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認為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抗訴范圍的限制。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實行全面審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證據之間有無矛盾,有無遺漏罪行和犯罪分子;2.適用法律是否正確,定罪量刑是否適當;3.偵查、起訴和第一審程序中有無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如,是否違反刑事訴訟法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是否違反回避制度,應當回避而不回避,是否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可能影響公正審判,審判組織的組成是否合法。或者有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情況;4.上訴、抗訴是否具備法定的主體資格,提出的理由是否有新的事實和證據;5.被告人有無翻供,翻供的情況及原因;6.辯護人的意見應否采納;7.一審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意見;8.其他與第一審判決、裁定是否正確有關的情況。例如,被告人犯盜竊罪和傷害罪,被告人對人民法院認定的盜竊罪不服提出上訴,而對認定的傷害罪沒有提出上訴。第二審人民法院在審理此案時,不僅要對一審認定盜竊罪進行審查,而且也要對被告人的傷害罪進行全面審查。對于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即不僅要對提出上訴的被告人的判決部分所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對未提出上訴的被告人的判決部分也要進行全面審查。如果提出上訴的被告人在第二審程序中死亡的,二審人民法院仍應對全案進行審查。死亡的被告人不構成犯罪的,應當宣告無罪;構成犯罪的,對其宣告終止審理。對其同案的被告人,應當根據事實和法律作出二審判決或者裁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審理,針對案件不同情況,應當分別作出以下三種處理結果:1.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例如,有的判決對是否有犯罪事實、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等的認定沒有錯誤,適用的法律符合刑法有關規定,對犯罪分子決定的刑罰得當,不畸輕或畸重。第二審人民法院就應當作出維持原判的處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維持原判是以裁定的形式作出。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對這種情況,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出判決,改變一審判決的內容。3.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所謂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主要是指犯罪時間、地點、手段、危害后果等事實沒有全部查清,證據不夠充分或者遺漏了犯罪事實,原審人民法院收集的證據未經調查核實等。在上述情況下二審人民法院既可以自己查清事實,直接依法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按第一審程序進行審理,上訴人和人民檢察院對其判決、裁定仍可提出上訴或者抗訴。原審人民法院對于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對于重新審判后的判決、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和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中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出上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后5日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后5日內,應當作出是否抗訴的決定并且答復請求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能要求工傷認定嗎
2020-11-09景區氫氣球失控母子墜亡由誰承擔責任
2020-11-24養殖場遭遇禁養或環境污染關停等,如何進行維權
2020-12-04出資干股退出能退錢嗎
2021-03-06怎么中止孩子的探望權
2021-01-23執行死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25最高法立案必須要身份證號碼嗎
2021-01-09民事調解不成怎么辦
2020-11-16信用報告中有強制執行記錄嗎
2021-01-04違反規定徇私向親屬發放貸款的全部承擔責任嗎
2021-02-16什么是擔保合同中人的擔保
2021-03-12合同生效的要求需要哪些
2021-03-04房屋裝修拒不履行裝修合同怎么辦
2021-03-26什么是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能代表業主起訴嗎
2020-11-24單位吊銷了勞動關系是否自動解除
2020-12-15離職補償金標準含年終獎嗎
2021-01-02強制調崗可以不上班嗎
2021-01-28調崗的規定有哪些
2021-03-23投資型保險有哪些型式
2020-11-13買兩份意外險,賠付是不是兩份都分別賠付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