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5日,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針對新消法修改前后的變化亮點,今晚將結合具體案例作簡要的解讀,提示消費者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維權。
亮點一:
商業欺詐三倍賠償
案例一2012年,張某從一家藏品公司的網站上購買了兩套“國寶九龍金幣”,支付貨款19998元。包裝盒上寫著:這套貨幣為國家法定流通紀念幣。隨后,張某以這套貨幣并不是我國法定貨幣、藏品公司構成欺詐為由,請求雙倍賠償。
律師解讀:修改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商業欺詐的懲罰性賠償進行了修改,在該法修改前: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也就是說,按照修改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業欺詐,消費者僅獲一倍賠償
修改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也就是說,按照修改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商業欺詐,消費者可獲三倍賠償,并且設置了最低賠償額為五百元。
本案中藏品公司多次使用“國家法定貨幣”的主體概念進行宣傳,引導消費者錯誤判斷,已構成欺詐。該案發生在消法修改前,張某僅可以要求一倍賠償,但若在消法修改后發生,張某可請求購買金額三倍的賠償。
新消法對于商業欺詐加大了懲罰性賠償的力度的同時。還有兩項新修改的內容:1、根據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二款的規定,如果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有缺陷仍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死亡或健康受到嚴重危害的,受害人還可以要求經營者賠償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2、根據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1條的規定,還增設了精神損害賠償,就是當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亮點二:
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
案例二黃某在網上購買了一款數碼攝相機。收貨后,黃某因不喜歡,所以向商家提出退貨要求,但商家認為攝像機本身并沒有任何質量問題,所以拒絕了黃某的要求。
律師解讀: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這是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一大亮點,就是賦予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該法第25條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網購商品消費者都享有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在這個法條中規定“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另外,消費者的無理由退貨也是要有條件和代價的,該法條第三款規定“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從法條的規定來看,消費者退貨的條件就是在七日內,并保證商品完好,代價就是承擔退貨運費。按照國際慣例,這七日在業內叫冷靜期或反悔期。
本案如果發生在消法修改前,黃某的退貨要求無法得到支持。消法修改后,不論相機是否有質量問題,只要保證商品完好,黃某就可在七日內無理由退貨。
亮點三:
新車半年內出問題商家負責舉證
案例:
2012年,楊某到一家汽車銷售公司購買了一輛奧迪A6L轎車,購車后第七天,楊某發現變速箱、儀表盤出現故障,后又發現空調不涼,他多次與汽車銷售公司交涉,但銷售公司總說汽車沒有質量問題,如果楊某堅持認為汽車有質量問題,必須由楊某拿出相關證據。楊某在萬般無奈下,花3500元委托鑒定公司鑒定,結論為:轎車與新車車況不符。
律師解讀這一項亮點是耐用商品等瑕疵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一直以來,消費糾紛中的舉證難是困擾消費者維權的重要難題。“誰主張,誰舉證”讓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維權之路更加艱難,尤其是針對大型、精密、高技術含量的商品。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出舉證責任倒置,該法第23條第三款規定“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這條新規定對消費者和經營者的舉證責任進行重新分配,由經營者承擔主要舉證責任,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消費者在處理與經營者之間的消費糾紛時,如果涉及到需要對商品進行檢測,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提出舉證責任倒置的主張,相關部門會根據所涉及商品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并且,根據誰委托、誰鑒定、誰付費的原則,應該由經營者自行承擔該鑒定費用,經營者負有自證清白的責任。在此需要特別提醒的就是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僅限于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出現質量問題的,六個月之后,就要由消費者舉證了。本案中,如果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之后,消費者楊某就不需要出示鑒定證據,而由汽車銷售公司承擔起這個責任,證明并非真實瑕疵,或瑕疵是在銷售后造成的。
亮點四:
虛假廣告代言明星難逃干系
案例四:陳某在廣告上看到某明星為一保健食品代言,這個明星稱這款產品使用效果良好。于是,陳某分兩次購買了這個品牌的兩種保健品共二十盒。服用后,陳某出現了頭暈、惡心、厭食等副作用,后來陳某住院治療。經北京市食藥監局海淀分局檢查,兩種保健品均未經批準。
律師解讀:近年來,不時發生明星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產品或服務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情況,這使得立法者不得不考慮調整明星代言所獲得的利益與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之間的失衡關系。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第三款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提供該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以上法條中所提及的“個人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服務”,指的就是影視演藝明星、體育明星、專家等個人代言、推薦商品或服務的情況。
新《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前,《廣告法》僅規定了“社會團體或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其中并未涉及明星、專家等“個人”的責任。僅在《食品安全法》中,規定了“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合法權益收到損害的,需要和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此次新《消法》明確了“個人”推薦商品或服務的責任,更首次將所約束的代言商品或服務類別擴展到“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這樣較寬泛的范圍,無疑是給明星代言戴上了一頂“緊箍咒”。
針對本案的情況,陳某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前只能向商家索賠,但如果該案發生在新法實施后,陳某就可以主張該保健食品的代言人承擔連帶責任。
亮點五:
網購糾紛可告交易平臺
案例五:陳某通過某網絡交易平臺上的賣家購買了某品牌的電視機,使用3個月后出現黑屏。陳某聯系廠家售后,被告知這臺電視根本不是這個廠家的產品,不予保修。陳某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聯系賣家時,發現賣家店鋪已關,而交易平臺也無法提供賣家的真實信息。
律師解讀: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前,并沒有明確網絡交易平臺的責任,修改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服務者的真實信息,消費者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該法第44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本案若發生在新消法實施后,陳某可以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承擔責任。
亮點六:
消費者信息商家須保密
案例六:丁某在網上購買個人隱私物品,快遞公司將丁某的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等個人信息對外出售。丁某購買個人隱私物品的行為直接顯示在網站上,被丁某的同事發現并議論紛紛,給丁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后來丁某被診斷出有精神分裂的傾向。
律師解讀: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前并沒有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的明確規定,修改后,首次將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確認為經營者的一項義務,《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從這個法條中我們不難看出,保護個人信息權明確作為消費者的權力內容和經營者的一項重要義務。首先,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時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也就是說,經營者不能以收集信息為名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收集信息不能脫離其經營的范圍和所述業務,并且不能超出與消費者交易范圍而要求消費者提供與交易無關的信息。在征得消費者同意之前首先要明確收集信息的目的和如何使用該信息。其次在使用已經收到的信息時要遵循合規、合法、合約原則。第三,經營者對已經收集到的消費者個人信息需盡到保密、安全保障、受損時及時補救以及不得以獲取到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侵擾消費者的義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刮風導致所租房屋受損用賠償嗎
2021-03-17有解約定金還必須履行合同嗎
2021-03-03連帶責任一般賠償比例
2020-11-26先干活后簽合同違法嗎
2021-02-16自書遺囑與代書遺囑的有效要件
2021-02-03父母不撫養孩子孩子要贍養嗎
2021-03-10抵押房產銀行扣著產權證合法嗎
2021-02-17房產中介能能否索要中介費
2020-12-29勞務合同要注意些什么
2021-02-20調崗方式有哪些
2020-11-16員工怎么辦理辭職,單位辭退員工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3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與人壽保險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1-12交通意外險理賠時需注意什么
2021-02-12貨車連撞3輛豪車續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
2021-03-15車險理賠必備常識
2021-02-28再保險公司可以經營什么業務
2021-02-25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條件有哪些
2021-01-30隱瞞重大病情投保的理賠時要怎樣處理
2020-11-16關于投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風險提示的公告
2020-12-18三類人身保險新型產品 購買時應注意事項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