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
河池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河池市城市規劃建設征收和征用土地補償安置辦法的通知
河政發﹝2009﹞45號
金城江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河池市城區工業園區管委會:
《河池市城市規劃區內征收集體土地及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辦法》已經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〇〇九年十月九日
河池市城市規劃區內征收集體土地
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障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規劃的順利實施,維護被征地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細則》、《廣西壯族自治區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04]238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征地拆遷工作的通知》(桂政辦發[2009]64號)和《關于加強獨立式城鎮居民私人住宅建設管理的通知》(桂建村鎮[2007]11號)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結合本市的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河池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因國家建設征收集體土地或者因建設占用集體土地需要補償和安置的,適用本辦法。
河池市城市規劃區是指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河池市城市總體規劃劃定的河池市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
大中型水利、水電以及鐵路、公路、水運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國家、自治區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的征收土地,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征為國有,實現土地所有權轉移的行為。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征地補償和安置,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將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收為國有土地之后,依法給予被征收土地的農民合理補償,并解決好被征收土地農民的生產生活行為。
本辦法所稱農民,是指在城市規劃區域范圍內擁有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享有土地使用權、承包經營權、承擔農業義務的成員。
第五條 河池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集體土地實行統一征收。
金城江區人民政府是河池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集體土地征收及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主體。負責征地拆遷安置群眾的組織發動,做好被征地拆遷群眾思想工作,組織動員被征地村、組(隊)、土地承包人、被拆遷人按時辦理補償登記確認手續、土地丈量、地上附著物的清點、簽訂《征地
拆遷協議》以及領取補償款項,處理征地引發的糾紛等工作。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是河池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集體土地征收及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用地預審,建設用地指標申請,用地報批,耕地占補平衡,審核征收土地及補償安置方案公告;負責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法律法規、政策的培訓及解釋,組織召開被征地群眾聽證會,指導督促各部門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開展征地拆遷工作。
市土地儲備中心是河池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集體土地征收的項目業主,市土地儲備中心增掛或內設征地辦,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管理。負責籌措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所需資金,管理開發已征收的土地,提供項目立項、規劃、勘測定界等報批材料,制訂實施被征地拆遷農民預留安置用地、拆遷回建用地、安置房以及安置房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案,辦理被征地拆遷農民生產生活、拆遷回建用地用房的使用手續,建立基準年農業人口與耕地數據庫,征用土地報批前的土地權屬調查,土地征用被征地村、組(隊)人均耕地及被征地拆遷安置人員情況調查,負責草擬和張貼征收土地方案公告和征收土地補償、拆遷安置方案公告,丈量土地及清點地上附著物,簽訂《征地拆遷協議》,核發補償費,測算征地、拆遷成本費用,收集批后實施資料,建立征地拆遷檔案。
市建設與規劃部門負責河池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被征地拆遷農民預留安置用地、拆遷回建用地、安置房建設的統一規劃設計工作。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解決征地農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工作,提供用地報批需要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方案和審核意見材料。
市、區的組織、人事、發展改革、財政、民政、農業、林業、水利、統計、物價、審計、監察、公安、司法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土地征收工作。
第六條 河池市城市規劃區內集體土地按照規劃和地理位置劃分為二個類區。
一類區:河池市中心城區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東以東江鎮加道村龍江大橋頭(以河為界),西至凌霄路口(包含肯研、良傘、板立、六圩街、芝田、坡粉、維六),南至金城江街道水洞八隊、東江鎮百旺村香爐、岜片、中村、百旺一、二隊、百興一、二隊等環城路(以山為界),北至武警輪訓隊、大金城水泥廠、吉腰、河池市衛校等范圍。
