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婚禮錄像丟失當事人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律師解答:我國法律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最早規定是200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精神損害賠償解釋》),該解釋首次對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在此之前的《民法通則》及《〈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實施意見》中,對所有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均未規定精神損害賠償。
相關法律常識: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精神損害賠償解釋》所適用的范圍僅僅是對人格權和身份權,以及對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的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所造成的侵權,而對于因違約造成的精神損害則不包括在此范圍之內。在司法考試理論中,均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只能以侵權方式提出請求,而我國的法學專家、學者也普遍持這種觀點,司法實踐中對于因違約要求損害賠償的支持率也非常低,仍處于探索觀望階段。
對于違約引起的精神損害賠償,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未明確予以反對。在《民法通則》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該規定中的“損失”并沒有明確限定為財產損失,而排除違約精神損害,因此,既然法律沒有禁止,在實踐中就完全可以根據客觀情況給予支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責任與非醫療事故責任有什么區別
2021-03-14公證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2同案犯能否作為親屬委托律師
2021-01-15減刑和假釋的最新規定
2020-12-25被監護人長期遭受監護人虐待的能否申請更換監護人
2021-02-16非法轉讓土地是否有追訴時效
2021-03-10什么是家庭冷暴力,遭到冷暴力該如何處理
2020-12-31建設工程合同中要怎么約定仲裁條款
2021-02-09撫養權變更有期限嗎
2021-02-23低保待遇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法條)
2020-11-22房產證有時效嗎
2021-01-12未經協商單方變更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1-02長時間拖欠工資可否追償利息
2021-02-19給父母買保險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18“高保低賠”條款是否屬于免責條款
2020-12-20產品質量責任保險
2021-01-18貨物運輸途中滅失,代辦托運人需要賠償嗎
2021-01-03第一個保險合同生效日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29人身保險一般期限長嗎
2020-12-01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