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
非法獲取的手段包括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即《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之規定。
所謂“盜竊”就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秘密的方式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由于商業秘密的無形性,其財產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權,盜竊行為的后果只是損害了商業秘密的秘密性和權利人可能因使用、轉讓而獲得的利益,因此刑法并沒有將盜竊商業秘密行為規定為一般意義上的盜竊財產犯罪,而是規定為侵犯商業秘密罪,作為侵犯知識產權罪之一種。盜竊商業秘密的行為可能由內部人實施,也可能由第三人實施,但主要是由內部人實施,因為商業秘密的秘密性狀態并不容易為第三人所知。
所謂“利誘”是指行為人通過向掌握或了解商業秘密的有關人員提供財物或提供優厚的工作待遇或某種利益承諾,從而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這里的“掌握或了解商業秘密的有關人員”包括內部人(即雇員)或者知情人(即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利誘的方式必須以內部人或知情人的參與為條件,否則將不屬于利誘方式的侵權行為。
所謂“脅迫”是指行為人直接對商業秘密持有人,其雇員,其親屬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實施損害為要挾,迫使持有人或者其雇員提供商業秘密的行為。
所謂“其他不正當手段”實際上包含了盜竊、利誘、脅迫以外的所有非法手段。例如通過虛假的投資行為、聯合開發行為、技術貿易談判行為等方式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這一規定具有兜底的作用,將一些缺乏典型性的“不正當手段”納入規范之中,但是,實踐中在考量是否屬于“其他不正當手段”時,應當綜合判斷并特別慎重把握。例如,通過“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而解構、分析他人的技術秘密行為就不屬于以“其他不正當手段”侵犯商業秘密之情形,因為“反求工程”本身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勞動,是通過合法途徑取得權利人利用秘密技術制造的產品并對產品進行拆解、分析、反復研究而獲得原型結果(即原來的秘密技術)或者創新結果。20世紀以來,反求工程不僅是破譯技術秘密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已經成為創造發明的方法之一。例如,**本田公司通過對500多種摩托車的反求工程研究,最后綜合研制出了壟斷國際摩托車市場的技術產品;**施樂公司于195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紙復印機,**佳能公司通過反求工程開發出了新型的佳能復印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技術鑒定是否要強制執行
2021-01-30去律師事務所咨詢收費嗎
2021-03-24車禍幾年之后死了還用負刑事責任
2020-12-05購房黃皮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4假釋考驗期從什么時候開始算
2021-02-02國家法律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有何規定?
2021-01-10管轄異議裁定多久作出
2021-03-23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3判決書是否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11如何評定交通事故傷殘
2020-11-11錄用通知能否撤回
2021-03-17合作協議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01經濟違法會被沒收住房嗎
2021-03-11勞動合同變更協商不一致怎么辦
2021-01-14幼兒園中層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1-03-14技術服務外包勞務合同
2020-11-28工齡計算方法
2020-11-08勞動爭議管轄權是什么意思
2020-12-29辦理人壽保險有哪些
2020-11-12保險法律法規有哪些,如何實施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