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規則的法律依據
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是指排污者因污染行為,侵害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等人身權或者所有權、用益物權等財產權,從而導致的民事法律責任。
關于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則,主要由《民法通則》關于民事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侵權責任法》基本規定和《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單項法律的相關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務院環保部門有關法律解釋構成。它們相互補充,共同形成了包括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實體性規范、程序性規范在內的完整的規則體系。
根據《侵權責任法》,污染者因同一行為應承擔行政或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如果因同一行為應同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行政罰款、刑事罰金,污染者的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的,優先承擔賠償責任。
二、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法定條件
承擔民事責任,通常要求具備侵害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以及主觀過錯4個要件。由于環境污染損害糾紛的特殊性,各國法律大多采用特殊的責任規則,我國法律也是如此。
《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堪稱經典:“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也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據此,“污染環境造成損害”,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1991年,湖北省環保局和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處理東湖水污染案件的過程中,就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法定條件問題致函原國家環保局。原國家環保局嚴格依據《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之規定,通過《關于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復函》形式,專門就環境污染損害責任的法定條件做出解釋:“承擔污染賠償責任的法定條件,就是排污單位造成環境污染危害,并使其他單位或者個人遭受損失”。
可見,承擔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一是排污者的排污行為“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二是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受到損害”;三是環境污染危害與他人受到損害互為因果。簡而言之,排污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就是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3個法定條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賠償案件可以調解嗎
2021-03-19勞動仲裁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1-14值班律師收費嗎
2021-01-24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是什么
2020-11-23訴訟費是否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2020-11-13人民法院是否必須執行仲裁裁決
2020-12-18事實收養是否能辦理公證
2020-11-22轉繼承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1單位集資建房指標轉讓協議是什么
2021-02-192020疫情期間工資被拖欠怎么維權
2021-02-17人壽保險理賠程序有哪些
2020-12-01免責條款不說明保險事故就不免責
2021-02-10人壽意外保險險種的內容有哪些
2020-11-18產品責任險條款
2021-03-14國航飛機延誤賠償標準
2021-03-10為什么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0-12-30公眾責任保險理賠時需要提供什么
2021-02-07投保意外險必須注意什么
2021-03-11保險單的主要內容
2021-02-23買保險一個月后查出病來有無賠償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