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身傷害精神賠償的適用范圍
1、侵害身體權。雖然侵害身體權往往不會造成人身傷害的后果,但能使受害人的精神產生痛苦,例如非法搜查公民身體、非法侵擾公民身體以及未造成傷害的毆打,并未造成身體肌體組織的破壞,但受害人仍然蒙受了人格上的屈辱和精神上的痛苦。從保護受害人的權益的立場出發,可以予以精神賠償,否則侵權人實施了民事侵權行為后,不受任何實質性的法律制裁,會造成“打了也白打”等法律觀念、法律價值的不公平后果。
2、侵害健康權。現行立法中主要是針對人身傷害造成殘廢或死亡的才有予以精神賠償的規定,這明顯是限制了精神賠償的范圍。筆者認為,凡是侵害健康權產生受害人輕傷、重傷或全部、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所造成精神痛苦和創傷的,不論是否造成殘廢,都應當予以精神賠償,當然不同的后果在進行精神賠償時可作為不同情節來考慮賠償的數額。
3、侵害生命權。不論是在民事領域還是在刑事附帶民事領域,凡是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均應當承擔精神賠償。
(二)人身傷害賠償的適用對象
人身傷害中的精神賠償的適用對象,也就是賠償權利主體,應當包括人身損害中依法享有精神賠償請求權的直接受害人和間接受害人。
其中直接受害人不僅僅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未成年人、幼兒及精神病人)也可以成為賠償權利主體。作為未成年人或幼兒的人身傷害,他們對精神痛苦感受低微或者全然不知,但等他們長大成人,知曉事理時,即大感痛苦,所以,應認為現在可得對于未來所蒙受的精神損害的賠償金。而精神病人除有妨礙其感覺痛苦之特別情形與事實外,對侵害健康權一般也有感覺精神痛苦的能力,也應獲得賠償權;即使是因不法侵害而導致精神失常、全然失去感知能力者,雖不感到被傷害的痛苦,卻失去了以后享樂人生的精神上的利益,這也是精神上的損害,因此也應認為現在有請求賠償的權利。
對于間接受害人而言,一些重大的非法侵害行為,比如毀容、生理功能損害、喪失基本勞動能力等,不僅給直接受害人帶來了較嚴重的肉體或精神痛苦,也必然會給受害人的家庭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和壓力,給其近親屬帶來精神損害,因此這些間接受害人也應能給予精神損害的賠償。同時,間接受害人還包括人身傷害中造成死亡的受害人近親屬(包括受害人死亡時的胎兒及幼兒或精神病人)。
(三)確定人身傷害賠償數額的參考要素
目前,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對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應列出相應的考慮因素,由法官依據侵害人身權的具體情況進行概算,從而確定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在立法上應列舉的因素主要有:(1)侵權人的過錯程度,具體包括侵權人的侵權原因、目的、動機,是否故意或過失及侵權人的認錯態度。(2)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表現為客觀情況,包括侵權手段、侵權的行為方式、侵權的場合、次數、持續時間等具體情況。(3)侵權行為造成的社會后果和社會影響。(4)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的程度和后果。(5)受害人的社會地位、身份、名望、性別、年齡、家庭狀況等。(6)侵權人和受害人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經濟狀況;(7)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尤其是我國物價、工資、公民的實際收入等經常發生變化,或多或少影響賠償數額的波動。(8)訴訟地的社會經濟狀況,精神損害賠償糾紛發生在經濟較為不發達的邊遠山村,與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城鎮,由于考慮到當地公民的不同的經濟收入情況,導致賠償數額可能大不一樣。對以上因素,應進行綜合考慮,具體分析,公平、合理地確定賠償數額。如果侵權人過錯程度嚴重,侵權動機卑劣,侵權的具體情節惡劣,造成社會影響極壞,受害人精神損害程度較深,則理應讓侵害人多賠,反之,則應減少賠償數額。
(四)確定人身傷害的精神賠償數額的具體標準
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精神賠償數額的具體標準主要有四類:一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7條第(5)項“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賠償二十年。但五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第(8)項“死亡補償費:按照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補償十年。對未滿十六周歲,年齡每小一歲減少一年;對七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第二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作出了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規定。