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的林某是位高級白領,在一家私企擔任策劃工作,離職后,因為用人單位不按照承諾給其補償金,將單位申訴至仲裁委員會。由此,在這個原本簡單的“討薪”案件中,卻一波三折地引出了一個關鍵的法律話題——如何來確定勞動爭議發生之日。這也是在勞動仲裁案件中,判斷能否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前提。
因此,記者希望通過林某的事例,使廣大讀者也能從中獲得相關的法律引導,碰到類似問題,別再誤入法律盲點,而應及時依法維護權益。
◆侵權事實
公司不按承諾給錢
職工無奈討要說法
2007年1月,林某應聘到某文化公司擔任策劃人工作,雙方只是口頭約定了工作責任和工資情況,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期間,雙方都如約履行著自己的責任和義務。2008年3月,該文化公司因工作需要,不打算繼續聘用林某,于是和林某經過友好協商后,雙方簽訂了《解除勞動關系協議書》。
在該協議書中約定:雙方勞動關系解除日期為2008年3月28日;公司自本協議簽訂之日起3個月內支付給林某各種補償金共計30000元。可是,在之后的3個月中,該公司僅僅支付給林某10000元,剩余錢林某多次追要也終沒要回。
2008年8月20日,林某為此申訴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該文化公司支付其剩余的補償金20000元。一周后,仲裁委員會以林某的申請超過仲裁時效為由,為林某出具了不予受理的通知書。對此,林某感到難以接受。他認為,自己一直都沒有間斷地在和該公司協商討要這筆錢,是該公司不守承諾拖著不給,現在沒辦法才申訴到仲裁,怎么就過了時效了?
在林某不知所措之際,他在向市總法律服務中心的咨詢中了解到:從2008年5月起,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為一年。于是,他再次將單位起訴到法院,力求為自己討個說法。
◆案例解剖
仲裁時效沒有超出
法院判決公司賠錢
法院審理認為,其實該案件本身很簡單,雙方爭議的問題比較清晰。焦點就是林某向公司索要剩余的勞動所得以及失業補償金共計20000元。那么,這起案件是否已經超過了仲裁時效?這是個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能夠適用,根據新法優于舊法、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應當優先選擇適用該法。如果《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不能適用,由于《勞動合同法》并沒有關于仲裁時效的規定,因此才會選擇適用《勞動合同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觸申請對專利新穎性的影響是什么,有哪些構成要件
2020-12-28交通事故逃逸一般怎么處理
2021-02-26檢察院不批捕后,可以取保候審嗎
2020-12-17訂婚了對方想退婚怎么辦
2021-02-22先予執行要多久能下來
2021-01-09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有權拒絕露天作業嗎
2021-01-29保險最大誠信原則是如何運用的
2020-11-21自駕車死亡意外保險陪不賠
2021-01-01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合同
2021-03-26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內容有哪些
2021-01-31航班延誤保險賠償問題
2020-12-20關于拖拉機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07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性質及生效條件是什么
2021-02-23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1-15新《保險法》體現三大亮點
2020-12-16保險公司承擔的賠償金能追償嗎
2021-02-25土地承包合同未到期能收回土地嗎
2021-03-19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抵押不登記有效嗎
2021-01-01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該補償多少錢
2021-01-20集體土地流轉如何登記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