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失犯罪的定罪
1、過失犯罪行為本身蘊涵著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會的行為。
2、過失犯罪行為本身是錯誤行為,即屬于不適當的、應當受到譴責的行為。
3、一般情況下,過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時刑法才將其規定為犯罪,行為人才承擔刑事責任,所以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是表現在主觀意志上,而是體現在客觀效果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是過失犯罪。
第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1)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這種危害結果發生,如某甲挖坑蓄水,結果致一兒童溺水身亡,某甲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如果某甲在挖坑蓄水時同時設置了保護設施,即可避免事故的發生,但某甲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對兒童溺水身亡負有過失責任。
(2)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這種行為多發生于過于自信,指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而發生,如某駕駛員駕車經過無人看管的鐵路道口,火車已鳴笛警告,某駕駛員本應停車讓火車過后在通過路口,但他自信能先于火車穿過路口,結果與火車發生碰撞,造成車毀人亡的結果。
二、過失犯罪的量刑
刑法有規定的,如重大交通事故、安全責任事故等應負刑事責任;刑法沒有規定的不負刑事責任。
因為行為人本來應該也能夠正確地認識一定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的聯系,進而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避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但他卻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極不負責的態度,從而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因此,國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過失犯罪的行為人對自己嚴重不負責任的態度支配之下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認定成功以后何時做工傷鑒定
2021-01-26被打能構成輕傷嗎?
2020-11-15網絡平臺舉報詐騙能退錢嗎
2021-02-05法院拖著不處理怎么辦
2021-01-06科創板最新消息2020
2021-01-29破產清算后還有債務怎么辦
2021-03-22如何預防拖欠工程款
2021-02-19債務人能否以法院對夫妻債務的處理結果對抗債權人
2020-12-28探視權與探望權的區別
2021-03-192020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1-22對工傷認定不服可申請仲裁嗎
2021-02-11干活慢會被辭退嗎
2020-11-29產品責任是怎么構成的
2020-12-31有單獨為車窗玻璃破裂設計保障的險種嗎
2021-02-27定值保險合同包含哪些范圍
2021-03-11怎么計算長期人身保險業務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
2020-12-15保證保險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2020-12-26受害方能否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賠款
2021-01-11無責免賠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保險理賠的理賠程序內容是哪些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