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24日)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魯法(經)發〔1990〕16號“關于
濟南重型機械廠訴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加工步進式管機
合同糾紛案件
訴訟時效問題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中技公司撤銷劉潤生興魯公司經理職務,濟南重機廠并不知道。況且,劉潤生被撤銷經理職務后仍為興魯公司工作人員。濟南重機廠向其主張權利應視為向興魯公司主張權利,劉潤生1987年11月26日給濟南重機廠寫信表示付款,應視為以法人名義所為的法律行為。因此,濟南重機廠1989年9月30日向中技公司主張權利,未超過法定訴訟時效。
此復
附一: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濟南重型機械廠訴中國技術
進出口總公司加工步進式管機合同糾紛案件訴訟時效問題的請示報告
(魯法(經)發[1990]16號)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原告濟南重型機械廠(以下簡稱重機廠)訴被告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技公司)加工步進式管機合同糾紛一案,雙方對訴訟時效爭議較大,現就有關問題請示如下:
一、案件主要事實:
1984年9月24日,中技公司的下屬單位濟南興魯科技開發公司(以下簡稱興魯公司)與重機廠簽訂由重機廠為興魯公司加工3臺步進式管機,計價款46萬元的合同。1985年11月,興魯公司從重機廠接收了制造成功的3臺管機,并當時拉走1臺,另2臺寄存重機廠庫房內。同年12月19日,雙方達成1986年3月底前付清全部貨款的延期付款協議。到1987年1月14日,興魯公司只付了8萬余元貨款,尚欠38萬元未付。興魯公司法定代表人劉潤生因犯有其他錯誤,中技公司于1987年8月31日撤銷劉的經理職務,任命亓風芝為該公司經理,并向濟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發了函。隨后,中技
公司法律顧問又在《中國法制報》上作了公告,此情況重機廠并不知道。1987年11月26日,劉潤生又給重機廠寫了立即付款的信件,但并未付款。經中技公司申請,濟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8年6月28日批準興魯公司歇業,但興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一直未作變更,仍然是劉潤生。1989年9月30日重機廠向中技公司主張權利,要求中技公司償付所欠貨款并承擔延期付款的違約責任。
二、雙方爭議的理由:
中技公司認為,重機廠主張權利超過法定訴訟時效,不應受法律保護。因重機廠1987年1月14日收到我下屬興魯公司8萬元貨款后,直到1989年9月30日前未主張自己的權利;重機廠1987年11月26日收到原興魯公司經理劉潤生立即付款的信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為劉潤生的經理職務已被我公司解除,并向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函和在《中國法制報》上公告,劉潤生已不是興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行為不能代表興魯公司。
重機廠認為,我廠主張權利沒有超過法定訴訟時效,應受法律保護。中技公司所稱劉潤生任興魯公司經理職務于1987年8月31日被解除,并向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去函和在《中國法制報》上公告的事,我廠一直不知道。1988年6月28日由中技公司申請,并經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興魯公司歇業時,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一直是劉潤生,而未給予變更。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工商企業登記
管理條例》第五條、第十一條和《公司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第六條、第十三條關于變更主要登記事項,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變更登記的規定精神,劉潤生的經理職務雖被中技公司解除,但未依法辦理變更手續,故其1987年11月26日給我廠立即付款的信件具有法律效力。從此信時間起到我廠主張權利時止,未超過法定訴訟時效。
三、本院的意見:
認定重機廠主張權利是否超過訴訟時效的關鍵,是中技公司1987年8月31日撤銷劉潤生興魯公司經理職務,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去函和在《中國法制報》上公告的行為有無法律效力,這涉及到劉潤生1987年11月26日給重機廠還款信件的效力。中技公司這種行為在當時的《工商企業登記管理條例》和《公司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中沒有明確規定是否合法,故不好認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在上述兩個“條例”中均原則規定了企業、
公司變更登記事項,應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劉潤生被撤銷興魯公司經理職務,屬變更登記事項,須辦理申請變更登記手續,但中技公司只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去函和在報上公告,直至1988年6月28日興魯公司被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批準歇業,也未對劉潤生在興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資格予以變更。所以,我們認為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自劉潤生1987年11月26日給重機廠表示還款的信件起,至1989年9月30日重機廠向中技公司主張權利時止,其訴訟時效不超過2年的認定是有道理的。
以上意見當否,請批復。
附: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請示報告
1990年3月14日
附二: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訴訟時效的請示(89)濟法經字第111號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我院受理的原告濟南重型機械廠(以下簡稱重機廠)訴被告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技公司)加工承攬合同糾紛一案,原、被告對訴訟時效爭議較大,現就有關問題請示如下:
一、主要事實:
1984年9月24日,中技公司的下屬單位濟南興魯科技開發公司(以下簡稱興魯公司)與重機廠簽訂由重機廠為興魯公司加工3臺步進式管機的加工定貨協議,計價款46萬元。1985年11月興魯公司從重機廠接收了3臺制造成功的管機,當時拉走1臺,另兩臺寄存重機廠庫房內。1985年12月19日興魯公司與重機廠簽訂《延期付款協議》,答應1986年3月底前付清全部貨款,至1987年1月14日付款8萬余元,尚欠38萬元未付。因興魯公司法定代表人劉潤生犯有其他錯誤,中技公司于1987年8月31日撤銷了劉的經理職務,任命亓風芝為該公司經理,并向濟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發了函,隨后中技公司法律顧問又在《中國法制報》上作了公告,此情況重機廠并不知道。1987年11月26日該劉又給重機廠寫了立即付款的信件,但并未付款。經中技公司申請,濟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8年6月28日批準興魯公司歇業,但興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劉潤生一直未作變更。1989年9月30日重機廠向中技公司提出權利主張。
二、我院意見:
1.根據本案事實,參照1982年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工商企業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一條、1985年8月14日國務院批準的《公司登記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三條的規定精神,因劉潤生的法定代表人資格直到該公司歇業時未作變更,故該劉于1987年11月26日向重機廠表示立即還款的信是有效的。
2.中技公司1987年8月31日撤銷劉潤生興魯公司經理職務后在《中國法制報》上作了公告,該公告無法律政策依據,不具有法律效力。
鑒于以上兩點,我院認為:劉潤生被撤銷興魯公司經理職務后,其法定代表人資格至該公司歇業一直未作變更,因此自劉1987年11月26日給重機廠表示還款的信件至1989年9月30日重機廠向中技公司提出權利主張時效不超過二年。
妥否,請批復。
1990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