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衛生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召開的全國少數民族衛生工作會議,于一九八三年五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青海、云南、貴州、甘肅、四川、湖南、湖北、廣東、浙江、福建、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等二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衛生廳(局)長、民委主任,有關醫學院校、民族學院的代表,以及中央有關部、委的代表和首都部分新聞工作者共一百二十六人。
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國家民委主任楊靜仁參加了會議開幕式。衛生部部長崔月犁作了《加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的書面發言,衛生部副部長郭子恒作了《堅持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努力開創民族衛生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報告,國家民委副主任洛布桑以《努力開創民族衛生工作的新局面》為題講了話。會議結束時,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江平、衛生部顧問黃樹則和國家民委副主任伍精華、顧問何長慶等同志都講了話。
這次會議根據黨的十二大的精神,和中央對各項工作的指示要求,認真總結了三十多年來民族衛生工作的歷史經驗,提出了開創民族衛生工作新局面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討論了《關于加速培養少數民族高級醫學人才的實施方案》、《關于繼承發揚民族醫藥學的意見》和《關于經濟發達省市對口支援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衛生事業建設的實施方案》。自一九五一年八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少數民族衛生工作會議以后,這是第二次全國民族衛生工作會議,預示著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二)
會議認為,民族衛生工作既是衛生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它關系到民族地區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關系到增進民族團結、建設邊疆、鞏固國防的偉大事業,是一件不容忽視而且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工作。五十年代初期,曾提出以醫療衛生工作和貿易工作開路,開展民族地區的工作,動員和組織了大批衛生人員到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經過長期努力,各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迅速發展,城鄉醫療衛生網已初具規模,防病治病工作取得了成效。基本消滅了天花、鼠疫、性病等嚴重危害各族人民健康的疾病,控制了瘧疾的大面積流行,其它疾病也顯著減少。少數民族的人口增長,體質改善,平均壽命延長,舊中國那種缺醫少藥、疫病猖獗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
后來由于“左”的錯誤的影響,十年動亂的破壞,民族衛生工作也遭受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政治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民族衛生工作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突出的問題:一是少數民族地區疫病仍很多,衛生狀況還很差,各類地方病如地甲病、克汀病、氟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布氏桿菌病、鼠疫以及高原病等,主要發生在少數民族地區。新法接生不普及,產婦、嬰兒死亡率高。二是民族地區的衛生設施較差,技術力量薄弱,少數民族衛生技術人員成長緩慢。三是衛生經費嚴重不足。四是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照顧民族地區發展衛生事業的政策和措施沒有堅持下來,對由沿海、內地前往支援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建設的衛生技術干部,過去沒有采取優待的政策,加上其它一些原因,造成人員大量外流;對民族傳統醫學,沒有很好去繼承、發掘、整理和提高。因而,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狀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族人民健康的實際需要,不相適應。
(三)
會議認為,要加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必須以十二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加強領導,搞好改革,大力培養當地各族衛生技術干部,改善民族地區的基本衛生條件,繼承和發展民族醫藥學,積極防治和重點控制嚴重危害各族人民健康的各種疾病,普及新法接生,推廣科學育兒,搞好婦幼衛生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工作,提高各族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一)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
培養一支較高水平的少數民族衛生專業隊伍,是改變民族地區衛生面貌的“百年大計”。目前,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衛生技術人員總數中,當地少數民族的衛生技術人員大約只占百分之十到二十,而且水平較低,今后要增加智力投資,加強基礎教育,發展壯大以本地區少數民族和漢族為主體的衛生隊伍,提高現有衛生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采取積極步驟吸引外地衛生技術人員到民族地區工作。要辦好民族地區的醫學院校,保證醫學院校有足夠數量的學生來源。為了彌補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的辦法:1、重點醫學院校與民族院校合作,由民族學院辦醫預班補習文化基礎課,結業后直接升入有關重點醫學院校,培養高級衛生專業人才;2、地方醫學院校適當放寬錄取分數線,擴大招收少數民族學生;3、內蒙古、寧夏、西藏、新疆、廣西五個自治區,都要切實辦好本區的醫學院校,有條件的要積極開辦民族醫學院或民族衛校;4、凡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區,當地的醫學院校要開辦民族班。只有當地有了相當數量和較高質量的衛生技術隊伍,才能真正擔負起預防、醫療、教學和科研等各項衛生工作任務。
解放以來,全國各地有大批專業衛生人員,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建設,對民族地區的開發、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會議認為,這種支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措施。今后,對外地支援少數民族地區衛生建設的人員,應該實行優待的政策和輪換的辦法,外地干部愿意在那里安家落戶的,更要歡迎。最近,國務院批轉了勞動人事部和國家民委《關于加強邊遠地區科技隊伍建設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希望各民族地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切實的辦法,以穩定民族地區的衛生隊伍。
(二)要從實際出發,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
會議認為,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要特別強調搞好計劃免疫,搞好愛國衛生運動和衛生宣傳工作。希望各地結合“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把愛國衛生運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對于那些嚴重危害當地各族人民健康的疫病,要及時組織力量予以撲滅。必要時,上級人民政府應派出醫療隊。要集中力量普及新法接生,開展科學育兒知識教育,有效地降低產婦、嬰兒的死亡率,保障母嬰健康。
(三)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基層衛生組織建設
