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關于受理《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教材編寫立項的通知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3-02 · 2517人看過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1-2年級)和《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3-6年級)的實驗稿已正式頒發(fā)。這兩個學科的教材編寫立項的受理日期確定為2002年6月3日至10日期間的工作日。


  附:《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
特此通知。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2002年5月28日







目 錄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課程性質 ………………………………………………………1
  二、基本理念………………………………………………………2
  三、設計思路………………………………………………………3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6
二、分目標…………………………………………………………6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健康、安全地生活…………………………………………………7
  愉快、積極地生活…………………………………………………8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9
  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10
  “內容標準”說明…………………………………………………10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11
二、評價建議………………………………………………………15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17
  四、課程管理建議…………………………………………………19
五、教材編寫建議…………………………………………………21

第一部分 前 言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正在極大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全社會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為了提高兒童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地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必須充分關注低年級課程在形態(tài)、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與中、高年級及幼兒園階段的區(qū)別與銜接,構建符合本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素質教育精神的課程。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lián)結中彈性地延展;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
3.活動性
本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
(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低年級的課程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三)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fā)展?jié)摿Φ纳A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不僅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發(fā)展內涵與價值。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四)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中建構課程的意義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的。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三、設計思路
(一)本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位置
本課程在課程目標、內容、形態(tài)、實施方式等方面與幼兒園課程銜接,同時又為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品德與社會”、“科學”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打下基礎(參見下圖)。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位置

(二)課程結構框架
兒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過認識自然、了解社會和把握自我,并在其與自然、社會的互動中發(fā)展著自己,建構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因此,“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并據(jù)此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指標。
三條軸線是:
◆ 兒童與自我
◆ 兒童與社會
◆ 兒童與自然
四個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積極地生活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
◆ 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
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交織構成了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它旨在使兒童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環(huán)境與人的生存的關系,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發(fā)展打下基礎。
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它旨在使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體驗,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發(fā)展主體意識,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為兒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奠定基礎。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是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兒童形成對集體和社會生活的正確態(tài)度,學會關心,學會愛,學會負責任,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為其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民奠定基礎。
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和動手能力,讓兒童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xiàn)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創(chuàng)造帶來的歡樂。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分目標
(一)情感與態(tài)度
◆ 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祖國。
◆ 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 自信、誠實、求上進。
(二)行為與習慣
◆ 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 養(yǎng)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 樂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 保護環(huán)境,愛惜資源。
(三)知識與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
◆ 了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四)過程與方法
◆ 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健康、安全地生活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 1.按時作息,做事用心。 2.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 3.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4.愛護家庭和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 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識,養(yǎng)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  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6.了解天氣、季節(jié)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學會照顧自己。 7.了解衛(wèi)生保健設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導下利用。 8.認識常見的安全和交通標志,遵守交通規(guī)則,注意安全。 9.知道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  適應并喜歡學校生活 10.在學校里情緒安定,心情愉快。 11.熟悉學校環(huán)境,能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愉快、積極地生活
 愉快、開朗 1.喜歡和同學、老師交往,高興地學,愉快地玩。 2.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 3.能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yōu)點與長處。 4.能在成人幫助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積極向上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并為此而高興。 6.愿意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7.心中有榜樣,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有應付挑戰(zhàn)的勇氣 8.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愿意想辦法解決。 9.有勇氣嘗試富于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不怕苦,不怕難、不膽怯。      
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
 誠實友愛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說謊,做誠實的孩子。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3.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愛護班級榮譽,關心和愛護同伴。 4.能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長輩,積極主動做家務勞動。樂于幫助別人,特別是老年人和殘疾人。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  遵守社會規(guī)范 5.懂禮貌、守秩序、行為文明。 6.初步認識規(guī)則和紀律的作用,遵守學校紀律。 7.愛護公物和別人的勞動成果,節(jié)約水、電、紙張等資源。  愛家鄉(xiāng)、愛祖國 8.知道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和資源,關心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 9.為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態(tài)意識。 10.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崇敬人民英雄,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
有創(chuàng)造的愿望和樂趣 1.有好奇心,喜歡提問。 2.對自然現(xiàn)象或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 動手、動腦 3.在自己的生活中嘗試一物多用,廢物利用。 4.能為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 5.選擇生活和學習用品時有自己的判斷,不盲從。 6.會正確使用簡單的工具。 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學習探究的方法 7.學習用觀察、比較、小實驗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8.能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并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 9.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動成果。 獲得知識、積累經驗 10.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和其他科學常識。 11.能在老師的幫助下,總結、提升獲得的經驗和信息。 

