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及相關信息的披露,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們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現印發給你們,請布置所屬企業從2000年7月1日起執行。執行過程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函告我部。
附件:1、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
2、《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指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二000年四月二十七日
附件1: 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
引言
1.本準則規范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及相關信息的披露。
2.本準則不涉及
債務重組、建造合同、所得稅、保險合同、終止營業、租賃、企業重組、環境污染整治等項目引起并由其他會計準則規范的或有事項。
定義
3.本準則使用的下列術語,其定義為:
(1)或有事項,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
(2)負債,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資產,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4)或有負債,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義務,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或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
(5)或有資產,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資產,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
或有事項的確認和計量
4.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企業應將其確認為負債:
(1)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2)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5.按本準則第4條確認的負債,其金額應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如果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金額范圍,則最佳估計數應按該范圍的上、下限金額的平均數確定;如果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金額范圍,則最佳估計數應按如下方法確定:
(1)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時,最佳估計數按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
(2)或有事項涉及多個項目時,最佳估計數按各種可能發生額及其發生概率計算確定。
6.如果清償按本準則第4條確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
其他方補償,則
補償金額只能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作為資產單獨確認。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超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
或有事項的披露
7.企業不應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
8.按本準則第4條確認的負債,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單列項目反映,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相應披露;與所確認負債有關的費用或支出應在扣除確認的補償金額后,在利潤表中反映。
9.企業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按本準則第10條披露如下或有負債;
(1)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形成的或有負債;
(2)未決訴訟、仲裁形成的或有負債;
(3)為其他單位提供債務擔保形成的或有負債;
(4)其他或有負債(不包括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
10.對于應予披露的或有負債,企業應分類披露如下內容:
(1)或有負債形成的原因;
(3)或有負債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如無法預計,應說明理由);
(3)獲得補償的可能性。
11.或有資產一般不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資產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則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如果能夠預計其產生的財務影響,還應作相應披露。
12.在涉及未決訴訟、仲裁的情況下,如果按本準則第10條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預期會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則企業無須披露這些信息,但應披露該未決訴訟、仲裁的形成原因。
附則
13.本準則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14.本準則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2: 《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指南
一、基本要求
(一)企業應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本準則涉及的主要概念
本準則涉及較多概念,比如或有事項、資產、負債、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等。正確地理解和把握這些概念是正確運用本準則的基本前提。
在本準則中,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如未決訴訟、產品質量保證、債務擔保等就是或有事項。或有事項與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但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并不都形成本準則所指或有事項。比如,折舊的提取雖然涉及對固定資產殘值和使用年限的估計,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固定資產原值本身是確定,其價值最終要轉移到產品中去也是確定的,因此,固定資產折舊不是或有事項。類似的,固定資產大修理、正常維護等,也不是或有事項。又如,壞賬準備的計提,雖然涉及到賬齡和壞賬比率的估計,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應收款項的賬面余額是確定的。因此,壞賬準備的計提不是或有事項。從性質上講,它只是根據資產的定義,對應收款項的賬面余額所作的調整。類似地,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等,均不屬于或有事項。
