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掛失并取款該定何罪
案情:2006年7月,陳某以找工作為由借得楊某身份證,并獲知其在某銀行存有一筆款項,遂利用該身份證向某銀行申請存單掛失,并重新獲取存折及密碼,最終將楊某在該銀行的1.4萬元存款取走。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是,陳某向銀行掛失、補卡、取款等一系列行為,都為被害人陳某所不知曉,陳某的行為方式符合盜竊罪所要求的“秘密竊取”的行為方式。另外,銀行將款項支付給陳某并非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產,而是基于交易慣例進行的正常的交易,不應定詐騙罪。
評析:贊同第一種意見。理由如下:
首先,從主體角度和行為方式看,本案屬于三角詐騙。三角詐騙是指被害人與受騙人不是同一人的詐騙。三角詐騙的三角是行為人、被害人和受騙人。三角詐騙的成立,要求現實的財產處分人具有處分被害人財產的權限,或者處于可以處分被害人財產的地位。陳某利用楊某的身份證進行掛失、補卡,使具有處分財產權限和地位的銀行陷于認識錯誤而處分了財產,致使楊某財產權益遭受損害。因此,陳某的行為方式構成(三角)詐騙罪。
其次,在存在多方主體案件當中,并不能僅僅以“秘密竊取”來認定盜竊。以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的票據詐騙罪為例,如果行為人冒用他人的匯票、本票、支票,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財物,相對于被害人而言,取得財產行為確實具有“秘密竊取”性,但是并不能基于此而認定該行為構成盜竊罪。就本案而言,銀行具有處分儲戶財產的權限與地位,因此行為人的行為不符合盜竊罪的特征。
第三,銀行在依照交易慣例進行交易的前提下,仍然可能因為“受騙陷于錯誤而做出處分行為”。當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客戶身份情況等相關資料只進行形式審查,而不是對每一筆交易都進行實質審查。形式審查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一些人可能通過欺騙手段瞞過銀行的形式審查,從而騙得被害人的財物,使大量詐騙犯罪尤其是金融詐騙犯罪得以發生。
另外提醒大家自己的身份證一定要保存好,發現任何問題,及時向公案機關備案,并去金融機構掛失凍結自己的賬號,避免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失,歡迎大家前來律霸網咨詢法律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使用許可期限屆滿后對庫存產品如何處理
2021-01-28交通事故私了不成只有人證能起訴嗎
2021-03-26行政處罰限制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01價格欺詐的消費者的賠償標準
2020-11-15探望權的行使可以強制執行嗎
2021-02-13違反限購政策買房協議有效嗎
2021-02-07保障性住房能抵押貸款嗎
2021-02-10補充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4合同債權作為質押標的一般有哪些條件
2021-02-01合同欺詐要怎么賠償
2021-03-19債權債務起訴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10成都房屋中介租房收費是多少
2021-02-15勞動合同期限空白可以嗎
2021-03-20如何合法辭退員工
2020-11-08家庭財產保險保險儲金是什么
2021-02-02保險合同效力變更的內容是什么
2021-02-03試析保險合同中的幾對基本概念是什么
2021-03-22一起復雜的船舶保險合同糾紛訴訟案
2020-11-26廣西保監局:新型人身保險不宜與金融產品片面比較
2021-02-13購買財產保險后要注意什么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