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49條,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捅死人”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可能是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地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這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中最嚴重的犯罪。本罪犯罪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我國以心臟是否停止跳動作為生命結束的標志。“故意”的認定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這兩種故意的共同點是:都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
不同點是:
第一,直接故意殺人有明確的殺人目的,對其行為會引起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抱著希望的態度;而間接故意殺人對被害人是死是活并不積極追求,而是聽之任之,完全采取放任的態度。
第二、直接故意殺人有未遂,間接故意殺人則不存在未遂問題。認定故意殺人罪要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不能只看行為的后果,要根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殺人的故意來認定。如果行為人不是出于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而是出于其他故意致人死亡的,如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就不能認定為故意殺人罪,而應當將致人死亡這一后果作為各該罪量刑的情節來考慮。“非法”的認定,故意殺人罪在客觀方面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這種行為一般表現為作為,個別的表現為不作為。后者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構成。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正當防衛等行為都是合法的,不夠成故意殺人罪。“情節較輕”的認定,故意殺人是嚴重的犯罪,對這種犯罪原則上應依法從重懲處。因此,在法定刑順序上,是由重到輕排列,而不是由輕到重排列。但故意殺人的情況很復雜,因此,刑法規定了兩種不同情節的法定刑。這里所規定的“情節較輕”,司法實踐中一般是指防衛過當致人死亡的;出于義憤殺人的;因受被害人的長期迫害而殺人的等情形。“捅死人”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可能是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過失”的認定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前者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被害人死亡的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后者是指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被害人死亡的結果。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本質特征在于:行為人既沒有殺人的故意,也沒有傷害的故意,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才造成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這兩種犯罪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但它們在主觀方面的內容卻完全不同:故意殺人,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過失致人死亡,行為人則對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既不希望其發生,也不采取聽之任之的放任態度,而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輕信能夠避免而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
在司法實踐中,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與意外事件有時也難以區分。它們的共同點是:行為人的行為引起了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且都沒有預見。區分二者的關鍵,在于查明行為人在當時情況下是否應當預見。行為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結果,但不是處于行為人疏忽大意的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則屬于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為人不應對此承擔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應當預見,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造成了他人死亡結果的,則屬于過失致人死亡。“過失致人死亡”的認定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這就要查明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這是確定過失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過失致人死亡罪只有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才構成犯罪。所以,過失致人死亡罪不存在未遂問題。綜上所述,16歲男孩捅死人了會進監獄嗎?在不了解案情的情況下可以肯定的是犯罪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其他可能出現的量刑從重到輕是故意殺人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等。而不構成犯罪的可能也有,如正當防衛和刑法上的意外事件。如果是作為男孩的親人或者家屬,在出現這樣的事件時候不要驚慌,以防止“禍不單行”,應該做的是盡快找到本地的(出于經濟和方便考慮)或者找到自己認為足以信任的能做好刑事案件辯護的律師進行案件咨詢,判斷案件性質。如有需要,在雙方坦誠信任的情況下,為孩子委托好辯護律師進行刑事辯護。各種情況不盡相同。如果經判決構成犯罪,會進監獄,沒有判決定罪量刑,則不存在進監獄的問題。
16歲男孩捅死人了可能要承擔的刑事責任是故意殺人罪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可能是過失致人死亡罪等其他罪要承擔的刑事責任,也可能是正當防衛或者意外事件。值得注意的是鑒于1979年《刑法》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相對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范圍采用列舉加概括的規定方式所帶來的弊端,1997年《刑法》對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相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采取了明確列舉的規定方式,即其第17條第二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案件。“周歲”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66條(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針與原則)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如果男孩經確認未滿16周歲,針對“捅死人”則只有經判決犯故意殺人,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這兩種情況下需要負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哪些約定效力受到限制
2021-02-04未按實際工資繳納社保是否違法
2020-11-12用益物權有哪些特征
2021-02-03盜竊罪量刑標準數額
2020-11-24網購后,買賣雙方發生糾紛,應在哪方的法院提起訴訟
2021-02-07勞動者口頭申請辭職是否有效
2021-02-13情侶分手賠償協議有法律效應嗎
2021-02-18警察能處理土地糾紛嗎
2021-03-24誰能申請訴前停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2020-11-26房屋他項權證過了有效期的后果有什么
2020-12-23用假身份證被辭退單位同樣要賠償
2020-11-21試用不合格單位怎么證明
2021-03-19實習期間的駕照可以租車嗎
2020-12-28單位能否單方調動員工崗位
2021-01-30如果發生保險糾紛時應怎么辦
2020-12-10承包合同到期是否就自然解除
2021-02-06土地轉讓的方式是什么
2021-02-09禁養區養殖場關停有補償嗎
2021-01-03征地拆遷補償標準低怎么提高
2021-03-24省道農村拆遷賠償不給宅基地嗎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