資產、負債、或有負債、或有資產等,都可能是或有事項的結果。比如未決訴訟。對于預期會勝訴的原告而言,因未決訴訟產生了一項或有資產;該或有資產最終是否轉化為企業的資產,要根據訴訟的最終調解或判決來定。而對于預期會敗訴的被告而言,因未決訴訟產生了一項負債或或有負債;如為或有負債,那么該或有負債最終是否轉化為企業的負債,也只能根據訴訟的最終調解或判決而定。
(二)企業應注意“可能性”檔次的劃分及其對會計處理的影響
本準則中,較多地使用了可能性這一概念,比如第4條中的“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第9條中的“其他或有負債(不包括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和第11條中的“但或有資產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等等。對此,企業應給予特別關注,以便正確地核算和披露或有事項。
在本準則中,各種可能性及其對應的概率如下:
結果的可能性 對應的概率區間
基本確定 大于95%但小于100%
很可能 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
可能 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
極小可能 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三)企業應持續地對與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有關的因素進行評價
影響或有負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這些因素處在不斷變化當中。企業應持續地對這些因素進行評價,以判斷潛在義務是否已轉化成現時義務。如果或有負債對應的潛在義務已轉化成現時義務,則應進一步判斷履行該義務是否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是否能夠可靠地計量。如果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且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則企業應將該義務確認為一項負債;否則,應按本準則的規定作相關披露或不披露。
同樣地,企業應持續地對與或有資產有關的因素進行評價,以判斷或有資產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是否發生變化,并相應地做出處理。一般情況下,企業不應披露或有資產。但是,如果或有資產很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則企業應對其進行披露。
(四)企業應正確地核算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
為正確地核算和披露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企業應設置“預計負債”科目,并在該科目下分別不同性質設置“產品質量保證”、“未決訴訟”、“債務擔保”等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預計負債”科目余額應在資產負債表負債方單項列報。
二、說明
(一)關于引言
本準則第2條明確了不涉及的或有事項,即不涉及債務重組、建造合同、所得稅、保險合同、終止營業、租賃、企業重組、環境污染整治等項目引起并由其他會計準則規范的或有事項。
在采用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時,如果修改后的債務條件涉及或有支出,那么該或有支出是否轉化為實際支出,將由
債務人未來經營情況是否好轉來定。根據或有事項的定義,債務重組所涉及的或有支出(對應于
債權人,則為或有收益)屬于或有事項。這些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由《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規范,不在本準則中涉及。
《企業會計準則--建造合同》也涉及或有事項。當合同總成本預計超過合同總收入時,建造合同便成為虧損性合同。根據或有事項的定義,這種虧損性建造合同形成的或有支出屬于或有事項。這些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由《企業會計準則--建造合同》規范,不在本準則中涉及。
此外,所得稅、保險合同、終止營業、租賃、企業重組、環境污染整治等引起的或有事項,本準則也不涉,而由相關的其他會計準則規范。
(二)關于定義
本準則第3條對以下術語作了定義:或有事項、負債、資產、或有負債或或有資產。
1.或有事項
本準則第3條將或有事項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
常見的或有事項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產品質量保證(含產品安全保證)等。
或有事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或有事項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
或有事項作為一種狀況,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引起的。比如,產品質量保證是企業對已售出商品或已提供勞務的質量提供的保證,不是為尚未出售商品或尚未提供勞務的質量提供的保證。未決訴訟雖是正在進行當中的訴訟,但它是企業因過去的經濟行為起訴其他單位或被其他單位起訴引起的,是現存的一種狀況,不是將要存在的某種狀況。或有事項是現存的狀況,說明或有事項是資產負債表日的一種客觀存在。它的結果對企業是產生有利影響還是不利影響,或雖已知是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但影響有多大,只能由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來確定,現在尚不能完全肯定。
由于或有事項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形成的狀況這一特征,因此,未來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未來可能發生的交通事故、未來可能發生的經營虧損等事項不構成本準則所指或有事項。
(2)或有事項具有不確定性
或有事項內含不確定性,指的是或有事項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首先,或有事項的結果是否發生具有不確定性。比如為單位提供債務擔保,如果被擔保方到期無力還款,那么擔保方將負連帶責任。對于擔保方而言,擔保事項構成其或有事項,但最后它是否應履行連帶責任,在擔保協議達成時是不能確定的。再比如有些未決訴訟,
被起訴的一方是否會敗訴,有時是難以確定的。其次,或有事項的結果即使預料會發生,但具體發生的時間或發生的金融具有不確定性。比如,某企業因生產排污治理不力并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而被起訴,如無特殊情況,該企業很可能敗訴。但是,在訴訟成立時,該企業因敗訴將支出多少金額,或支出發生在何時,是難以確知的。或有事項的這種不確定性,是其區別其他不確定性會計事項的重要特征。
