)經財政部批準,各專業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用國家信貸基金、保險總準備金撥付的資金;
(五)經批準的其他資金。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經營范圍內自主使用資本金,但應在經營過程中實現保值和增值。
第六條 股份制非銀行金融機構按規定比例提取的公積金視同資本金參與營運,但不參與分紅。
第七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及其收益均為國家資金,必須保證其完整無缺,未經財政部門批準,不得隨意核減(銷)資本金,
股東也不得隨意抽走公積金。
第三章 財務計劃管理
第八條 財務計劃是對本年度經營活動的預測,是內部組織經營、核定成本率、綜合費用率的依據,其內容由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支出、營業外支出、稅金等計劃項目組成,收入與支出的差額為計劃利潤。
第九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要按照國家下達的信貸規模、利率政策和有關費用開支標準,在業務部門提供數據的基礎上,由財會部門參照往年收支規律,負責編制當年財務收支計劃[包括系統內所屬子公司財務收支計劃、成本(費用)計劃]。
第十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應于年初編制第九條所列各項財務計劃,并報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核批。
第十一條 財務計劃一經批準,非銀行金融機構應認真執行,加強財務經濟活動分析,并由財會部門具體負責檢查、分析財務收支計劃、成本(費用)計劃的執行情況,認真考核經營成果,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以保證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和上繳任務的完成。
第四章 財務收入管理
第十二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財務收入組成:
(一)營業收入,包括信托
貸款利息收入、融資租賃收入、
委托貸款手續費收入、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證券業務收入、擔保費收入等;
(二)金融機構往來收入,包括同業拆出利息收入,與人民銀行往來收入、與專業銀行往來收入等;
(三)營業外收入;
(四)其他收入。
第十三條 各項財務收入應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認真核算,準確反映,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或轉移收入,以保證損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第五章 成本及營業外支出管理
第十四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成本開支范圍和成本核算原則,均比照財政部《國營金融、保險企業成本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并按同級財政部門核定的成本降低率和綜合費用率進行考核。
第十五條 各項營業外支出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未經財政部門批準不得擅自增列項目。營業外支出包括:
(一)貸款呆帳準備金。凡有
貸款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應按財政部《關于國家專業銀行建立貸款呆帳準備金的暫行規定》提取貸款呆帳準備金。
(二)投資風險準備金。凡有產業投資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可按上年投資余額的3%提取投資風險準備金。投資風險準備金的提取、核銷和管理辦法可暫參照財政部《關于國家專業銀行建立貸款呆帳準備金的暫行規定》執行。
(三)勞動保險支出。
(四)編外人員生活費。
(五)交納合同制職工的退休養老金。
(六)國家批準的其他支出項目。
第六章 利潤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第十六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利潤包括經營業務利潤、投資損益、兌換損益,參與聯營或投資入股所分得的利潤營業外收支凈額以及附屬單位利潤。
第十七條 利潤按不同情況采用以下辦法進行分配和解繳:
(一)財務關系隸屬于中央財政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利潤按財政部核定的分配體制計提留成,并集中向中央財政繳納所得稅、調節稅。
(二)財務關系隸屬于地方財政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利潤按同級財政部門核定的分配體制計提留成,并向地方財政繳納所得稅、調節稅。
(三)凡由國家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中央企業與地方聯營或入股組建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實現的利潤按“先稅后分”原則進行分配,所得稅率為55%,按各自投資比例分為中央預算收入和地方預算收入。為簡化清算手續,此項收入先列作中央預算收入,上繳中央財政,地方應分成部分,由財政部駐各地中央企業財政駐廠員機構負責審核并提供中央部門所屬企業與地方企業聯營或入股的企業名單及繳納的所得稅數額(并附影印的“繳款書”)和投資比例,報財政部有關司局審定后,由中央財政在年終結算時返還地方財政。
(四)財務關系隸屬于銀行、保險公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實現利潤并入同級銀行、保險公司的會計報表,按現行財務體制進行分配。
非銀行金融機構(除財務關系隸屬于銀行、保險公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外)上交的所得稅使用國家預算收入科目91款之二“其他金融企業所得稅”中的第3項“其他”科目繳庫;調節稅使用130款“其他各種企業調節稅”中的第2項“其他”科目繳庫。
(五)股份制非銀行金融機構按繳納所得稅后利潤的20%提取公積金,并按財政部門核定的留成比例提取利潤留成,其余利潤按股分紅。除聯營性質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外,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上繳所得稅和調節稅后的利潤,原則上按20%的比例補充資本金,直至實收資本與注冊資本相符為止。具體方案報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批后執行。
(六)非銀行金融機構利潤留成比例原則上不得高于當地專業銀行的中等留利水平。
第十八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發生的虧損,財政部門不予彌補,可按國家規定的程序向主管部門申報,經同級財政部門批準后,從以后的實現利潤中予以抵補,但連續抵補期限最長不超過三年。超過三年仍然虧損的,從第四年開始,應由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稅后留用利潤抵補。
第十九條 年度實現的利潤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稅法規定按期足額繳納各項稅款。
第七章 專用基金管理
第二十條 專用基金指利潤留成資金、更新改造資金及該項資金的存款利息收入。
第二十一條 按規定提取的利潤留成資金,在繳納國家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國家預算調節基金后,要按規定建立三項基金,其中:業務發展基金不得低于60%,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獎勵基金不得超過40%。
業務發展基金應主要用于營業、辦公用房、營業設施、微機購置等。建職工宿舍資金應在福利基金中列支。職工獎金按國家有關規定發放,并照章繳納獎金稅。
第二十二條 利潤留成資金應按先提后用,以豐補歉,不得超支的原則提取和使用,每季可按相當于計劃的80%預提使用,年終清算。
第二十三條 固定資產折舊的提取比例和使用范圍按財政部《國營商貿金融企業固定資產折舊辦法》及有關補充規定執行。提取的折舊費同時轉“更新改造資金”。經財政部批準,允許用資本金購置的固定資產仍按上述規定計提折舊。
第八章 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管理
第二十四條 單位價值在五百元以上(含五百元),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電子設備、運輸車輛、機械設備等均為固定資產。非銀行金融機構必須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做到建帳設卡、帳實相符,以保證國家財產的完整。
第二十五條 固定資產由財會部門進行核算、計提折舊,有關業務部門負責管理,每季核對,年終全面盤點,發現不符,要及時處理。
第二十六條 單位價值在五百元以下或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內的家俱用具以及經財政部批準作為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其它物品為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應比照固定資產的管理辦法,建立登記保管制度。每年進行一次盤點,對短缺的物品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第九章 檢查與監督
第二十七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受各級人民銀行領導管理,其財務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隸屬關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內進行管理監督。
第二十八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財政法規、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對于違反財政法規、制度的行為,要按《國務院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理的暫行規定》嚴肅處理。
第二十九條 非銀行金融機構必須接受主管部門、財政、稅務和審計部門的監督檢查。凡是有中央投資(包括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或入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應接受財政部駐當地財政駐廠員機構的監督檢查。
第十章 附則
第三十條 本規定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試行。過去有關規定與本規定相抵觸的,按本規定執行。
第三十一條 本規定由財政部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