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國有資產流失。此種流失“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國有資產被侵占、轉移;二是國有資產被損毀、滅失。上述兩方面的侵害和侵蝕有時是相互配合的,有些國有資產的流失是內外勾結、惡意串通造成的。因此,腐敗往往導致流失,而流失又隱藏著腐敗。”(注:見1995年12月4日《經濟日報》。)在此過程中,行政機關不僅存在疏于管理的不作為問題,且往往直接組織、插手各種違法操作。國有資產屬全體人民,國家機關是依人民授權而管理國有資產的,故若其在管理中懈怠或濫用職權,人民應有權直接動用司法手段進行干預。“如果說原告與本案沒有直接利害關系,那么任何人都難以否認,這種訴訟活動從本質上說,原告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因為國有資產被破壞、侵犯,最終要損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注:韓*紅、阮*強:《新型訴訟——經濟公益訴訟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頁。)問題的癥結是,現行行訴法將原告資格限于私益直接受損之情形,使大部分國有資產被侵犯的行政性案件難以進入司法程序,這是對人民管理國家權利和訴訟權的變相剝奪。
其二,環境污染和破壞。一些企業為了短期經濟利益往往在投資、生產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使得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日益惡化。當地行政機關為本地的經濟發展、財政收入而漠然視之,甚至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按我國《環境保護法》第16條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如果政府部門在防治污染方面不依法履行職責,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其即應依法承擔責任。這時追究政府機關所適用的法律程序可是公益訴訟程序,原告可是任何組織和個人,被告則是政府機關及其主管人員、責任人員。原告有權要求被告履行法定的環保職責,并賠償公民及組織的損失。“環境公共財產論”和“環境公共委托論”認為,環境資源就其自然屬性和作為人類生活所必須的要素來說,乃全體公民的共享資源和公共財產,任何人不能對其任意支配、占有和損害;國家是基于全體共有人的委托而行使管理權的,因而不能濫用。公民有權借助包括司法程序在內的一切必要手段來監督受托人的環境管理行為,且不因公民所在地域不同而有差異。同時,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不應以財產或人身損害之實際發生為要件,只要政府的行為或不行為使此種損害有發生之危險時即可提起,而這正體現了環境訴訟的預防性功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質押必須全部股東出面嗎
2020-12-19湖南省鄉鎮區劃調整改革工作方案有哪些
2020-11-26農村房屋拆遷有哪些補償方式呢
2021-03-24交通事故傷殘鑒定費用應該由誰繳納
2020-11-07治安拘留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22銀行可以申請債務人財產保全嗎
2020-11-16不良資產房產如何過戶
2020-11-15工會的四項基本職能
2020-12-25“期間”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02被他人撞骨折可以走自己的意外險嗎
2020-12-27壽險種類具體包括哪些
2021-01-03運輸保險合同糾紛一案
2020-11-11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幾種
2021-01-06被保險人交通肇事逃逸保險公司是否需要賠償
2020-12-25沒有考核被辭退按照勞動法補償嗎
2021-03-11二手車買賣遭遇保險“真空地帶”
2021-01-25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要面臨的強制征收法律風險
2021-03-16房屋被拆遷人的范圍應該怎么劃分
2021-03-02違章建筑的拆遷流程是什么
2020-11-29拆遷安置房產證的日期是怎么算的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