(3)或有事項的結果只能由未來發生的事項確定
或有事項的結果,在或有事項發生時,是難以證實的。這種不確定性的消失,需要由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來證實。比如未決訴訟,其最終結果只能隨案件的發展,由判決結果來確定。又比如企業為其他單位提供債務擔保,如果被擔保單位不能在債務到期時償還債務,則企業需要履行償還債務的連帶責任。但該擔保事項是否真的會要求企業履行償還債務的連帶責任,一般只能看被擔保單位的未來經營情況和償債能力。如果被擔保單位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良好,且有較好的信用,那么企業將不需要履行該連帶責任。或有事項的結果只能由未來發生的事項證實的特征,說明或有事項具有時效性。也就是說,隨著影響或有事項結果的因素發生變化,或有事項最終會轉化為確定事項。
(4)影響或有事項結果的不確定因素不能由企業控制
或有事項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影響或有事項結果的不確定因素不能由企業控制。仍以債務擔保為例。擔保企業將來是否會因提供擔保而履行連帶責任,不是企業能控制得了的。未決訴訟的最終結果如何,也不是企業能控制的。
2.負債
本準則第3條將負債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以上定義所指的義務包括法定義務和推定義務。法定義務,通常是指企業在經濟管理和經濟協調中,依照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必須履行的責任。比如,企業與另外的企業簽訂購貨合同產生的義務,就屬于法定義務。因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產生的義務,如企業按稅法要求交納所得稅的義務,也屬于法定義務。推定義務,通常是指企業在特定情況下產生或推斷出的責任。比如,甲公司是一家化工企業,因擴大經營規模,到A國創辦了一家分公司。假定A國尚未針對甲公司這類企業的生產經營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制定相關法律,因而甲公司的分公司對在A國生產經營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不承擔法定義務。但是,甲公司為在A國樹立良好的形象,自行向社會公告,宣稱將對生產經營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進行治理。甲公司的分公司為此承擔的義務就屬于推定義務。
負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負債是企業的現時義務
負債是企業的現時義務,即是說,負債作為企業的一種義務,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已承擔的義務。比如,銀行借款是因為企業接受了
銀行貸款形成的,如果沒有接受貸款就不會發生銀行借款這項負債。應付賬款是因為采用信息購買商品或接受勞務形成的;在這種購買未發生之前,相應的應付賬款并不存在。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無論負債對應的現時義務是法定義務還是推定義務,其履行預期均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具體表現為交付資產、提供勞務、將一部分股權轉給債權人等。對此,企業不能或很少可以回避。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企業能夠回避義務,則不能相應地確認一項負債。
3.資產
本準則第3條將資產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資產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
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即是說,形成資產的交易或事項已經發生。比如,已經發生的固定資產購買交易才形成資產,而計劃中的固定資產購買則不形成購買企業的資產。其次,資產必須是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如果企業不能擁有或控制能創造經濟利益的某項目(資源),則企業不能將該項目視作其資產。比如某項專利權,如果企業不能通過自創并申請成功、購入等方式擁有或控制它,那么企業就不能將該專利權視作其資產。又比如經營租入的固定資產,由于企業不能控制它,因而不能將其作為企業的資產;而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雖然企業不擁有其所有權,但能夠控制它,因而應將其作為企業的資產。所有權或控制權的存在,對于判斷某項目是否是企業的資產是至關重要的。
(2)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所謂經濟利益,指直接或間接流入企業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資產之所以成為其為資產,就在于其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換句話說,如果某項目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那么該項目不能作為企業的資產。比如待處理財產損失,由于其是已發生但未批準處理的損失,預期不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入企業,因而不能作為企業的資產。資產導致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單獨或與其他資產結合起來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換取其他資產、用于償付債務等。
4.或有負債
本準則第3條將或有負債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義務,其存在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或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
或有負債具有以下特征:
(1)或有負債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比如,20X1年12月25日,甲企業狀告乙企業侵犯了其專利權。至20X1年12月31日,法院還沒有對訴訟案進行了公開審理,乙企業是否敗訴尚難判斷。對于乙企業而言,一項或有負債已經形成。它是由過去事項(乙企業“可能侵犯”甲企業的專利權并受到起訴)形成的。而企業計劃在三個月后購入一批原材料可能須承擔支付貨款的義務則不屬于或有負債。
(2)或有負債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
或有負債包括兩類義務,一類是潛在義務;另一類是特殊的現時義務。或有負債作為一項潛在義務,其結果如何只能由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來證實。比如,200X年12月2日,甲企業因故與乙企業發生
經濟糾紛,并且被乙企業提起訴訟。直到200X年末,該起訴訟尚未進行審理。由于案情復雜,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從200X年末看,訴訟的最后結果如何尚難確定。200X年末,甲企業承擔的義務就屬于潛在義務。