二類區:河池市城市規劃區內一類區之外的區域。
各類區的劃分根據城市發展的情況,按城市規劃的需要作出調整。
第七條 建立城區、鄉(鎮、街道辦)及村(社區)農業人口及耕地動態統計制度。動態統計基準年為2008年,基準年的農業人口及耕地數據由村委會或社區如實填寫,逐級報鄉(鎮、街道辦)、區人民政府匯總。并經市國土、統計、公安、
勞動保障部門審定后,由市征地辦建立基準年農業人口與耕地數據庫。
市征地辦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業人口與耕地增減情況進行登記,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定代表人簽字認可,作為征收土地補償安置的依據。征地安置的具體人員,由被征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如實提供,經所在社區(村委)、鄉(鎮)、區人民政府逐級審核,報市征地辦登記備案,并從數據庫中相應核減,在再次征地中不得重復計算。
第八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整體轉為城鎮居民的,其剩余的集體土地依法轉為國家所有,可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因建設需要使用該土地的,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進行補償安置。
第九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征收土地補償費的收取、支出、用途等情況應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接受監督。
第二章 土地征收程序
第十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以及城市建設規劃,擬定征地范圍,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布征收土地預公告。
征收土地預公告內容包括征收土地的位置、范圍、面積、時間、用途、補償標準、安置途徑等。
征收土地預公告發布之日起,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不得改變土地用途和地上建(構)筑物現狀;不得新建、擴建房屋和其他設施;公告后搶栽、搶種農作物或者搶建的建筑物不得列入補償范圍。暫停辦理擬征地范圍內的戶口遷入與分戶手續。
征收土地預公告發布兩年后,不能實施征地拆遷的,其公告自動失效。
第十一條 征收土地預公告發布后,市征地辦會同金城江區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委)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相關權利人對擬征地范圍內的土地及地上附著物進行權屬及地類調查、丈量清點登記,相關權利人對擬征土地現狀的調查結果應予確認,相關權利人無正當理由拒不確認的,征地辦應采取
證據保全措施。
第十二條 征地依法報批前,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相關權利人對擬
征地補償標準、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組織聽證。
第十三條 征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準后,市人民政府應在收到征收土地批準文件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在被征地所在地的鄉(鎮、街道)、村(社區)發布征收土地方案公告。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征收土地方案公告發布之日起45日內會同有關部門以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為單位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征地所在地的鄉(鎮、街道)、村(社區)進行公告。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社區居民或者其他權利人應當在征收土地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
土地承包合同)到指定地點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手續。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社區居民或者其他權利人未如期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手續的,其征地補償以市征地辦的調查結果為準。
第十四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社區居民或者其他權利人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見的或者要求舉行聽證的,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研究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社區居民或者其他權利人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不同意見。對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舉行聽證會。確需修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批準的征收土地方案進行修改。
第十五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將公告后的土地補償、安置方案連同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社區居民或者其他權利人的意見及采納情況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爭議不影響征收土地方案實施,被征地單位、土地承包經營者應當服從,不得阻撓。
第十六條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市征地辦按照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及本辦法的規定核算補償費用,市土地儲備中心將補償費用繳入市財政國土收入專戶,市財政局再將應支付被征地單位和個人的補償費用撥給市征地辦,由市征地辦通過轉帳或發放存折方式將補償費用支付給被征地單位和個人,被征地單位和個人按期交付土地。
被征地單位和個人未按期交付土地,并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征收土地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出土地。
