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
【釋義】 本條是關于國旗的規定。
一、國旗的性質
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代表著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尊嚴,是國家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在世界各國國旗的顏色中,紅色、黃色、藍色、綠色、黑色和白色使用較多,在國旗圖案中,用得較多的則是太陽、月亮和星星。國旗的圖案、色彩、象征意義和使用方法一般都由憲法或者法律專門規定。
二、國旗的含義
我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是在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確定的。當時表述為“紅地五星旗”,1954年憲法正式以“五星紅旗”表述,并明確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以后的三部憲法都作了同樣的規定。
1949年7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負責擬定國旗圖案(包括國徽圖案、國歌詞曲)的第六小組,以籌備會名義公開征求國旗圖案。當時提出的征集圖案的要求是:(1)中國特征(如地理、歷史、民族、文化等);(2)政權特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3)形式為長方形,長寬為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4)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隨后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政協籌備會就收到了應征的國旗圖案3012幅。經評選委員會反復比較,最后選定五星紅旗圖案。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經過投票,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其中第四項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根據1949年9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的《國旗制法說明》,“國旗的形狀、顏色兩面相同,旗上五星兩面相對。”以旗桿在左的一面為例,國旗的具體顏色與圖案是“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于大星之右。四顆小五角星均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點。旗桿套為白色。”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以“新華社答讀者問”的形式,說明了國旗旗面的顏色及圖案的含義。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國旗的旗桿套用白色是為了與旗面的紅色相區別。旗面的長和高是固定的三與二之比,而旗桿套的寬窄卻是根據需要來決定的,為了避免影響旗面的式樣,必須使旗桿套的顏色區別于旗面的顏色。
三、國旗的使用
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對國旗的使用作出了規定。包括:(1)下列場所或機構所在地,應當每日升掛國旗。北京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外交部;出境入境的機場、港口、火車站和其他邊境口岸,邊防哨所。(2)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各級委員會,應當在工作日升掛國旗。全日制學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3)國慶節、國際勞動節、元旦和春節,各級國家機關和各人民團體應當升掛國旗;企業事業組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城鎮居民院(樓)以及廣場、公園等公共活動場所,有條件的可以升掛國旗。不以春節為傳統節日的少數民族地區,春節是否升掛國旗,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紀念日和主要傳統民族節日,可以升掛國旗。(4)舉行重大慶祝、紀念活動,大型文化、體育活動,大型展覽會,可以升掛國旗等。此外還對國旗的升掛方式作出了具體規定。#p#分頁標題#e#
第一百三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
【釋義】 本條是關于國徽的規定。
一、國徽的性質
國徽是國家特有的標志和象征,以特定的圖案形式來表現,代表著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徽,形狀、圖案各不相同。從形狀上說,有的呈圓形,有的呈橢圓形,還有的呈盾形。從國徽的圖案及其表達的含義來說,有的是本國重要歷史事件的剪影和記錄;有的反映了本國的地理面貌、自然資源和環境;有的反映了本國的政體、信仰和政治理想;有的表達了民族的自由、解放和獨立等。
二、國徽的含義
我國的國徽呈圓形,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中心部分是紅地上的金色天安門城樓。城樓正中上方是一顆大的金色五角星;大星下邊,以半弧形形狀環拱四顆小的金色五角星。在國徽的四周,是由兩把金色谷穗組成的正圓形的環。在麥稻桿的交叉點上,是一個圓形齒輪。齒輪的中心交結著紅色綬帶。綬帶向左右綰住麥稻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了上下兩部分。國徽中以天安門作圖案,表明中國人民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天安門廣場是我國“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成立時盛大集會時的場所。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正是從“五四”運動開始到1949年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所以天安門圖案表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國徽中用齒輪和谷穗環繞周圍,表明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國徽中的五個五角星取自國旗中的五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因此,國徽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三、國徽的使用
199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對國徽的使用作了具體規定。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對應當懸掛國徽的機構和場所作了規定:機構包括: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外交部;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場所包括:北京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會議廳;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庭;出境入境口岸的適當場所。二是對國徽圖案的使用作了規定。國家機關的印章應當刻有國徽圖案的范圍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工作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各直屬機構、國務院辦公廳以及國務院規定應當使用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辦事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應當使用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其他機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專門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檢察院;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文書、出版物應當印有國徽圖案的范圍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國務院頒發的榮譽證書、任命書、外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以職務名義對外使用的信封、信箋、請柬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國務院公報、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的封面;國家出版的法律、法規正式版本的封面。國徽及其圖案不得用于:商標、廣告;日常生活的陳設布置;私人慶吊活動;國務院辦公廳規定不得使用國徽及其圖案的其他場合。#p#分頁標題#e#
與國旗、國徽相聯系的還有國歌。國歌是代表國家的歌曲。現在世界各國一般都有國歌,在舉行隆重集會、慶典以及國際交往等儀式時,通常演奏或演唱國歌,以抒發愛國之情。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修改頒布憲法的同時,通過了改正國歌歌詞的決議。更改國歌歌詞,各方面一直有不同意見。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根據許多代表和各界人士的意見,決議撤銷1978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恢復原來的國歌詞,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第一百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
【釋義】 本條是關于首都的規定。
首都也稱國都、首府,我國古代還稱京城、京師。現代各國都明確規定自己的首都所在地,并且一般只有一個,通常是一國的政治中心,國家最高領導機關的所在地,外國駐該國的大使館所在地。
我國首都是北京。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1954年憲法繼續確認了這個決議,但將“國都”改稱為“首都”,后來三部憲法也作了相同的規定。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同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到北京。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將北京定為首都后,北京從此成為新中國的政治中心。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等黨和國家領導機關的所在地,這里也云集了世界各國駐中國的大使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
2012-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二號
2009-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二 號
2008-03-1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93修正)
1993-02-2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的決定
2005-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取締邪教組織、防范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
1999-10-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5-06-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2-09-28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對礦山企業審批和發證程序問題的答復
1993-05-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2-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
1990-09-0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
1983-09-02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辦法
1988-04-0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失效)
1981-12-1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在河道、航道范圍內開采砂石、砂金適用法律問題的再次答復
1991-03-0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1992-11-07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199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03-15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全民健身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4年修正)
2014-02-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
2014-01-28違規發放津貼補貼行為處分規定
2013-06-13國務院關于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
2013-03-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
2013-02-26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2-11-09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2-10-27教育督導條例
201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