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保證人的義務有兩項:一是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二是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也就是說,保證人的義務不僅僅是“監督義務”更重要的是“報告義務”,保證人不僅要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四項義務;同時如果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既然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就必須履行。但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卻規定,“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的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只規定了保證人不履行“報告義務”,要對其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卻沒有規定保證人不履行“監督義務”應當怎么辦。那么《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究竟追究的是保證人“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責任,還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責任?仔細研究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由于存在著立法技術上的缺憾,使得該條規定形同虛沒。
從五十五條第二款的文字表述來看,似乎僅僅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法律責任。然而,即使是按照《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的規定:
“……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也沒有辦法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為什么呢?因為“沒法可依”。這里所依之“法”,自然是實體法《刑法》,但令人遺憾的是,《刑法》中卻沒有相應的罪名,更沒有那一條具體的條文明確規定要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罪行法定”原則,也就是說“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處罰”,《刑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的行為,就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盡管其他法律規定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于缺乏實體法依據,便事實上無法追究。《刑事訴訟法》
是1996年3月17日先行修改的,《刑法》是一年之后的1997年3月14日修改的,但是后修改的《刑法》卻沒有將保證人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不能不說是立法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的失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違反有關規定從事營利活動,有哪些行為將受到黨紀處分
2021-01-05父母不拿戶口本,屬于侵犯子女婚姻自主權的行為嗎
2021-01-14拆遷維權委托律師需要多少費用
2020-12-18合資轉外商獨資是否可以
2021-01-22股權無償轉讓和股權贈與的區別
2020-12-04快遞被他人拿走誰負責
2021-03-01擔保合同適用中止嗎
2021-02-05集資房新房出售有什么問題
2021-03-19頂替別人上班能否確認勞動關系
2021-03-17非試用期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1-02-19勞動者加班的不同薪酬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05人壽保險的理賠時間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2保險公司理賠時會查證件的真假嗎
2021-02-28《健康保險管理辦法》罰款額度是多少
2020-12-20哪些事故三責險要理賠
2021-03-17退商業車險過程是怎么樣的,退保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5承運人故意違約保險公司需要賠償嗎
2021-03-19違反最大誠信原則所帶來的保險糾紛
2021-01-20保險公估機構監管規定有什么
2021-01-06公路貨運保險合同爭議案代理詞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