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看他人隱私是否犯法
不管是在網絡里還是現實生活中,對他人的隱私,都應當得到尊重,如果侵犯的,是犯法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另外,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什么是隱私:
隱私為公民不希望社會外界知道的一種個人客觀情事,如為社會外界所知曉,則會因為世俗觀念、偏見等因素,降低對該公民的社會評價或不為該公民周邊社會所接納,會使其陷于極端困苦,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被社會所拋棄人員。且這種不愿為他人知曉或不愿、不便被他人干預或者是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標準而論不便為公眾所知曉的情事,不論具體情況如何,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在以披露隱私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訴訟中,被告并不能以所公布的內容是真實的而主張免責,甚至是披露所涉及的內容越真實反而越糟糕,越會侵權,損害后果可能越大。但我國現行法律對隱私的保護是通過“間接方式”進行的,即只保護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德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隱私。
隱私具有秘密性,隱私的保護具有自我放棄的可能性,既可以將原來不愿為人所知的個人秘密加以披露,也可以允許他人介入自己的私人領域空間,甚至可以基于個人目的而完全放棄對自己隱私的享有,只要這種放棄行為不違背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如某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主動向其公布自己的隱私,并明確表示希望發表,以及目前層出不窮的隱私出版和公開傾訴熱。該人的行為說明他已主動放棄了隱私的秘密性,故不受法律的保護。相似的還有新聞源來源于公開檔案和記錄,公共場所以及是對過去的新聞資料使用,因為通過上述途徑所獲得的信息資料屬社會公共信息,且又不是采用窺視、竊取、偷聽、刺探等法律所禁止的手段獲得,所以其不具有秘密性這一構成要件。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刷單屬于違法行為嗎,誰承擔舉證責任
2021-01-15船舶承租人自營船舶是否要取得船舶管理資質
2021-01-26股東在何情形可代表公司訴訟
2021-02-25連帶責任多長時間就沒有了
2021-02-27離婚案二審是終審嗎
2021-03-26夫妻協議可以讓男方自愿放棄探視孩子嗎
2020-11-09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怎么承擔
2021-03-21發生車禍之后是否可以和解
2020-11-25勞動仲裁可以索要名譽賠償嗎
2021-03-15保護令案件的證明方法是什么
2021-02-03哪些是合同的詐騙類型
2021-01-14交通肇事沒有賠償能力怎么辦
2020-11-21法院會拍賣唯一住房嗎
2021-03-19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是否等于勞動關系解除
2020-12-23提前終止勞動合同
2021-02-21非法營運怎么處罰
2020-11-19雇員保險金權益
2020-12-25人壽保險中的受益人是誰
2021-01-11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
2020-12-23失業保險待遇轉遷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