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義上,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也屬于證據提供規則范疇之內。在此僅是說明當下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中除了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以外的其他證據提供規則:(1)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1款規定了法院的此項權力,法院若在審理案件時發現當事人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來支持其主張,自然有權要求其提供。當然,法院并非一定要等待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完證據才能審理案件,因為不能提供證據支持其主張的當事人,只能面對不利的訴訟后果。(2)被告履行舉證責任的最終截止期限為在一審庭審結束前。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并未如此明確地規定,但從司法解釋的兩個條款中可以作此推論。司法解釋第26條第2款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并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這就意味著,在通常情況下,被告必須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履行完提供證據的責任,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都將被法院視為沒有證據,法院就可以直接判定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確定如此嚴格的時間限制,理由在于根據行政法治原則,我們可以假定行政機關是在充分、確鑿的證據基礎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收到起訴狀副本之后,只需進行比較簡單的案卷整理和證據移交工作即可。
但是,有的時候,被告可能有正當理由不能按期提供,而只是在法院開庭審理過程中才提供,所以,被告履行舉證責任的期限并不一概止于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的10日內。更何況,當事人履行其舉證責任并不僅僅包括提供證據,更重要的還在于向法院說明有關的證據、并且同對方當事人相互質證(在此意義上,作者更愿意用“證明責任”一詞,但因為目前法律都在使用“舉證責任”一詞,只得隨之)。所以,舉證責任的履行絕大部分仍然在庭審過程之中。 司法解釋第31條第3款規定,“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者變更一審裁判的根據。”由此可以推論,被告必須在一審庭審結束前履行完舉證責任,逾期再提交和說明證據,都不再具有任何效力。 (3)在訴訟過程中,專門性問題應當由法定的或指定的鑒定部門予以鑒定。行政訴訟法第35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無論是法定鑒定部門還是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他們對專門性問題提供的鑒定結論,也是非常重要的證據。根據此項規則,鑒定部門必須履行提供證據的義務。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手術簽字非直系親屬可以簽嗎
2021-03-02什么行為是傳銷
2021-01-15吸毒治安案件能移民嗎
2021-01-28店鋪轉讓合同房東要簽字嗎
2021-01-22附條件的租賃合同能隨意解除嗎
2020-11-30酒店停車場車輛損壞責任如何認定
2021-01-05沒履行監護權可否不贍養
2020-11-13繼承權喪失有什么特點
2021-01-23海商海事能否簡易程序
2021-03-16離婚協議里的賠償金多久有效
2021-02-21工傷交通事故賠償標準
2021-01-26兒媳贈與公婆房產怎么繳稅
2021-03-15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解除的具體內容
2021-03-18枯死老樹致人損害該如何求償
2020-11-17保險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2021-03-02保險合同內容有哪些方面的變更
2021-02-24肇事送醫院后逃逸保險報嗎
2020-12-08無證駕車所致財損保險會不會賠
2020-12-13婚內財產保全保險以及注意事項
2021-02-17土地承包合同怎么寫,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時需要注意什么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