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詢:
您好,朋友前年攤上個刑事案,結果家人為他申請了取保候審,繳納了1萬元的保證金,結果取保候審成功,以證據不足釋放,可事情過了近兩年,取保候審期間已滿,他本人取保候審期間沒有故意和過失犯罪,可每次去找縣公安局去要保證金,都被以各種理由搪塞,那錢是親戚朋友相信他冤枉幫他籌集的,他現在生活很困難,現在他應該怎樣要回自己的錢?
律師解答:
你好,當時應該有公安機關出具的收到憑證,可到公安局上級機關復議。
相關法律知識:
過于自信的過失
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有認識的過失。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同時又輕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這就是過于自信過失的認識因素。已經預見是事實,輕信能夠避免是行為人在已經預見危害結果的同時還實施該行為的主觀原因。輕信能夠避免,是指在預見到結果可能發生的同時,又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所憑借的主客觀條件并不可靠。輕信能夠避免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過高估計自己的主觀能力,二是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輕信能夠避免又表明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這便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這種意志因素也是不需要司法機關積極證明的因素。
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有相似之處,如二者均認識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二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從本質上說,間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對合法權益的積極蔑視態度,過于自信的過失所反映的是對合法權益消極不保護的態度。這種本質上的差別,又是通過各自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體現出來的。首先,間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結果的發生符合行為人的意志;過于自信的過失是希望危害結果不發生,結果的發生違背行為人的意志。其次,間接故意的行為人是為了實現其他意圖而實施行為,主觀上根本不考慮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客觀上也沒有采取避免危害結果的措施;過于自信過失的行為人之所以實施其行為,是因為考慮到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事實上也采取了避免結果的措施。最后,間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過于自信的過失是“預見”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這說明間接故意的行為人認識到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在此意義上說,蓋*性說是有參考意義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保護性約束是否屬于強制措施
2021-01-04民事主體人格權的限制是什么
2020-11-24企業之間能否直接借款
2020-12-05行政訴訟再審被駁回怎么辦
2021-02-22國企如何編制改制方案
2020-12-26國企勞務外包是否違規
2021-01-05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2高新技術產品研發責任保險條款
2021-03-16交通事故肇事者賠償后保險公司是否適用損害填補原則
2021-03-04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設立保險公司
2021-02-28單位能否為其員工投保人身保險
2021-01-05可否要求退還保險金
2021-01-15打車出車禍可理賠嗎
2020-12-18保險中介是什么意思
2020-12-20保險欺詐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2021-02-11財產保險如何變更受益人
2021-02-24宣告死亡又復活保險金要退回嗎
2020-11-26保險受益人法律問題研究
2020-12-09委托訴訟代理權如何取得
2021-03-15土地出讓轉讓的流程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