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賠償又稱刑事司法賠償,是指國家對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責的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給予的賠償,是對刑事司法權力的不當行使造成的不良社會后果給予的一種救濟,目前,刑事賠償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簡稱《國家賠償法》,該法第三章明確了刑事賠償的范圍、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以及賠償的程序,應該說《國家賠償法》對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執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起到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社會向前發展,法律不斷修改和完善,《國家賠償法》有關刑事賠償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刑事賠償執行中的特點
2004年以來,玉林市法院、檢察院共受理審結刑事賠償案件35件36人,其中,玉林市中級法院決定賠償的17件19人、檢察機關確認賠償的10件,賠償金額30多萬元,賠償金額按時支付的3件,檢法兩家決定不賠的8件,從上述數字表明刑事賠償出現四多四少情況。一是不訴涉賠案件多,錯拘、錯判、賠償少。在受理的賠償案件中屬于存疑不起訴、絕對不起訴,占賠償案件的92%,錯拘錯判的占涉賠案8%;二是法院決定賠償案件多,檢察確認賠償少。賠償案件中法院決定賠償占涉賠案的62%,檢察機關確認賠償占涉賠案的48%;三是賠償義務機關檢察院的多,公安法院少。涉賠案件中有95%是檢察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5%賠償義務機關是公安、法院的。四是賠償金不能及時支付的多,依法按時兌現少。涉賠案件90%是不能按時支付的。
二、刑事賠償執行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從刑事賠償執行情況看,總的來說比較好,受害人的權利得到保障,促進司法人員嚴格、文明執法,但司法實踐中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刑事賠償范圍不具體,檢法兩家認識有差異。
《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是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二是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同時《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又規定,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情形: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犯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司法實踐中對錯誤的拘留、逮捕如何把握,由于該法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標準,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如批準逮捕時有一定的事實和證據,但捕后由于補充完善證據材料不夠,或證據發生變化不能達到起訴的標準,是否符合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要件。對此,檢法兩家有不同的認識,2000年1月11日,高法頒布《關于刑事賠償和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試行)》,規定人民檢察院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作出的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和人民法院作出的無罪判決都是對侵權事實的確認。按照法院規定凡是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或撤銷案件的,檢察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檢察機關認為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只有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檢察機關才承擔賠償義務。為此,2000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會議通過《人民檢察院刑事賠償工作規定》,規定:“對人民檢察院因證據不足作出撤銷案件決定書、不起訴決定書或者人民法院因證據不足作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書申請賠償的,人民檢察院的逮捕、拘留決定有無違法侵犯人身權情形,應當依法進行確認。”該規定第八條第(三)項規定:“對證據證明有部分犯罪事實的人拘留、逮捕,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拘留的,不予確認。”沒有犯罪事實與因證據不足而存疑不訴不是同一個概念,因證據不足而作存疑不訴是依據證據的變化而作出的法律認定,沒有犯罪事實是指客觀上沒有犯罪行為,而不是法律上推定的沒有犯罪行為,法律意義上的“無罪”不等于沒有犯罪事實。造成存疑不起訴有多種原因:①證據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刑事責任年齡發生變化。審查逮捕時戶籍證明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捕后其家屬提供的年齡證據與原來的證據有矛盾,而又無法查實。二是鑒定結論發生變化,如傷殘鑒定,輕傷變成輕微傷,物價部門評估價格發生變化,致使案件按原來證據構成犯罪,按新的鑒定結論不構成犯罪。三是言詞證據發生變化。犯罪嫌疑人把有罪供述翻供為無罪,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的改變,造成原來批捕認定的犯罪事實難以認定。②法律理解有差異,我國《刑法》對犯罪構成的作原則性規定,但由于犯罪的情節、對象、侵犯客體、客觀表現不同,有的案件在認定犯罪適用法律上有不同認識,既無明確司法解釋。又無司法實踐可參考,憑公、檢、法三家辦案人員主觀認識上判斷,導致觀點不一致,檢察院認為有罪,法院認為無罪。③捕后偵查完善證據不夠。批捕只要符合逮捕三個條件,就可批捕,而起訴必須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才能起訴,所以批捕后法律規定有二個月偵查時間來收集固定證據,但有的偵查人員重視捕前收集證據,忽視捕后完善固定證據,致使有些案件由于證據不及時收集、保管、時過競遷無法收集,以致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作存疑不訴或者變更措施繼續偵查。這樣對犯罪嫌疑人已經從輕處理了,如果再給予賠償不利于打擊犯罪。按照《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八十七條之規定,人民檢察院決定存疑不起訴的,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時,亦可以提起公訴。也就是說,存疑不起訴的案件有可能因發現新的證據而重新起訴,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最終被認定有罪,判處刑罰。
