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進程中,如何切實發揮、加強和完善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更好地行使檢察權,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訴訟檢察監督權涵蓋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領域,內容涉及立案監督權、偵查監督權、審判監督權及執行監督權。訴訟監督程序的完善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充分行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執行監督程序法律上規定得比較細化,下面筆者結合刑事審判工作實踐,粗淺談一下在刑事訴訟監督程序中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上應完善的重點、難點問題:
一、刑事訴訟監督程序難點
1、立案監督范圍不明確
《刑事訴訟法》僅對公安機關的立案監督作了具體規定,而未對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自偵部門的立案監督做出明文規定。這樣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動只能靠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必然產生自己的刀難捎自己的把的問題。
2、立案監督缺乏可操作性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立案線索來源有兩方面,一是人民檢察院通過辦案自己發現,二是被害人向人民檢察院控告。這種對立案活動有條件、有限度的知情權,必然導致立案監督的局限性,使立案監督的立法宗旨無法得到充分貫徹。
3、違法立案問題糾正難
《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實施監督,個別被監督機關片面認為檢察機關無權對“不應當立案而立案”實施監督,從而對檢察機關的立案監督不予配合,存在“監督者難,被監督者煩”的實際情況。同時,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進行立案監督的直接訴訟手段僅有發出《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通知書》和《通知立案書》兩種。由于沒有法律上的強制效力,在實踐中就前者而言公安機關或者不作答復;對后者或者不予理睬,或者拖延立案時間,甚至勉強立案了又找各種理由撤案,使立案監督虛設,這種監督方式的效果完全取決于公安機關對立案監督的認可程度。
4、案前監督難以實現
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工作是人民檢察院獲取偵查活動情況信息,發現違法行為的重要途徑之一。人民檢察院實現刑事偵查活動監督職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通過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工作進行的監督。通過審閱案件材料,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被害人等方式來發現偵查活動中是否遵守法律有關規定。此時,由于偵查活動已經結束,檢察機關只有通過上述方式進行事后監督,使監督權難以完全發揮。
5、參加偵查機關對重大案件的討論形同虛設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家刑事賠償一年標準
2021-03-15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新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22較大火災事故如何處罰
2021-03-22工地上工作誤傷工友誰承擔責任
2021-03-20江蘇對54家機構停止委托司法鑒定,超期怎么辦
2021-02-13遺產的范圍有哪幾種
2020-12-09怎么判定合同真偽
2021-01-28繼承人滿足何種條件才能參與繼承
2021-01-13試用期職工患病企業怎么辦
2020-12-13合同規定“可根據需要進行調崗”是否有效
2020-12-18離婚如何分割人壽保險金
2020-11-16什么是保險的保額
2020-12-26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包括了哪些
2020-11-28保險合同和保險合同主體的定義是什么
2020-12-24因車輛丟失同時起訴停車場和保險公司應當如何處理
2020-12-17健康保險包括哪些
2020-11-28被保險人因犯罪死亡保險人應否承擔給付責任
2020-12-06平準保險費 LevelPremium
2021-03-12出讓方可以解除土地出讓合同嗎
2020-12-052020年各地拆遷補償政策在哪里能查看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