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喝酒來麻醉自己,就已經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今醉酒駕車現象層出不窮,喝酒開車不僅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他人的不負責。醉駕駕車不僅讓家人擔心,一旦出現事故會讓家人悲痛不已,所以我們應該如何減少醉酒駕車現象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編收集的相關資料吧!
一、實行舉報重獎制度,獎勵資金由醉酒司機負擔
實踐證明,案件舉報獎勵制度越來越被廣大公民所認可。因此,減少醉酒司機駕車現象也不妨一試舉報獎勵制度。應該說,賓館飯店是司機經常喝酒的地方,所以公安交警部門應當在這些地方加強管理和采取措施,比如,制定下發一些禁止司機出車前喝酒的布告或規定,或者根據賓館飯店都有接待服務人員的具體情況,要求他們在接待過程中,發現住宿和就餐人員是司機的,有規勸他們禁止喝酒的責任和義務等。同時,鼓勵賓館飯店和其他公民對喝酒開車的司機勇敢地進行舉報,并為舉報人嚴守秘密。
要使舉報獲得好的效果,當然應實施高額獎勵制度。關于獎勵資金問題,應當由喝酒開車的司機來負擔。因為再富的人涉及他的經濟利益時,他都有切膚之痛,讓他們對此付出較大款額的代價,是減少他們重犯同樣錯誤的靈丹妙藥。再說,獎勵資金讓喝酒開車的司機負擔,
一、有法律法規的依據;
二、可以讓喝酒開車的司機從中吸取教訓;
三、有利于減少車禍發生。其實都是為了限制他們少犯錯誤。
二、立法應進一步明確,醉酒駕車的定性問題
目前,根據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規定,對喝酒駕車司機的定性問題一般是分兩種情況來定的:一種是沒造成交通事故的,按行政處罰,比如罰款,行政拘留等。另一種是造成嚴重事故或人員傷亡的,按刑事案件定性處理,而在定性上又往往是按照比較輕的交通肇事罪來定的。正是法律法規有這樣較輕的缺陷規定,所以讓一些司機鉆了空子。或者說,
沒有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感到喝了酒開車沒啥,不會出問題,只要不出事故,交警最多作出些行政處罰了事。也就是說,他們總有些僥幸心理。如果今后立法機關將喝酒或者是醉酒人開車不論發沒發生交通事故,統統按照刑事罪案來定性,并按較重的罪種科刑,不給喝酒司機留有任何僥幸空間,使他們想起喝酒開車必受刑事懲罰的利害關系,定會減少醉酒人開車造成交通事故的數量。
三、惡性事件對照出,我國法律的相對滯后
不少網民發帖質疑現有立法對醉酒“馬路殺手”的定罪量刑較輕,變相助長了惡性交通事故的發生。從立法角度看,我國《刑法》關于交通肇事罪量刑的7年上限并不低。
主要是實踐中的確存在一些和解行為。比如,有的交通肇事案如果賠償到位會判緩刑。在民事賠償到位的同時,不能放松刑事懲罰“鐵窗經歷”對人的震懾力。只有這樣才能給酒后駕車者以深刻警戒。另一方面,我國這方面的立法“預防和警戒不夠”。新加坡立法規定,只要酒后駕駛(不一定處于醉酒狀態)就處半年以下的拘禁,并處罰金1000至5000新元。這樣的立法思路,風險防范在先、威懾在先,說到底,是體現對生命的充分尊重。此外,很多國家,一旦有酒后、醉酒駕車的案底,甚至影響到求職和打官司——老板和陪審員會認為,一個爛醉如泥還敢使用高風險交通工具的人,是品行低下和不值得信賴的。有了這樣的法律和民意基礎,還敢鋌而走險的人肯定不會很多。我國的法律是成文法,《刑法》制定時,飆車、酒后駕車等情況還不十分普及,但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對照出法律的相對滯后。網民呼吁的“只要撞死人的司機,終生不得駕駛機動車”就值得立法機關關注和考慮。
四、喝酒駕車,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處罰
我國《刑法》規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與之相當的危險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的主要特點,
一、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不特定人的人身或公私財產損害,卻仍然實施自己的行為;
二、即使沒有造成危害結果也可以定罪,該罪屬于行為犯。之所以把喝酒駕車統統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來定性處罰,理由是:
第一、該行為由于嚴重禍害不特定無辜群眾,禍害社會,早就遭到廣大人民群眾憤恨。
第二、法律法規早有規定。比如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里“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指應負完全刑事責任。因為醉酒的人不屬于無責任能力的人,他們醉酒前對醉酒的情況是應當預見并可以得到控制的。然而,他們明明知道開車是高危作業,仍要在酒后神志麻痹的情況下開車,這種行為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理應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來定性。即便喝酒開車沒造成損害,這也是典型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只有將這種行為嚴格要求,在高規格上定罪,才能減少此種行為的發生。