“內容標準”說明
本內容標準為基本標準。在開展教學活動和編寫教材時,可根據(jù)各地區(qū)、學校和兒童的實際有所調整。
“內容標準”中四個方面的內容雖然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整體呈現(xiàn)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兒童的生活既要充滿樂趣與色彩,也應當富有責任與創(chuàng)造。因此,實施中不要將它們割裂開來。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
(二)教師的角色和任務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閮和顒拥闹笇д摺⒅С终吆秃献髡撸黄渲饕娜蝿詹皇侵v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yǎng)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fā)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教學活動指導的注意點
·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jù)課程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教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xù)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lián)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fā)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yǎng)。
·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fā)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聯(lián)系當?shù)睾蛢和膶嶋H,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xiàn)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活動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本課程的活動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以“內容標準”中的某一內容或幾個內容的融合為主題,以兒童的年齡特征、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融為一體。
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jù)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幾種形式結合使用;教學活動時間的安排比較靈活機動,根據(jù)主題、內容,可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持續(xù)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后延伸活動來配合。
本課程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有:
1.討論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
2.資料調查  在成人的指導下,通過圖書、報紙、電視、電話、網絡等途徑搜集資料是兒童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據(jù)學習內容的要求、兒童的興趣和水平進行組織與指導,確定搜集的目標和范圍,將得到的資料按要求或以兒童熟悉的方式進行整理、利用、交流。
3.現(xiàn)場調查  通過組織兒童到現(xiàn)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調查活動中,要指導兒童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總結、歸納并相互交流。調查活動適用于熟悉環(huán)境、了解學校及周圍的發(fā)展變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4.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兒童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仿真性演習活動。活動的關鍵是讓兒童獲得體驗,演技好壞并不重要。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jié)、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標志的識別與遵守交通規(guī)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這一形式。
5.操作性、實踐性活動  這類活動包括兒童自己動腦動手的小實驗、小制作、飼養(yǎng)、種植等活動,適用于開展科學探究學習、發(fā)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學習實際的勞動本領等方面的活動。小實驗、小制作等類型的活動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作為課后的實踐或專題活動進行。飼養(yǎng)、栽培等活動一般需要持續(xù)較長時間,應加強過程指導,并可與班級、學校的其他活動配合進行。
6.教學游戲  這是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游戲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yǎng)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guī)則、學習科學知識等是很有用的。
7.參觀訪問  這類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實踐能力。如參觀烈士陵園、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以及各種社會設施,訪問社區(qū)和各種社會人士等。可在了解家鄉(xiāng)的變化、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科學教育以及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應用這種活動形式。
8.欣賞  這是一種以兒童的體驗、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欣賞的對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兒童喜歡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師生共同搜集某一專題的故事、繪畫、照片、錄像、電影、多媒體作品等來一起欣賞;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來欣賞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兒童通過講述同學的優(yōu)點或自己的成長來欣賞自己和同學的進步等等。
9.練習  這是指針對某一項或幾項教育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或課后強化練習,以讓兒童學會正確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學會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學會正確的閱讀姿勢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書包等。
10.講故事  講故事是以故事情節(jié)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兒童的活動方式。作為教學活動的講故事可有多種形式,如可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個或幾個故事;把講故事與角色表演相結合;舉行“故事大王”演講會等。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讓兒童能通過故事激發(fā)情感,領悟道理。
11.講授  這是以教師言語傳授為主的活動形式。為讓講述生動、有效,應在充分了解兒童理解水平的基礎上,盡量利用各種直觀教具、故事和能夠調動兒童積極性的方法。
(五)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本課程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少先隊活動、班會活動、節(jié)日慶祝活動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xiàn)綜合教育效益。

二、評價建議
本課程的評價目的是:
·激勵每個兒童的發(fā)展;
·促進課程的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
·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提高專業(yè)能力。
(一)評價的特點
1.過程化
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行為表現(xiàn),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chuàng)意等。即使活動的最后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應從兒童體驗寶貴生活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
2.評價多樣化
--主體多樣化
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等方式和家長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
--角度多樣化
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收集兒童的各種作品,匯集來自教師、同學、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尺度多樣化
不用一個統(tǒng)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兒童,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
3.重視質性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視對兒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四個方面的個性化表現(xiàn)。