(二)《國家賠償法》與《刑法》、《刑事訴訟法》不銜接。
《國家賠償法》是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3號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有十多年,隨著形勢的發展社會法制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法制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原則得到普遍的承認,特別是國際上重視對人權的保護,《國家賠償法》很多條文已經不適應,與修改后的《刑法》、《刑事訴訟法》不銜接,具體條文內容上發生了變化,如修改前刑訴法規定逮捕的條件是“對主要犯罪事實已經查清,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修改后的刑訴法將逮捕條件改成“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按照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只要具備三個條件,①即有證據證明發生犯罪事實;②有證據證明該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所為;③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查證屬實就可以批準逮捕。而國家賠償法關于錯誤逮捕的賠償是根據修改前刑訴法關于逮捕的條件制定的。再有存疑不訴是刑事訴訟法修改以后才有的,賠償法不可能涉及該問題。目前,法院對刑事賠償的司法解釋或批復與《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相抵觸,如公民自已故意作虛偽供述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法院實際執行存疑不訴的案件一律按無罪推定給予賠償,即使賠償請求人曾作過有罪的供述,也不例外。
(三)賠償義務機關設置不合理。
《國家賠償法》第十九條規定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作出拘留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刑法訴訟法修改以后,公安機關刑事拘留時間一般為7天,最多延長至30天,即使是錯誤拘留造成賠償的數額也不大,社會影響小,然而經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的案件,從批準逮捕到法院判決時間最長有一年多,如果需要賠償的不僅數額大,而且影響大,如某院檢察機關批捕的王*雄、王-明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一案被剝奪人身自由478天。目前,按照公檢法三家分工大部分刑事案件立案都是公安機關,從受理、立案偵查到起訴前大量工作都是由公安機關完成,案件能否逮捕、起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安機關,但是,偵查機關對錯案責任不用承擔,致使有些辦案人員有錯誤的認識,錯案是檢察機關,賠償也是檢察機關的事與偵查機關無關,致使辦案時效長,證據不扎實造成難以起訴。
(四)刑事賠償程序設置不科學,缺乏監督。
《國家賠償法》第二十條至第二十三條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依據有關規定先進行確認,如果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賠償委員會的決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決定,必須執行。從上述規定看,在實體和程序上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按照規定只有中級以上法院才能設立賠償委員會,基層檢察院作出的不予賠償的決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受理賠償請求人申請復議的決定,如果維持下級院的決定,賠償請求人可以向法院申請賠償,法院審查后決定賠償時撤銷同級檢察院不予賠償決定。檢察、法院同為司法機關,對同一問題作出兩種不同的決定,到底哪個是對,哪個是錯的,很不嚴肅。二是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賦有對民事行政案件監督權,而賠償案件屬于民事案件,應該說也有監督的權利,但是按照《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決定,必須執行,實際上是無權監督的,如果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是錯誤的,也要執行。賠償義務機關無申訴、檢察機關無監督的權利,不符合《民法》規定,民事主權平等的民事權利。如果賠償義務機關是檢察院又如何啟動監督程序。
(五)賠償金不能及時到位。
目前,法院決定賠償案件的賠償金規定在15天內付清。但是,實際上都不能依期支付,雖然《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的主體是國家,但由于賠償是不可預見性的,所以財政部門在年初預算時一般都沒有列入賠償經費,如需要賠償的時候,要專題報告追加賠償經費,只有待財政撥付時才能兌現給受害人,如果財政困難就不可能依時拔付,所以造成受害人有意見,影響社會穩定。
三、解決刑事賠償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完善、修改國家賠償法。
《賠償法》的條文是實體法與程序法放在一起,規定的太原則、太簡單、太籠統,不能與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相適應,特別是有的地方把有犯罪事實,但認定犯罪的證據不夠充分,也給予賠償。這就使檢察機關不敢適用證據不足不起訴,檢察機關對符合逮捕條件但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不敢批捕,造成司法實踐中的混亂。因此,修改《賠償法》迫在眉睫。所以,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
