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觀要件
無因管理的構成在主觀上須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為他人管理事務的意思即管理意思,是指以其管理行為所生的事實上的利益,歸屬于他人的意思。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有“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一文,其中的“為”字即說明管理人之管理事務,在意思上是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這種管理意思,就是在管理人主觀上,使管理或者服務行為所產生的利益,歸屬于本人。區別于代理行為,代理行為的法律行為效果,直接作用于本人。即使管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而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如果所產生的事實上的利益,歸屬于本人,也成立無因管理。如果管理人沒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的管理行為則構成侵權行為?!盀樗恕钡呐袛鄻藴?,是依社會通??陀^標準,就是以本人事實上受益為準。同時,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與為自己管理的意思可以并存。例如修理鄰居快要倒塌的房屋,既為鄰居,也可以使自己免除危險,也可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對于本人是誰,沒有認識的必要,即使對于本人認識錯誤,對于真實的本人依然成立無因管理。
2、客觀要件
(1)、管理他人事務管理行為的范圍。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管理,就是處理事務的行為。這種行為因為是為本人謀取利益,因此管理行為不僅包括保存、利用、改良等處分行為,而且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的行為(如我國臺灣學者鄭*波:民法債編總論第二版第75頁)。筆者認為,無因管理的管理行為僅限于保存、利用、改良等處分行為,而不應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的管理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損失進行管理或服務”一語,概定了管理行為的范圍。管理行為僅僅是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損失,而不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將管理行為范圍擴大到為本人取得新權利,無限擴大了管理人的行為范圍,干涉了本人的私人事務。管理人進行管理的事務須為他人滿足生活需要的事項。事務應為積極的事務,單純的不作為,則不能成為無因管理的事項。管理的事務,可以是經濟的事務,也可以是非經濟的事務,如我國臺灣民法第175條規定“管理人為免除本人之生命、身體或財產上之急迫危險而為事務管理者”一段,即可明了。可以是法律行為,也可以是事實行為;可以是繼續的行為,也可以是一時的行為。但宗教、道德或習俗的事項,如有的為病人祈禱、為朋友介紹戀人;違法行為,如為盜竊分子保存贓物;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須經本人授權方可實施的行為,不能作為無因管理的事項。
無因管理的事務必須是他人的事務,而非管理人的事務。他人的事務依據事務的性質,有的學者將它分為三種:客觀的他人事務、純粹的自己事務和中性的事務。如我國臺灣鄭*波。有的學者將它分為兩種:客觀的他人事務和主觀的他人事務。如我國臺灣王*鑒、我國大陸學者洪*軍。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更加細化,將他人的純粹的自己的事務也納入其中進行分析研究。中性的他人事務與主觀的他人事務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客觀的他人事務,是指依事務的性質,當然屬于他人的事務,如對他人所有的房屋予以修繕;對落水的人進行救助;對失火的房屋的搶救等。管理客觀的他人事務足以成立無因管理。
主觀的他人事務(亦稱中性的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特定人并無當然的結合關系,須依管理人的意思以決定是否屬于他人事務。如何判斷為他人事務,臺灣學者王*鑒認為,對于中性事務,是否屬于“他人”事務,客觀上無從判斷,應依管理人的主觀意思定之,因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成為他人事務(王*鑒著債法原理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37頁)。但管理人的主觀意思是內在的,對于本人來說無從判斷,在訴訟實踐上無法操作。大陸學者洪*軍認為,如何判定是否屬于主觀的他人事務,不能僅依管理人的主觀意思,而須依其行為事實上或法律上的結果之歸屬,客觀地加以決定。例如購買物品系為他人利益之意思而為,則為他人事務,如為自己利益之意思而為,則為自己事務(西南政法大學,洪*軍,2004年10月16日發表的《無因管理制度研究》)。后者的觀點,是務實的,便于實際操作。純粹的自己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他人沒有任何關系的事務。如自己修理自己的房屋,清償自己的債務。管理人在管理中管理自己的事務當然不能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主觀上認為管理人所作出的管理行為是為他人的管理,為誤信管理,因實際上最終利益的歸屬屬于管理人自己,管理人與本人主體的合一,也就沒有了他人之存在。
(2)、無法律上的義務
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一語,明確了構成無因管理的一個重要客觀要件,就是管理人無法律上的義務。法律上的義務包括法定的義務和約定的義務。管理人依約對于本人負有義務時,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如管理人與他人簽有代理、雇傭、承攬合同時,管理人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應依合同關系確定,管理人與他人不能構成無因管理關系。管理人對于本人依法負有義務時也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如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監護人對于被監護人,雖然對其財產和人身進行了管理義務,還有消防隊員的救火行為,但這些義務是法定的義務,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能成立無因管理。但是管理人雖負有法律上的義務,如超過其義務范圍而處理事務時,就其超過部分,仍屬于無義務,可構成無因管理。管理人是否有法律上的義務,應依客觀判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復議調解后治安處罰能否撤銷
2020-12-30相鄰關系與地役權有什么區別是什么
2020-12-30商標被部分駁回如何處理
2020-11-20商標權是否可以繼承
2020-11-09商標續展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1股票被保全后還能交易嗎
2020-12-06新三板掛牌到上市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14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 關于印發《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2021-02-21婚外情取證注意事項
2020-11-24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競業禁止補償金標準是什么
2020-12-23勞務分包合同雇主是否可以免責
2021-03-23單位口頭通知調崗不降薪,勞動者是否可以去新崗位報到呢
2021-02-02HR外包
2021-03-11辭退書怎么寫
2020-11-19簡并票種統一式樣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3買了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0-11-28保險合同是附條件合同嗎
2020-11-14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1-15新《保險法》體現三大亮點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