(二)評價方法
本課程的評價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資料袋評價、作品分析等。
1.觀察:教師觀察并記錄兒童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以此對兒童進行綜合評價。
2.訪談:教師通過開展與兒童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兒童發(fā)展的信息,并了解兒童思想觀念的變化。
3.問卷: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兒童回答問卷,獲得有關兒童發(fā)展的信息。
4.成長資料袋評價: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兒童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
5.兒童作品分析:通過對兒童各種作品、活動成果的分析,了解兒童活動過程和發(fā)展狀況。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評價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實施中,要注意綜合運用。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能否積極有效地開發(fā)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本課程性質、目標的實現(xiàn),制約著課程實施的質量。有效地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標志和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一)本課程的資源
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開放的,可包括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
·學校中常用的如教科書、教師指導書、音像材料、互聯(lián)網;其他學科、班級或學校活動;兒童的經驗、興趣;老師和同伴等;
·兒童家庭、社區(qū)中的各種物質設施、文化教育機構;文化活動、節(jié)日;與兒童相關的從事各種職業(yè)的人們等。 
·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山川、自然現(xiàn)象等。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學校和教師應樹立濃厚的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意識,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這一工作。
1.教師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范例
教科書或教師指導用書中所提示的活動案例,都力圖體現(xiàn)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應是基本的課程資源之一。學校和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課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體情況自編鄉(xiāng)土材料。
(2)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的資源
充分挖掘學校、社區(qū)圖書館(室)及家庭中的圖書資源、媒體資源,并促進兒童之間、班級、年級和校際之間圖書、資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視利用兒童自身的興趣、經驗和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體驗等作為活動的資源。

2.學校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
本課程的實施需要學校在教育資源的開發(fā)上做出積極的努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1)充分挖掘校內資源
充分利用學校現(xiàn)有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可增設有關設施,如擴大圖書閱覽室的功能,開辟學校植物園、動物園,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并進一步轉變觀念,努力把整個學校變成兒童可參與的學習空間。
(2)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處的環(huán)境資源
學校要充分認識學校周圍環(huán)境的價值。如地處農村的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民俗資源;城市學校的社會、科技、文化資源;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民族特色、風俗文化資源等。
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動基地,或若干學校聯(lián)合建立種植、養(yǎng)殖園等勞動基地,或與學校周圍的工廠、部隊、鄉(xiāng)村等建立聯(lián)系。
(3)建立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社會網絡
開發(fā)課程資源不僅要靠學校和教師,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社區(qū)和家長的支持。學校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與家長委員會、社區(qū)教育委員會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建立密切聯(lián)系。

四、課程管理建議
課程的實施涉及校內外的聯(lián)系、學校課程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學校、教師、家長、社區(qū)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并建立相應的課程管理機制。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新的課程管理思想,認真貫徹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明確自己的職責,在經費投入、條件創(chuàng)設方面做出相應的安排,同時給學校實施課程賦予相應的責任和權利。
運用符合本課程標準精神的督導評價機制來調動學校和教師實施本課程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導向,推動課程落實,并促進教師成長。
本課程的實施需要各方面機構、部門的配合,因此行政的協(xié)調、支持十分重要。
(二)教研部門的管理
為了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教研部門要配備合格的教研員,以正確的教育觀念進行教學管理和指導。教研員應針對課程實施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與教師一起開展討論研究,讓教研活動、評價活動有效地幫助教師正確理解本課程標準,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校的管理
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有效參與是本課程實施的關鍵。
學校的領導者要明確實施本課程的重要意義,準確全面地把握本課程的理念、性質、目標和內容,按本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推進課程的實施,指導和評價教師的工作。
建立民主與開放的學校管理機制。學校要努力營造積極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其教學管理要為教師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工作提供支持。
學校要選拔合格的教師擔任教學工作。因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新課程,與教師熟悉的學科課程差異很大,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
學校要合理安排教師的工作量,并通過激勵機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訓促進教師不斷成長。
學校要計劃管理、統(tǒng)籌安排。幫助教師做好本課程的學期(學年)整體計劃安排;加強各門課程教師之間的合作;把該課程的活動與學校有關活動結合起來;在發(fā)揮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優(yōu)勢的同時,保證課程內容的均衡,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五、教材編寫建議
(一)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jù)
本課程教材的編寫應充分體現(xiàn)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jù)。
(二)教材編寫原則
1.思想性原則
教材的編寫必須遵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有關精神,根據(jù)小學低年級兒童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在整個教材中滲透對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重視兒童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科學性原則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活動的安排與呈現(xiàn)、版式的設計與表現(xiàn)等都應符合小學1-2年級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習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適合兒童的審美、閱讀習慣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兒童學習的興趣。教材呈現(xiàn)方式應直觀、形象,以圖為主,圖文并茂;版式應突出主題,符合規(guī)范,生動活潑,時代感強。
3.現(xiàn)實性原則
本課程的教材必須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選擇貼近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有意義的內容。
教材必須符合我國國情,充分考慮不同地區(qū)經濟、文化、教育以及師資狀況、兒童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等,精選基礎的、易行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和學校在現(xiàn)有條件下可以操作的內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應考慮不同地區(qū)多樣化的需要,為地方和學校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間。
4.綜合性原則
本課程教材的編寫必須體現(xiàn)綜合性原則。內容要避免單一、簡單和割裂等傾向,注意各學習領域內容橫向與縱向的聯(lián)系與整合。
5.活動性原則
本課程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呈現(xiàn)要突出活動性,有利于教師和兒童采用活動型的教與學方式。要注意將活動的過程、方法、技能與知識融合起來,而不是僅僅羅列知識或事實。活動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圍
本課程的教材是一個綜合的資源體系,包括教科書、學習資料包、成長資料袋、活動材料、多媒體輔助材料和教師指導用書等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材料。
本課程的教材(教科書)可由各地和各學校根據(jù)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選用。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





