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法第四條明確規定: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就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成立的四個要件,缺一不可,即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必須同時具備這四個要件方可成立,才可以進行處罰。這個法條實際給行政機關對行政處罰的自由裁量行為下了一個緊箍咒。即自由裁量必須在這個原則下進行而不能相反。具體而言,就是給予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行政處罰的幅度,得和其犯下的過錯相當,輕過輕罰,重過重罰,既不能輕過重罰也不能重過輕罰。在上述法條中,“社會危害程度”最重要,其相當于危害后果。換言之,對某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的前提是該行為應當產生了危害社會的后果,即一般而言,對潛在的尚未產生社會危害后果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不能實施行政處罰,或者只能從輕及免除行政處罰。這有點類似刑法中的“犯罪中止”,某個人有了殺人的動機,也準備了作案的工具,來到了犯罪的現場,但最后時刻他沒有實施犯罪,即最終沒有產生任何危害他人的后果。象這種情況,依法只能從輕或者免除處罰。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還要奉行的一個原則是應當采用最小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的方式。這個原則是從行政機關的本質引申出來的。國家之所以設立行政機關,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利益而不是損害其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實施行政處罰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行政機關在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同時也必須保護其合法權益。為解決這一矛盾,所以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等有可能損害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利益等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采用最小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的方式。比如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監督檢查,不得妨礙被許可人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是“最小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原則”的體現。
但遺憾的是,當前某些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處罰時,往往與上述原則背道而馳。從廣義上說,濫用自由裁量權,輕過重罰,也是一種違法行為,甚至是嚴重違法行為。因為這樣做不是依法行政而是違法行政,損害了行政機關的公信力,對于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危害極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醉駕拘役在里受苦嗎
2021-01-14涉外離婚財產分割的原則如何規定
2021-01-03取保候審保證書怎樣寫
2020-11-12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
2020-11-18交通事故對方全責應該賠償多少
2020-12-23小學生用美工刀割傷人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2房產無償贈與孫女收稅嗎
2021-01-19干15天辭職有工資嗎
2020-11-12弘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承諾包括哪些
2020-12-25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費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2021-03-11保險合同要怎么合法訂立
2021-03-14被保險人家屬在不在保險所指“第三者”范疇內呢
2020-11-20保險合同有哪些法定記載事項?
2020-12-26被保險人未履行風險增加的通知義務怎么處理
2021-02-02被保險代理人誤導欺騙如何維權
2021-02-08保險代理人騙領客戶保險金構成何種犯罪
2021-01-28土地轉讓范文
2021-02-24如何進行土地流轉
2021-03-22工業用地轉讓有哪些流程
2021-02-01如何在評估程序中提高拆遷補償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