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保證人的義務有兩項:一是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二是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也就是說,保證人的義務不僅僅是“監督義務”更重要的是“報告義務”,保證人不僅要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四項義務;同時如果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既然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就必須履行。但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卻規定,“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的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只規定了保證人不履行“報告義務”,要對其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卻沒有規定保證人不履行“監督義務”應當怎么辦。那么《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究竟追究的是保證人“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責任,還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責任?仔細研究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由于存在著立法技術上的缺憾,使得該條規定形同虛沒。
從五十五條第二款的文字表述來看,似乎僅僅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法律責任。然而,即使是按照《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的規定:
“……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也沒有辦法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為什么呢?因為“沒法可依”。這里所依之“法”,自然是實體法《刑法》,但令人遺憾的是,《刑法》中卻沒有相應的罪名,更沒有那一條具體的條文明確規定要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罪行法定”原則,也就是說“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處罰”,《刑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的行為,就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盡管其他法律規定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于缺乏實體法依據,便事實上無法追究。《刑事訴訟法》
是1996年3月17日先行修改的,《刑法》是一年之后的1997年3月14日修改的,但是后修改的《刑法》卻沒有將保證人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不能不說是立法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的失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律師能不能在企業擔任監事
2021-02-11公司融資后倒閉怎樣去處理
2021-01-01房產抵押登記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21如何區分票據無效和票據變造
2020-12-25消費者投訴方法是什么
2021-01-10肇事逃逸中二次肇事如何處罰
2020-11-23案件重審可否增加訴訟請求
2021-01-20村民違法建房如何處罰
2021-03-09什么是商品房,商品房的價格由什么構成
2021-03-04房屋轉讓居間協議范本
2021-03-18個人互換住房是否繳納土地增值稅
2020-11-28事業單位終止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31取保候審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勞務作業承包關系和雇傭關系的區別
2021-02-09試用期15天沒工資合法嗎
2021-03-10勞動爭議仲裁調解程序的三個階段
2020-12-14勞動爭議的調解應該在多長時間內結束
2021-01-01保險合同的一般規定有哪些
2020-12-16設立合資保險公司的條件和程序是什么
2021-01-08交通事故訴訟是起訴司機還是保險公司呢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