該法第27條第2項中規定:“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十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第3項規定:“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第三類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2、24條規定了受傷者享受的每月傷殘撫恤金及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第25條規定了職工因工死亡,予以其供養親屬撫恤金及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第四類為一些地方性法規,如《福建省勞動安全衛生條例》第26條規定的企業未給勞動者投保造成工傷傷亡的,應根據勞動者的傷殘等級一次性支付給傷殘者30年至3年不等的所在地上年度平均工資的傷殘撫恤費,并規定了死亡補償費為25年的死者所在地上年度平均工資。又如1999年8月廣東省人大審議通過的《廣東省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辦法》第30條規定:“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按照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或者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計賠10至50倍、3至10倍。”“死亡賠償金,按照全省城鎮或農村居民年平均生活費的20倍計算”。
上述這些規定涉及不同領域的不同情況產生的人身傷亡的精神賠償標準,各自的適用范圍不同,相互之間的數額差距也較大,對其他領域的人身傷害不具有適用性。為此,筆者認為在參照這些標準的合理科學因素前提下,包括整個民事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可以采用以司法鑒定得出的傷殘等級或喪失勞動能力的等級(按十個等級計算)及喪失比率的結論為參照,依據該不同等級或比率,規定一限幅數額的范圍,以此確定受害人可能獲得的精神損害賠償檔次;其次對傷亡者從傷亡之日起予以賠償十年的平均工資或經濟收入的傷殘賠償金,對死者親屬予以賠償二十年的平均工資或經濟收入的死亡賠償金;再次對傷殘者按當地人民生活費水平計賠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最后再根據受害人的年齡大小因素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來進行計算扣除情況,即受害人不滿16歲的,每小一歲減一年,最低不少于5年;60歲以上的,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不少于5年。侵害他人健康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參照侵害生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標準予以酌減,但不以受害人年齡作為參酌因素。侵害他人身體權的,參照侵害精神性人格權的賠償標準酌定賠償數額,即嚴重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可分為5萬元、4萬元、3萬元、2萬元和1萬元五個等級;一般性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分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個等級。
考慮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以及精神損害賠償義務人的實際經濟狀況,人身傷害中精神損害賠償的支付方式應當遵循多次支付為原則,以有條件的一次性支付為例外。多次支付的方式,有利于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通過訴訟及時調整賠償金額。當然為了避免由于加害人的原因,受害人的賠償權利無法實現,可以責令以多次支付賠償的責任人提供一定的財產擔保,以避免債務人將來逃避賠償責任。而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訟累,但應當扣除提前給付的賠償金的利息因素,使加害人不會因為提前賠償而受到太大的財產損失,也不會使受害人由于提前接受賠償金而在利息因素上取得不當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東會決議需要多少股東通過
2021-03-17受托人管理國有金融資本的主要義務有哪些
2020-11-29襲警罪一般判多久
2020-12-09離婚被告人不來可以離婚嗎
2021-01-15被扶養人生活費總額上限是多少
2021-01-19交通事故中車主的責任
2020-12-29房屋中介收費要求有哪些
2021-01-08離婚后另立戶口拆遷有補償嗎
2021-01-05公司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8企業財產險有哪些險種
2021-02-25保險責任免除條款都是有效的嗎
2021-03-14重大誤解訂立的保險合同是否能變更
2021-02-26龍卷風造成的財產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8家中失火保險可以賠嗎
2021-01-24車子被人放火保險有賠嗎
2020-11-25自家車撞自家車的話保險要賠償嗎
2021-02-1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2021-01-27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概念簡析
2021-02-11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年限是多久
2021-01-14土地開發股權全部轉讓違法嗎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