1、進一步規范賠償的范圍。明確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或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權利的條件,把沒有犯罪事實與犯罪事實不清區別開來,不能把逮捕的條件、起訴的條件與賠償的條件等同。對存疑不訴的案件不能一概以予賠償,要分別具體的情況決定。
2、合理設置賠償義務機關。刑事賠償案件也屬于民事案件的范疇,應該執行過錯責任追究,現行的《國家賠償法》基本上能夠體現這個原則,但個別條款規定不科學,如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批準逮捕的機關為義務賠償機關,應該說批準承擔一定責任是對的,但因為刑事案件首先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收集證據是否合法,真實可靠,關鍵在偵查機關,案件錯與否與偵查機關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應該將立案偵查機關和批準逮捕機關為義務賠償機關,這樣有利于增強偵查機關的責任心,有利于提高案件質量,減少賠償案件發生。
3、完善申請賠償訴訟程序,《民法》、《民事訴訟法》以及《行政訴訟法》都規定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有權監督,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雖然不是判決、裁定,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規則》規定,上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可以指定下級賠償委員會再審或決定提審,上述解釋認可一審賠償委員會的決定不是最終的決定,當事一方有申請的權利,因此,應在程序上進行修改,明確人民檢察院應該代表國家行使監督權。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或同級人民檢察院對賠償決定有異議的有權申請提請上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重新作出的賠償決定。
(二)強化人權保障意識,努力提高辦案水平。
1、在政法干警中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在政法干警中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幫助干警牢固樹立現代法治理念,深刻認識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職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牢固樹立“人權保護意識”,克服“特權思想和霸道作風”,做到打擊與保護并重,實體與程序并重。
2、提高辦案人員的偵查水平,減少疑案發生。偵查機關必須在提高廣大干警業務素質上下工夫,特別要突出提高取證技巧,提高偵查水平,充分利用技偵手段,固定證據。改變習慣一張嘴、一支筆、一張紙的辦案方式,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突破案件固定證據,對一些重大疑難案件,證據單薄的案件,必須運用錄象、錄音、監控等技偵手段,固定證據,防止串供翻供,確保案件質量,公檢法三家加強聯系,相互配合,準確、及時、客觀、全面收集證據,減少捕后不訴,撤案的發生。建立案件質量考評體系。加強對偵查檢察、審判人員辦案質量考評,將案件能否逮捕、起訴、判刑作為考核干警辦案能力的重要指標,通過考評促使辦案人員,提高偵查水平和案件質量,更加嚴格執法。
3、嚴格把關,預防和杜絕錯案發生。一是嚴把批捕條件,慎用強制措施。在刑拘呈捕階段,要認真審查案件材料,是把實體程序和法律關堅決執行疑罪從無,無罪推定原則,可捕可不捕的決定不捕,切實把握好逮捕條件,防止捕后不訴案件發生。二是嚴把不訴關。對疑難案件,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給偵查機關充足的偵查時間,以便查清案件事實。如對經二次退補仍未查清的案件,在審查起訴期限屆滿時,可以先不作存疑不起訴,而是變更強制措施,將案件交偵查機關進一步查清,檢察機關跟蹤催辦,對一些社會效果好的案件,也要依法從嚴掌握相對不起訴,降低相對不起訴率。
(三)建立賠償案件儲備金制度。
根據國務院于1995年1月制定頒布《國家賠償費用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國家賠償費用由賠償義務機關先從本單位預算經費和留歸本單位使用的資金中支付,支付后再向同級財政申請核撥。”但實際上很多賠償義務機關由于經費緊張,無力先行支付,基本上都是向財政申請核撥,財政撥付后再行支付。如果地方財政吃緊不予核撥。賠償請求人就不能及時取得賠償,賠償委員會的決定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國家財政部門每年應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賠償備用金,統一由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和支配。這有利于賠償案件的賠償金的及時支付,保障當事人的權利。維護社會穩定和法律的嚴肅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肖像權授權是否有期限限制
2021-02-23會計處理企業擔保問題有哪些要點
2020-12-19二審終審駁回之后去一審法院嗎
2021-01-15申報個人財產包括銀行存款嗎
2021-03-19北京房產糾紛律師:北京市房地產抵押登記辦理程序
2021-01-14房產證抵押貸款還需要銀行流水嗎
2021-01-05普通員工簽勞動合同注意什么
2021-02-21國企如何編制改制方案
2020-12-26工會會員享有哪些權利
2021-03-19疫情耽誤上班工資怎么算
2021-01-24員工被無故辭退如何維權
2021-03-18拼裝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由誰賠償
2021-02-07抵押房的保險和購買人壽保險
2021-03-11人身保險有怎樣的特征
2021-03-23在被保險人同意的視角下談贈與人身保險合同
2021-02-27為何簽訂了保險合同還常會引發許多保險糾紛?
2020-12-16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3-07公眾責任險缺失 誰來為商家“保險”?
2020-12-02保險人未盡說明義務 相關保險條款無效
2020-11-15怎樣確定保險責任與保險事故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