或有負債作為特殊的現時義務,其特殊之處在于:該現時義務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者該現時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其中,“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指的是,該現時義務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不超過50%(含50%)。比如,200X年12月20日,甲企業與乙企業簽訂
擔保合同,承諾為乙企業的三年期
項目貸款擔保。由于擔保合同的簽訂,甲企業承擔了一項現時義務。但是,承擔現時義務并不意味著經濟利益將很可能因此而流出甲企業。如果200X年度乙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則說明甲企業履行連帶責任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從200X年看,甲企業不是很可能被要求流出經濟利益以履行該義務。為此,甲企業應將該項現時義務作為或有負債披露。
“金額不能可靠計量”指的是,該現時義務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金額”難于預計。這一特殊性表明,作為現時義務的或有負債其結果是不確定的。比如,200X年12月24日,某單位全體員工發生食物中毒,而甲公司恰是食物提供者。中毒事件發生后,甲公司得知此事,并承諾負擔一切賠償費用。直到12月31日,事態還在發展中,賠償費用難以預計。此時,甲公司承擔了現時義務,但義務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
5.或有資產
本準則第3條將或有資產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資產,其存在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
或有資產具有以下特征:
(1)或有資產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
或有資產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比如,20X1年12月25日,甲企業狀告乙企業侵犯了其專利權。至20X1年12月31日,法院還沒有對訴訟案件進行公開審理,甲企業是否勝訴尚難判斷。對于甲企業而言,將來可能勝訴而獲得的資產屬于一項潛在資產,它是由過去事項(乙企業“可能侵犯”甲企業的專利權并受到起訴)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企業計劃在三個月后購入一批原材料,那么因此可能獲得的資產并不是或有資產,因為企業的計劃并不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
(2)或有資產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
或有資產是一種潛在資產,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化,其是否會形成企業真正的資產,須通過不完全由企業控制的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證實。沿用以上例子,甲企業的或有資產,是否真的會轉化成其真正的資產,要由訴訟案件的調解或判決結果確定。如果終審判決結果是甲企業勝訴,那么或有資產便轉化為一項基本可以肯定收到的資產。如果終審判決結果是甲企業敗訴,那么或有資產便“消失”了;相反,還應承擔一項支付
訴訟費的義務。
(三)關于或有事項的確認
本準則第4條規定了或有事項確認的條件,即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企業應將其確認為負債:(1)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2)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3)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1.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指與或有事項有關的義務為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而非潛在義務。
比如,甲公司的一名司機因違犯交通規則造成嚴重交通事故,為此,甲公司將要承擔賠償義務。在這個例子中,違規事項發生后,甲公司隨即承擔的是一項現時義務。
又如,甲公司與乙公司發生經濟糾紛,調解無效。甲公司遂于20X1年12月28日向法院提起訴訟。至20X1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判決,但法庭調查表明,乙公司的行為違反了國家的有關經濟法規。這種情況表明,對乙公司而言,一項現時義務已經產生。
2.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在本準則中,“很可能”指發生的可能性為“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因此,“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指的是,履行因或有事項產生的現時義務時,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超過50%但尚未達到基本確定的程度。
企業因或有事項承擔了現時義務,并不說明該現時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比如,20X1年5月1日,丙企業與丁企業簽訂協議,承諾為丁企業的二年期銀行借款提供全額擔保。對于丙企業而言,由于擔保事項而承擔了一項現時義務。這項義務的履行是否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需依據丁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等因素來定。假定20X1年末,丁企業財務狀況良好。此時,如果沒有其他特殊情況,一般可以認定丁企業不會違約,從而丙企業履行承擔的現時義務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假定20X1年末,丁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且沒有跡象表明可能發生好轉。此種情況出現,表明丁企業很可能違約,從而丙企業履行承擔的現時義務將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指的是,因或有事項產生的現時義務的金額能夠合理地估計。
由于或有事項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因或有事項產生的現時義務的金額也具有不確定性,需要估計。要對或有事項確認一項負債,相關現時義務的金額應能夠可靠估計。
比如,甲企業(被告)涉及一樁訴訟案。根據以往的審判
案例推斷,甲企業很可能要敗訴,相關的賠償金額也可以估算出一個范圍。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甲企業因未決訴訟承擔的現時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估計,從而應對未決訴訟確認一項負債。但是,如果沒有以往的案例可與甲企業涉及的訴訟案作比照,而相關的
法律條文又沒有明確解釋,那么即使甲企業可能敗訴,在判決以前通常也不能推斷現時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估計。對此,甲企業不應對未決訴訟確認一項負債。
(四)關于或有事項的計量
或有事項的計量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最佳估計數的確定;二是預期可獲得的補償的處理。
1.最佳估計數的確定