超過責令限期交出土地通知書規定的期限,被征地拆遷人拒絕交出土地或搬遷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強制征地拆遷,或者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申請人民
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七條 被征收土地的集體或個人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經動員后,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動簽訂征地協議并承諾按時交付被征土地的,除按規定取得的征地補償相關費用外,由征地單位另行按菜地、魚塘、藕塘每畝5000元,水田、旱地每畝3000元,林地、園地每畝2000元,其他土地每畝1000元的標準進行獎勵。
第三章 征地補償
第十八條 征收集體土地補償安置費用標準根據被征收土地的不同類別區域,耕地、魚塘、藕塘、園地按其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相應倍數確定,其他土地按旱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產值的相應倍數確定。
征收集體土地、國有土地各地類年產值,按河池市人民政府每年批復的金城江區各地類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標準執行。
第十九條 征收土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以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補償倍數標準,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的上限執行。
征收集體土地青苗以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按照《河池市城市規劃區征收和征用集體土地地上附著物及建(構)筑物補償標準》規定進行補償。
第二十條 建設項目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等國有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標準為征收當地同類集體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70%,青苗、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按征收集體土地的補償標準補償。
第二十一條 建設項目需要征用集體土地的,視其使用的性質,
征地補償費參照征收集體土地補償費的標準執行。
第二十二條 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的分配使用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執行,原則上首先要考慮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所需費用。
第四章 被征收集體土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集體土地上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合法所有權人。
征地拆遷房屋的補償安置標準,應當納入征收土地補償安置方案進行公告。
征地拆遷項目單位應當按規定向被拆遷人進行補償,被拆遷人應按要求提供合法有效的建設用地、建房批準證件等證明材料。
第二十四條 征收土地預公告發布后,被拆遷人已取得建設用地、建房批準證件,但新房尚未建造或者建造尚未完工的,被拆遷人應當立即停止建設,由征地拆遷單位與被拆遷人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協商補償方案。
拆除違法、違章的建(構)筑物或超過批準期限的臨時建筑不予補償。
拆除未超過批準期限的臨時建筑,其
補償金額計算公式為:
補償金額=重置價格×剩余期限÷批準使用期限。
第二十五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集體土地的房屋拆遷補償,其房屋達到住房標準的,參照《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細則》和《河池市城市房屋拆遷估價管理辦法》(河政發[2004]31號)的有關規定進行評估,其他不達到住房標準的地上建筑物、構筑物的
拆遷補償標準按《河池市城市規劃區征收和征用集體土地地上附著物及建(構)筑物補償標準》進行補償。
第二十六條 城市規劃區內集體土地上合法住房拆遷補償方式,可實行貨幣補償、產權置換安置或宅基地安置方式之一進行補償安置。鼓勵被拆遷人采用產權置換安置方式進行補償安置。集體土地上非住宅房屋拆遷原則實行貨幣補償。
實行貨幣補償方式的,其貨幣補償金額按本暫行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進行評估補償。
實行產權置換安置方式的,由征地拆遷項目單位提供每戶60-120m2不同戶型的多層公寓式住房供被拆遷人選擇。
實行宅基地安置方式的,按以下規定辦理:(一)需要安置宅基地的農戶以市人民政府發布征收土地公告之日前,在公安部門登記立戶的農業戶籍為準。(二)安置宅基地的面積標準分別為60 m2或80 m2,兩種規格的戶型。原宅基地面積在65 m2以內的,按60 m2安置;原宅基地在66m2 -100m2的按80m2安置;原宅基地在101m2-180m2,且達到分戶條件的安置60m2和80m2各一間,若達不到分戶條件的則按80m2安置;原宅基地在181m2以上,且達到分戶條件的安置兩間各80m2,若達不到分戶條件的則按80m2安置一間;按以上戶型安置,面積有出入的按本條第(三)項執行。(三)安置用地采用以地換地的辦法解決。即宅基地安置和安置小區的道路及公共用地,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被征收的土地和被拆遷的宅基地中進行置換和分攤。用于置換的土地不夠安置的,由征地拆遷人負責解決;安置的宅基地面積超出原有宅基地面積5m2以內的(含5m2),安置戶按安置小區辦理用地手續需繳納有關稅費的成本價支付,超出5 m2以上的,安置戶按安置小區辦理用地手續稅費和“三通一平”工程費用的成本價繳納;安置宅基地面積少于原有宅基地面積的,原有宅基地面積多余部分,按本暫行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進行評估補償。(四)安置用地手續的有關稅費以及小區的“三通一平”,即通水(地上供水和地下排水)、通電、通路、場地平整,由征地拆遷項目單位承擔。(五)采用宅基地安置方式的,宅基地建設必須符合城市統一規劃,整體建設。
第二十七條 以產權置換方式安置的農戶數以市人民政府發布征收土地方案公告之日前,在公安部門登記立戶的農業戶籍為準,原則一戶安置一套住房,安置住房面積與原住房面積出入部分按本辦法第二十八條有關規定補償。
第二十八條 被拆遷住房實行產權置換方式安置的,安置住房面積與原住房面積相等部分,不結算差價;安置住房面積超過原住房面積部分,按下面方式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