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中規定的取保候審適用條件是司法機關辦理取保候審的法律依據,從法理上講,法定的適用條件無論是對適用者還是被適用者都應當是明示的并且應當是明確無爭議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我國立法中普遍存在的因追求敘述簡練而造成發生理解分歧的問題在這些規定(特別是《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也同樣存在,而且這種理解上的分歧已經讓司法實踐中的司法人員和刑事訴訟當事人對取保候審適用條件感到困惑,反映在實際操作上就是無法滿足提高司法透明度和保護刑事訴訟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要求。因而準確地理解取保候審適用條件的內容以及領會其中蘊涵的法律精神,對整個取保候審制度的操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下我們對司法實踐中的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作一論述。
在理解時要注意《刑事訴訟法》第51條中所謂的“可能判處”的具體含義。
這里“可能判處”的刑罰不是絕對地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行為所觸犯的刑法條文中的法定最高刑,也不是指該條文規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某種罪名的法定最高刑,當然更不可能是法定最低刑。在現行的取保候審制度中“可能判處”的刑罰是指承辦案件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根據初步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實,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所認定的對其可能適用的刑罰,或者根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事實應當適用的具體刑法條文對其可能具體適用的刑罰。當然在最終適用時可能是最高刑也可能是最低刑,這是不確定的,一切都必須根據涉嫌的犯罪事實來決定,而絕不能簡單地以其涉嫌的犯罪行為所觸犯的刑法條款中法定最高刑或最低刑作為其“可能判處”的刑罰。“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即指司法機關根據初步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實,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所認定的對其可能適用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是指根據司法機關已經查明的涉嫌犯罪事實,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所認定的對其可能適用有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上述論證基本可以解決理論上對“可能判處”的理解問題,但在實際操作時還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比較典型的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破壞婚禮現場犯法嗎
2021-02-01相鄰權糾紛是否屬于特殊侵權
2020-11-28交通事故如何認定全責
2021-02-02尋釁滋事罪行政處罰會拘留多長時間
2021-02-28行政處罰多長時間有滯納金
2020-11-21什么是遺贈?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2020-11-12債務人可以放棄遺產繼承嗎
2021-03-03網絡語言攻擊能定罪嗎
2021-02-09與臺灣人的結婚手續
2021-02-09申請強制執行是否停止計算利息
2020-12-11不予執行執行異議是什么
2021-01-06商鋪使用權有哪些作用
2021-01-28勞務關系九級受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18欠招行5萬逾期1年怎么處理
2021-02-18合同生效前要約可不可以撤回
2020-12-17試工期階段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2021-03-07交強險賠償范圍及限額有什么變化
2020-11-24被保險人遭故意傷害 保險公司不能免責
2021-01-17承包的荒山可以轉讓嗎
2020-11-26交了土地出讓金的房子就可以買賣嗎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