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多數家庭一輩子只能買一套房,但是一些富裕的家庭,基本上都會買二套房。一套房和二套房的政策還是存在很多差別,那么二套房政策有哪些?對于這個問題,律霸小編在下文就為大家淺要的分析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二套房政策有哪些?
購買第二套房國家的政策主要體現在二套房貸政策上
1、2015年3月,央行、住建部、銀監會聯合下發通知:對擁有一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于40%。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通知:個人將購買兩年以上(含兩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營業稅,自15年3月31日起執行。
2、貸款對象
購買、建造自住住房的在職職工。
3、貸款條件
1) 借款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 具有本市城鎮正式戶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3) 具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信用良好,有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 借款前正常繳存住房公積金且連續交足半年以上;
5) 能提供購買自住住房的有效合同或協議;
6) 借款人和購房合同中的購房人必須一致,購買共有產權的(除配偶外)共有人必須出具同意住房抵押的書面承諾;
7) 具有不低于購買自住住房價值30%以上(二手房40%以上)的自有資金;
8) 借款人同意辦理住房抵押和保險;
9) 購買商品住房的,應由開發商提供階段性擔保并報備相關資信材料;
10) 借款人同意在貸款承辦銀行開立個人帳戶,并同意由貸款承辦銀行每月直接從該帳戶劃收貸款本息。
二、二套房的認定情況
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義再購房
詳解:根據新的政策,家庭成員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劃為家庭范疇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義申請貸款購房時,就會按照二套房政策執行。
2、未成年時名下有房產,成年后再貸款購房
詳解:根據目前銀行"認貸又認房",如果不出售現有房產的情況下,再貸款購房是屬于二套房的,將按照二套房的政策執行。如果按過去政策,未成年時的房產只要沒貸款,再申請房貸不算二套。
3、個人名下有全款購買的住房,再貸款購房
詳解:過去只"認貸",這種情況不算二套房,但現在加了"認房",雖然沒有貸過款,但只要是在房屋產權交易系統中能夠查到名下有房產,在不賣掉且申請貸款的情況下,也會被認定為二套房。
4、個人名下有貸款購買住房,結清出售后再貸款購房
詳解:目前銀行對二套房認定是"認房又認貸",也就是說雖然貸款買的房產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沒有任何住房,但因為其之前有貸款記錄,再申請房貸也會被算做二套房。
詳解:目前公積金貸款政策也比較嚴格,只要借款人有過房貸記錄,不論房貸是否結清、房產是否出售,即便從未使用過公積金貸款,首次申請公積金貸款也會被算做二套房。
6、婚前一方曾貸款購房,婚后以另一方名義申請貸款購房,但兩人戶口沒有在一起
詳解:夫妻雙方結婚后雖然戶口沒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過結婚登記。現在,銀行在批貸時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戶口本外,還會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狀況證明,而結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單身證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購房時也會被算作第二套房。
7、婚后雙方共同貸款購房,離異后一方再申請貸款購房
詳解:只要央行的征信系統中能夠查到房貸記錄,那么即便離異后房產判給一方,另一方再貸款購房時也會被認定為二套房。這使得很多試圖通過"假離婚"來規避二套房新政的想法也付之東流。
二套房政策主要體現在貸款政策上面,而且二套房的首付是要多于一套房,繳納的稅費也是多余一套房的,所以,對于是否需要買二套房的,根據自身家庭情況決定。如發生房產糾紛,大家可以登錄律霸網站委托專業的律師服務。
第二套房契稅的標準是怎樣的
婚前房產算二套房嗎
二套房貸款利率是怎么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產公證費收取標準
2021-03-04觸犯別人隱私怎么量刑
2021-03-17留置流押條款無效的法律后果
2020-11-10保全是怎么執行
2021-03-20夫妻共同財產可以贈送給親人嗎
2021-03-22多人建筑合同糾紛如何起訴
2020-12-08房屋繼承協議什么時候生效
2020-11-13如何委托律師購房
2021-02-05去勞動局投訴,勞動局會過來處理嗎
2020-11-16壽險理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1-22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2-11保險合同生效的含義具體是怎樣的
2020-12-28從一起賠案看保險公估的幾個法律問題
2021-03-16司機在交通事故后逃逸保險公司是否應理賠?
2020-11-19保險委托代理合同樣本是什么樣的
2021-03-14離婚后,對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的收益應怎么處理
2021-03-07農民朋友在土地轉讓中要注意的問題
2021-02-05公房拆遷如何計算補償,補償款如何分配
2021-01-292020年公租房拆遷的補償政策
2020-12-10拆遷房的房產證怎樣改名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