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上,民事能力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所應具備的地位或資格,只有具備民事能力,才能為私法上之活動。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能力,即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權利能力是據以充當民事主體,享受其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行為獲取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擁有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才能獨立地為法律上的行為,其行為才能按照其意思表示發生法律上的效果,否則,行為的效力將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無效。票據法為民法之特別法,票據行為屬于民事法律行為之一種,因此,進行票據行為,必然也要求具有民事能力,具體言之即為票據能力。票據能力,“即票據權利能力與票據行為能力之總稱,前者指凡得票據上權利義務之主體,享受其權利或負擔其義務之資格;后者則指凡得以獨立之意思,為有效票據行為之資格。”[1]
它作為票據行為的實質要件將決定著行為人在票據上簽名的效力,決定著行為人是否要承擔票據債務。
一、無行為能力及限制行為能力自然人的票據行為能力
對于自然人來講,其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人人平等享有,因此不存在權利能力欠缺的問題,但行為能力則不然,因為行為能力乃是“依自己之意思活動,得引起法律上之效果之能力也。”[2]
所謂依自己之意思,也即意思能力,指“行為人之意思決定之能力,易言之,即對自己之行為,能有一種出于自然的對事物先有正常之認識,并預先能獨立自主的判斷其發生如何結果之思想能力。[3]
行為能力必須以意思能力為前提,而意思能力并非一出生便擁有,意思能力的有無,決定于自然人的智力、精神狀態,它本身是一個事實問題,應依個人的具體情況判斷,但如此一來,要在實踐中具體對每一個人的意思能力作出一一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為求方便與可行,各國立法多以年齡和精神狀態為標準,統一劃分意思能力的有無。我國《民法通則》將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劃分為三種:完全行為能力人,有完全的意思能力,能獨立為法律上之行為。無行為能力人,被視為無意思能力,不能進行法律上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限制行為能力人,被視為具有一定的意思能力,可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行為,其余的則須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由其代理。至于什么是與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和智力相適應的行為,《民法通則》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依權威學者的具解,主要有如下幾項:[4]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安置房可以貸款嗎
2021-02-25高空拋物的危害怎么認定
2021-02-20違章建筑轉租給他人的合同效力怎么認定
2021-03-03夫妻可以為對方做擔保人嗎
2020-12-08保密協議范本怎么寫
2021-02-12什么是合同解除權
2021-01-13離婚調解用出示證據嗎
2020-11-14是否可以要求子女經常回家探望
2021-01-26交通事故賠償是否包括受害人父母的贍養費
2021-03-22喪偶的兒媳和女婿的繼承權
2021-03-11企業破產能不能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開車撞死人保險怎么理賠
2020-11-11世紀理財:投資公告中的買入價與賣出價
2020-12-30保險誤區:買熟人的保險放心
2020-12-11農村機動地有什么用途
2021-03-03農村機動地需要交錢嗎
2020-11-25未全額繳土地出讓金能出土地證嗎
2020-11-28國有建設用地如何作價出資入股
2020-12-03老宅基的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25商業拆遷補償怎么與征收方談判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