會議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基層衛生組織過去有一定基礎,當前的任務是要根據農村、牧區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后新的形勢和要求,認真解決好基層衛生組織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問題。加強縣醫院、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站(所),民族醫院或門診部的建設,使之成為當地醫療衛生工作的基地和業務指導中心。凡有戰備任務和對外影響較大的邊境縣,應優先列入“三分之一縣”的整頓建設計劃,并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每個縣都應本著布局合理,人員、設備、房屋三配套的原則,重點建設好幾個中心衛生院。對于一般的衛生院,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和充實提高。凡有條件的地方,衛生院應該在邊遠地區恢復和延伸一些醫療點。與此同時,要采取多種形式辦好大隊(鄉)的衛生機構,合理解決赤腳醫生(鄉村醫生)的待遇問題,搞好培訓工作,保證他們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在經濟條件較差、群眾居住分散的地區,更應放寬政策,要提倡多種途徑辦醫,實行三種所有制并存,充分發揮國家、集體、個人辦醫的積極性。不論采取哪種辦法,國家和社隊都要加強領導,不斷總結經驗,并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使這些地區的基層衛生機構逐步鞏固和完善起來,更好地滿足群眾防病治病的需要。
(四)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藥事業
民族醫藥學是祖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長期以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在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醫藥,其中藏醫、蒙醫、維吾爾醫和傣醫等民族醫藥學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醫藥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研究不夠,致使民族醫藥學瀕臨失傳的危險。搶救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會議認為,黨對民族醫藥學的政策是,廣泛團結和依靠民族醫藥人員,努力繼承、發掘、整理和提高民族醫藥學遺產,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繁榮祖國的醫學科學服務。當前緊迫的任務是要對具有真才實學的老民族醫,應盡快解決編制,配備助手,支持他們帶好徒弟,幫助他們總結學術經驗,改善他們的生活待遇。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一定要端正并提高對民族醫藥學的認識,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在政治上,團結、關心民族醫藥人員,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在學術上,尊重、依靠民族醫藥人員,熱情地支持他們的工作,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學習和工作條件。要建立和健全民族醫藥的學術團體,開展學術活動;有計劃地做好民族醫藥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認真搞好民族醫藥人員的技術職稱晉升工作,充分發揮他們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對民族醫藥機構的建設,各地應有個規劃。當前宜采取綜合、小型、適當集中的辦法,重點建設好幾個醫、教、研基地。新建的民族醫機構,應該注意不斷充實、鞏固和提高。為了糾正和防止醫、藥脫節,一定要注意發揮少數民族地區藥材資源豐富的優勢,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和保護藥源,開展民族藥的整理和研究,搞好民族藥材和中草藥的收購、供應,加強民族醫成藥的生產、科研、質量檢驗和管理。建議各級醫藥部門要把民族藥的收購、供應納入業務范圍,恢復和保持一些傳統的并建立一些新的供銷渠道,以適應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
(五)搞好對口支援工作
醫療衛生方面的對口支援是指地區與地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專業性支援、協作。會議認為,對口支援的內容,主要是技術支援和技術協作,應該把幫助培養當地的衛生技術人員擺到首位。支援和受援雙方的衛生廳(局),必須在摸清情況、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確定對口支援和技術協作任務、項目和其它有關問題,簽訂合同,共同遵守。各有關省、區應指定機構或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經常交換意見,互通信息,檢查支援工作的落實情況。承擔支援任務的省、市應把關心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建設,當作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六)為民族衛生工作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會議認為,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要堅決貫徹自力更生和國家扶持相結合的方針。一方面,主要要依靠少數民族地區黨政軍民和醫藥衛生人員艱苦創業,共同奮斗;另一方面,還確實需要地方財政給予照顧,各省、自治區在安排衛生基建投資和衛生事業費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民族衛生工作的困難。近幾年來,國家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對民族衛生事業建設起了很好的作用。但用于衛生方面比例偏小,款額不穩定,衛生行政部門心中無數。會議代表建議各有關省、自治區每年從支援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中撥給一定數額作為民族衛生事業專項補助費,以利于民族衛生事業的發展。貴州省每年從該項資金中擠出百分之二十用于民族衛生事業,效果顯著。各級衛生部門要進一步搞好經濟管理,減少浪費,進行重點建設,把最緊迫的問題解決好。關于少數民族散居、雜居地區衛生經費問題,建議本省、市地方財政給予解決。
會議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民族衛生工作面臨的形勢是很好的。只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邊防政策和各項衛生工作方針,制訂相應的規劃,有關部門互相配合,綜合治理,必將加速民族地區衛生事業建設的步伐,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大業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2015年修訂)
2015-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08修訂)
2008-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2001修訂)
2001-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2005-04-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的決定
2005-04-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5-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06修訂)
2006-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1979-09-1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1997-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2006-03-25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2003-11-24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修訂)
2017-02-01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2第一次修正)
2012-03-30殘疾人教育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
2013-08-08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3-05-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減災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08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7-11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7-08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
2012-06-23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1-05-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
2011-03-20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
2008-09-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
2008-09-18道路旅客運輸班線經營權招標投標辦法
200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