本準則第5條規定,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的金額,應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其中,最佳估計數的確定分兩種情況考慮。
(1)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金額范圍
本準則規定,如果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金額范圍,則最佳估計數應按該范圍的上、下限金額的平均數確定。
比如,20X1年12月27日,甲企業因合同違約而涉及一樁訴訟案。根據企業的
法律顧問判斷,最終的判決很可能對甲企業不利。20X1年12月31日,甲企業尚未接到法院的判決,因訴訟須承擔的賠償金額也無法準確地確定。不過,據專業人士估計,賠償金額可能是8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的某一金額。根據本準則的規定,甲企業應在20X1年12月31日的資產負債表中確認一項金額為90萬元(80+100)/2=90萬元)的負債。
(2)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金額范圍
本準則規定,如果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金額范圍,則最佳估計數應按如下方法確定:
①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時,最佳估計數按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
“涉及單個項目”,指或有事項涉及的項目只有一個,比如一項未決訴訟、一項未決仲裁或一項債務擔保等。
比如,甲公司涉及一起訴訟。根據類似案件的經驗以及公司所聘律師的意見判斷,甲公司在該起訴訟中勝訴的可能性有40%,敗訴的可能性有60%。如果敗訴,將要賠償10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甲公司應確認的負債金額(最佳估計數)應為最可能發生金額100萬元。
②或有事項涉及多個項目的,最佳估計數按各種可能發生額及其發生概率計算確定。
“涉及多個項目”,指或有事項涉及的項目不止一個,比如產品質量保證。在產品質量保證中,提出產品保修要求的可能有許多客戶。相應地,企業對這些客戶負有保修義務。
比如,20X2年,乙企業銷售產品3萬件,銷售額為1.2億元。乙企業的產品質量保證條款規定:產品售出后一年內,如發生正常質量問題,乙企業將免費負責修理。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出現較小的質量問題,則須發生的修理費為銷售額的1%;而如果出現較大的質量問題,則須發生的修理費為銷售額的2%。據預測,本年度已售產品中,有80%不會發生質量問題,有15%將發生較小質量問題,有5%將發生較大質量問題。據此,20X2年年末乙企業應確認的負債金額(最佳估計數)為:
(1.2×1%)×15%+(1.2×2%)×5%=0.003(億元)
2.預期可獲得的補償的處理
本準則第6條規定,如果清償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補償,則補償金額只能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作為資產單獨確認,且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超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
(1)可能獲得補償的情況
可能獲得補償的情況通常有:
①發生交通事故等情況時,企業通常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合理的賠償;
②在某些索賠訴訟中,企業可以通過反訴的方式對索賠人或第三方另行提出賠償要求;
③在債務擔保業務中,企業在履行擔保義務的同時,通常可以向被擔保企業提出額外追償要求。
(2)“基本確定”的涵義
在本準則中,補償金額“基本確定”能收到,是指預期從保險公司、索賠人、被擔保企業等獲得補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的情形。
(3)補償金額的確認
補償金額的確認,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確認時間,二是確認金額。根據本準則的規定,補償金額只有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予以確認,確認的金額是基本確定能收到的金額。
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補償金額應單獨確認為資產。比如,甲企業因或有事項確認了一項負債50萬元;同時,因該或有事項,甲企業還可從乙企業獲得35萬元的賠償,且這項金額基本確定能收到。在這種情況下,甲企業應分別確認一項負債50萬元和一項資產35萬元,而不能只確認一項金額為15萬元的負債。二是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超過所確認的負債的賬面價值。沿用以上例子,甲企業所確認的補償不能超過所確認的負債的賬面價值50萬元。
(五)關于或有事項的披露
1.對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
本準則第8條規定,因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單列項目反映,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相應披露;而與所確認負債有關的費用或支出應在扣除確認的補償金額后,在利潤表中反映。
也就是說,在資產負債表中,對或有事項確認的負債(“預計負債”)應與其他負債項目區別開來,單獨反映;同時,還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各項預計負債形成的原因及金額作相應披露,以使會計報表使用者獲得充分、詳細的有關或有事項的信息。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企業因多項或有事項確認了預計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上一般只須通過“預計負債”項目進行總括反映。
在對或有事項確認負債的同時,應確認一項支出或費用。這項支出或費用在利潤表中不應單列項目反映,而應與其他費用或支出項目(如“營業費用”、“管理費用”、“營業外支出”等)合并反映。比如,企業因產品質量保證確認負債時所確認的費用,在利潤表中,應作為“營業費用”的組成部分予以反映;又比如,企業因對其他單位提供債務擔保確認負債時所確認的費用,應作為“營業外支出”的組成部分予以反映。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企業基本確定能獲得補償,那么企業在利潤表中反映因或有事項確認的費用或支出時,應將這些補償預先抵減。比如,甲企業因提供債務擔保而確認了金額為30000元的一項負債和一項支出,同時基本確定可以從第三方獲得金額為23000元的補償。在這種情況下,甲企業應在利潤表中反映損失7000元。該項損失應在利潤表中并入“營業外支出”項目。
2.或有負債的披露
(1)應披露的或有負債
或有負債無論作為潛在義務,還是現時義務,均不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因而不予確認。但是,如果或有負債符合某些條件,則應予以披露。
本準則第9條規定,企業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如下或有負債:
①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形成的或有負債;
②未決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