第一部分 前言

在新的世紀里,中華民族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對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貫徹《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強小學相關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
本課程根據(jù)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基本理念
(一)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xiàn)以育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二)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三)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可能出發(fā)。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三、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xiāng)(社區(qū))、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等是存在于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xiàn)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后續(xù)年段可以重復出現(xiàn),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系


                      初中階段
小學階段




            
       



本課程結構示意圖
 兒童社會生活



           
社會環(huán)境 (時間、空間、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
社會活動 (日常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等活動)
社會關系 (人與人的關系、社會規(guī)范、規(guī)則、法律、制度等)







各年級教學內容分布圖

        社 會 環(huán) 境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fā)給律師。

評論區(qū)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yè)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fā)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fā)布咨詢
巴波

巴波

執(zhí)業(yè)證號:

13101201010566949

北京京都(上海)律師事務所

簡介:

京都上海分所資深律師,上海市法學會會員,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學士學位,曾任職于國內大型企業(yè),擁有英語六級,證券從業(yè)資格、基金從業(yè)資格,2010年在上海開始執(zhí)業(yè)至今執(zhí)業(yè)年限超過九年,辦理了大量訴訟與非訴訟案件,擁有豐富的執(zhí)業(yè)經驗,善于處理疑難復雜法律業(yè)務,并能夠全面、高效為客戶提供可靠的法律服務。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巴波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jiān)察法

2010-06-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

2005-08-28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國有資產法

2008-10-2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xiāng)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1992)

1992-07-01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關于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6-04-2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04-0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條例》的決議

1984-05-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1993-07-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03-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

1997-12-2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8-11-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yè)法

1999-08-3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12-2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

2004-08-28

城市房地產開發(fā)經營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

政府投資條例

2019-04-14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保護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

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

國務院關于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批復

1970-01-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guī)定的通知

2013-07-11

國務院關于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的通知

2013-03-19

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guī)的決定

2012-11-09

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

2012-11-09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十二五”節(jié)能環(huán)保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

2012-06-16

國務院批轉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1-04-19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wěn)定增產行動的意見

2011-03-20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yè)和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2011-02-09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

2010-12-10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證監(jiān)會等部門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意見的通知

2010-11-16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中國殘聯(lián)等部門和單位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3-10
法律法規(guī)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汾阳市| 广汉市| 农安县| 虞城县| 白河县| 武夷山市| 诸暨市| 墨竹工卡县| 沅陵县| 芜湖县| 高密市| 玉屏| 乐平市| 仁寿县| 运城市| 原阳县| 宜良县| 山阴县| 固镇县| 峡江县| 蓝山县| 苍梧县| 泾川县| 固安县| 尤溪县| 东阿县| 衡南县| 大新县| 碌曲县| 伊宁市| 塔城市| 高清| 绍兴市| 九江市| 洛扎县| 柞水县| 黄龙县| 鲁甸县| 宜春市|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