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格權的尊重,對私權的充分保護是現代民法的原則之一。自《民法通則》頒布以來,人民法院受理了大量有關人身權的損害賠償案件。在此類案件中,賠償項目及標準決定了人身侵權受害方所能得到的賠償數額,也體現了人身權所受到的保護程度。
分析我國目前有關此方面的法律,在法律層面上對賠償項目作出規定的有四個法律,即《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質量法》與《國家賠償法》。以上四個法律中:1、醫療費、誤工費、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此四個項目是共同的;2、殘疾賠償金及死亡賠償金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國家賠償法》規定的項目,《民法通則》與《質量法》都未列出;3、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自助費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有的項目;4、《國家賠償法》規定了死亡補償金及殘疾補償金的標準。可見,此四個法律在賠償項目規定上不一,且除《國家賠償法》都未規定賠償標準。
此外在法律層面上對賠償限額作出規定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及《海商法》。
除以上列舉外,我國尚有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對賠償項目及賠償數額作出規定,以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如下:
1、《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國務院令28號)(以下簡稱"國內航空")
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國務院89令)(以下簡稱"道路")
3、《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賠償的具體規定》(最高院審委521次會議通過)(以下簡稱"涉外海上")
4、《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規定》(1994年8月13日國務院批準)(以下簡稱"鐵路")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3號)(以下簡稱"觸電")
6、《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國務院351號令)(以下簡稱"醫療")
7、《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以下簡稱"精神")
以上規定中有行政法規、司法解釋、規章,"國內航空"和"鐵路"未規定具體項目但規定了賠償限額;"精神"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其余的對賠償項目及標準都作了規定且有具體的計算標準,但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特別是在死亡補償金與殘疾補償金及未成年人撫養至幾歲有較大差異:
1、死亡補償金:"道路"規定死亡補償金是補償十年,"觸電"規定補償二十年,都按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而"涉外海上"規定按"死者生前的綜合收入水平計算的收入損失{收入損失=[(年收入一年個人生活費)×死亡時起至退休的年數+退休收入×10]。以上其它文件未規定死亡補償金項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買學區房有哪些風險
2020-11-09醫療事故訴訟流程詳解
2021-02-15老年人無房居住如何處理
2021-03-15協議離婚請律師要收費嗎
2021-01-17承擔連帶責任是否要明確追償權
2021-01-21合伙人鬧翻了怎么撤資
2021-01-12民事訴訟中法院應當再審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16婚前財產沒有財產公證,離婚時怎么分割
2021-02-01離婚后前夫不讓我探望孩子怎么辦?
2020-12-23什么是婚姻自由權,哪些行為屬于破壞婚姻自由
2020-11-15自己寫的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22離婚訴訟書可以寫得詳細點嗎
2021-03-09被執行人失信會影響到孩子嗎
2021-02-22雇傭關系有責任比例嗎
2020-11-25工廠噪音粉塵大 近鄰如何維權
2021-01-19實習期最長是多久
2021-01-06關于拖欠工資和調崗事宜征詢
2021-01-16有保險撞死人保險公司全賠嗎
2020-12-17車禍死亡保險理賠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30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六十九條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