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5日下午5時許,被告人楊某尾隨婦女李某行至一胡同時,持刀威逼李某交出隨身攜帶的現金120元和手機一部。當楊某轉身逃離作案現場時,李某一邊大呼“有人搶錢了”,一邊緊追不放,被告人楊某遂將現金和手機仍在路旁(離現場10米左右)。楊某在逃離現場50米左右,被聞訊趕來的群眾抓獲。
分歧意見:
對楊某的行為屬于搶劫既遂還是未遂產生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中,楊某實施搶劫的目的是為了非法占有他人財物,他雖然已經著手實行搶劫行為,但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被害人的反抗和群眾的抓捕,目的未能實現,犯罪未能得逞。楊某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未遂)。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中,楊某使用暴力劫取他人財物的犯罪行為已經實施完畢,犯罪已經得逞,符合了搶劫罪的全部構成要件,應當認定其行為構成搶劫罪(既遂)。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具體理由如下:
我國刑法第23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也就是說,“犯罪是否得逞”是區分既遂與未遂的顯著標志。何為“犯罪是否得逞”,在刑法理論上,長期存在爭論,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可稱為犯罪目的說,此種觀點主張以預期的犯罪目的是否達到作為區分犯罪既遂和未遂的標準,認為犯罪是否得逞,就是指行為人主觀上的犯罪目的是否達到。達到預期的犯罪目的,就是犯罪既遂,為達到預期的犯罪目的,就是犯罪未遂。第二種觀點可稱為犯罪結果說,此種觀點主張以犯罪結果是否發生作為犯罪既遂和未遂相區別的標志,認為犯罪未得逞是指已實施犯罪行為而沒有產生法律規定的犯罪結果。犯罪行為產生犯罪結果的是既遂,犯罪行為未產生犯罪結果的是犯罪未遂。第三種觀點可稱為犯罪構成要件說,這種觀點主張以犯罪構成要件是否齊備作為劃分犯罪既遂和未遂的標準。認為犯罪未得逞就是指犯罪行為沒有齊備犯罪構成全部要件,而犯罪既遂則已齊備了具體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在上述三種觀點中,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
本案中,楊某為了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采用持刀威逼的暴力手段,劫取了被害人李某的現金和手機,其行為已經符合了我國刑法第263條搶劫罪的全部構成要件,應當認定為搶劫罪的既遂。被害人追趕時拋棄財物的行為,只是犯罪得逞后對贓物的一種處理,不影響本案的定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民法院副院長如何產生
2020-11-26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有哪些
2021-01-30包庇縱容黑社會怎么處罰
2020-11-12軍婚怎么樣才能離婚
2021-01-12房產抵押擔保人可否拒絕還款
2021-01-08從合同是什么意思
2020-11-16合同保全的概念與意義有哪些
2021-02-06小學生在公立學校摔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8怎么認定勞動合同變更是否合理
2020-11-09公司加班是否可以提出解除合同
2020-12-24遣散員工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1-03-09勞動糾紛人事需要負責嗎
2021-02-08保險公司的拒保問題有什么原因
2021-01-14意外傷害保險的責任期限是什么意思,時間是多久
2020-11-13投保人如果體檢不合格保費會退回來嗎
2021-01-23保險合同中的格式條款有效嗎
2020-11-10商業車險二次費改的正式落地實施
2021-02-26淺析保險受益權
2021-03-12土地轉讓和出租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01土地轉讓流程,在農村是怎樣的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