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遺失物拾得人的權利有哪些?
什么是遺失物
遺失物是指他人丟失的動產。換言之,遺失物并不是無主物,也不是所有人(合法占有人)拋棄的或因他人的侵害而丟失的物,而是因所有人不慎所丟失的動產。遺失物能否成為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關鍵是看遺失物的存在狀態是否具備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同時法律特別是《物權法》是否有禁止性規定。
拾得人的權利:
1、費用償還請求權,拾得人為保管遺失物所支付的必要費用可以向領取人主張返還。
2、報酬請求權,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支付承諾的報酬。
3、留置權。領取人局部支付拾得人、保管部門為保管遺失物所支付的必要費用,或承諾給拾得人的報酬的,拾得人、保管部門可以行使留置權。
4、費用償還請求權或報酬請求權會因拾得人的惡意侵占遺失物而喪失。
拾得人的義務:
1、拾得人拾得遺失物有報告義務,拾得人應在拾得遺失物后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送交公安等保存部門;保存部門指導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及時發布招領通告。
2、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交存或被認領前負有妥善保管的義務;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損毀滅失的,負賠償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拾得遺失物是否有保管的權利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拾得遺失物是否有保管的權利?
應該是義務而不是權利吧。沒有義務。因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所以也不具備相應的義務。
舉例來說,你讓10歲的小孩子看管財物,他是沒有這方面能力的。
2、如果造成損失其監護人是否有賠償責任?
有。如果有民事行為能力則需自己賠償,無民事行為能力需其監護人賠償。
還是以10歲孩子來舉例,他沒有民事能力,但他也不能破壞他人財物。破壞了財物,自然需要賠償,自己不能賠償,由家長賠
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的物權法的規定
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是遺失物的處理原則,遺失物立法要對此規定。
如,德國民法典第965條規定拾得人的通知義務:(1)拾得并占有遺失物者,應立即通知遺失人或所有人或其他有權受領的人。(2)拾得人不認識有權受領的人或不知其所在者,應立即將遺失物及有可能對查明有權受領人有關的重要的情事報告報告主管官署。遺失物的價值不超過10馬克者,不需要報告。第967條規定交付義務:拾得人有權,并依主管官署的命令有義務將遺失物或其拍賣所得價金交付于主管官署。
瑞士民法典第720條規定遺失物的招領及上交:
(一)拾得遺失物的人應通知失主,如失主不明,應將遺失物交付警署或自行采取適宜的招領方法。
(二)遺失物的價值明顯超過lO法郎的,拾得人有將遺失物交付警署的義務。
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鐵路旅客運輸規程第55條規定:對旅客的遺失物品應設法歸還原主。如旅客已經下車,應編制客運記錄,注明品名、件數等移交車站。不能判明時,移交列車終點站。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803條規定:拾得遺失物者應通知其所有人。
不知所有人,或所有人所在不明者,應為招領之揭示,或報告警署或自治機關,報告時,應將其物一并交存。第804條規定:遺失物經揭示后,所有人不于相當期間認領者,拾得人應報告警署或自治機關,并將其物交存。
綜上所述,對于拾到物品時,該如何處理呢,可以立即交給失主或是交給公安機關處理;對于這種情況,拾物者是有自己的權利的,包括允許留置、要求對方償還、要求報酬等,但是作為良好公民而言,我們應該遵守拾金不昧的原則。
關于遺失物的問題的法律規定
拾到遺失物拒不歸還會有什么處罰
遺失物品管理的基本原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新婚姻法對出軌的界定
2020-12-07手腕功能鑒定評殘
2021-01-22商標權的攤銷期限是多久
2021-01-03取保候審多年后是否追訴
2021-01-06商鋪可以贈予非直系親屬嗎
2021-01-12購房合同欺詐可要求賠償嗎
2021-01-09用人單位拒不出具終止或解除勞動關系證明怎么辦
2021-01-10解除勞動合同能恢復嗎
2021-02-24試用期的特殊規定有哪些
2021-03-06涉及到勞動爭議的檔案保存期限為幾年
2020-12-19車險續保押金是不是必須繳納
2021-03-19投保一定能獲得賠償嗎
2020-11-08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15車輛被毀,保險公司按保險金額賠償
2021-02-09保險合同中出現的哪些條款無效
2020-12-12保險公司拒賠有哪些合法理由
2020-11-2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2021-02-23土地流轉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是指什么意思
2020-12-23雙方對于拆遷補償問題無法協商的如何處理
2020-12-31河道整治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是由誰制定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