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的信息真實屬于侵犯名譽權嗎?
發的信息真實不一定屬于侵犯名譽權,要看對方發布的信息是否出于公開狀態。如果對方是發短信辱罵,其他人不知道此事,不會降低社會對你評價,就不構成侵犯名譽權。
認定行為是否構成名譽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就是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只有在行為人所實施的侮辱(體現為以不當的言詞評價、貶低和毀損相對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實”的真實性問題)、誹謗(體現為披露、散布虛假事實)、披露其隱私權(體現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護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為影響到社會公眾對受害人的評價時,才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作為認定毀損名譽的依據,侵權人僅僅只針對被侵權人,而未傳播給第三人,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公開,行為只有公開進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權人的行為已經產生了社會影響,被侵權人的名譽受到損害。
二、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是一個難點。
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
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
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一般來說,他人在網絡上、朋友圈之中散播不實謠言的行為,極有可能會侵犯他人的名譽權,但并非發布真實信息就不會侵犯名譽權,為了防止自己實施違法行為,在發布信息之前,可以先確定信息是否真實,其次編輯信息時言詞要得當。
侵害名譽權打官司需要繳納多少訴訟費
侵害名譽權糾紛
起訴名譽權的步驟流程是怎么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已抵押車輛是否可以質押
2021-02-02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1-21行政執法機關能否聘用企業法律顧問
2020-11-15交通運輸工具是否可以質押
2020-12-09對己不利事實保持沉默視為承認嗎
2020-12-29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程序有哪些
2020-12-14轉繼承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2020-12-16工會經費上繳比例是多少
2020-12-10勞動糾紛調解找誰
2020-12-16存款保險事關錢包,12件事你必須知道
2021-01-28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無照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應理賠
2021-03-18教練車出事的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1租的車出的單方事故保險不賠怎么辦
2020-11-23土地承包合同最多簽幾年
2021-01-26土地轉讓違法嗎
2021-02-12拆遷安置房如何分房子
2021-02-21福州房屋拆遷補償方式與計算方法
2021-03-13宅基地上養值要拆遷是怎么賠法
2020-12-19拆遷房屋怎么賠償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