五、重罰,讓醉酒司機記住教訓
喝酒開車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意識問題,是行為人因缺乏教育和學習,認識不到這種問題的嚴重性,或者說雖然有這種意識,但由于他們存在某種僥幸心理,頭腦中的烙印不疼痛而繼續犯此種錯誤的結果。
為此,我認為,要提高廣大司機的思想意識,在他們的頭腦中牢牢拴上“不準喝酒開車”這根弦,減少或杜絕酒后開車的現象,必須采取
多種方法加強教育。首先,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據說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使醉酒司機克服掉這個毛病,讓他們深刻地把教訓記在心里,交警就將酒后開車的司機拉到數十里外的深山野林,然后丟下,讓其步行返回,以示懲罰。此方法不妨拿來一試。其次,讓醉酒司機清醒后在學習班強制學習一定時間,然后到交通崗值勤,罰他們義務疏導交通,使他們在這種尷尬局面中得到提高。再次,鑒于目前有關部門對喝酒司機一般只是行政處罰或者扣分處罰,引不起他們重視的情況,建議今后對喝酒司機統統吊銷駕駛執照,3年內不得開車。另外,國家有關部門還可以做些大膽考慮來對喝酒司機處罰,比如在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的同時,是單位司機的,還可以沒收車輛;是個體司機的,可以處本車價值二分之一的罰金給予重罰……因為只有重罰,才能讓他們記住沉痛教訓。
六、建議,刑法增加“酒后駕駛罪”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私家車逐步進入普通人家庭。駕車出行給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生活,比如醉酒與駕車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喝酒不駕車,駕車不喝酒。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公民的文明素質還參差不齊,還有不少的司機自覺不自覺地陷入酒后駕車中,給公眾的交通安全帶來了嚴重危險。
為此,我認為,治理酒后駕駛可以在刑法中增加“酒后駕駛罪”的罪名,以示嚴懲這種行為。因為,從目前來看,我國《刑法》中還沒有這種罪名,而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對酒后駕駛的人只是給予行政拘留15天,罰款2000元的處罰。這些處罰措施對酒后駕駛的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產生一定的約束,但并不能使其真正認識到酒后駕駛的危害,所以建議國家在懲罰措施上采取嚴懲,將喝酒開車的處罰上升到刑法的高度,專門設置一個“酒后駕駛罪”,從法律上約束一些不遵守法規的司機。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減少醉酒駕車現象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法律,鼓勵大家舉報監督此現象的方法。但小編認為,減少此現象最好的辦法還是需要大家的努力,只要大家都真正做到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從意識上杜絕此現象,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此類現象,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醉駕、危險駕駛罪中的法律標準是什么
醉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
判定酒后駕駛的標準是什么?醉駕該怎么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違約損害請求的抗辯方式有哪些
2020-12-01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總結范本如何書寫
2020-11-08前夫的贍養費能作為收入證明嗎
2020-11-19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怎樣補辦單位解除合同
2020-11-07分居后還貸法律怎么規定
2021-02-09因土地糾紛可以報警嗎
2021-01-30哪些財產不可以做抵押物
2020-12-01怎么保護商業秘密
2021-03-14勞動規章制度怎么舉證
2020-11-15個體戶請幫手帶學徒需要簽訂合同嗎
2020-12-09勞動合同和勞務協議屬于什么區別
2021-03-02交通工具意外保險條款有哪些
2020-11-25保險合同生效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2020-11-13保險合同中的告知義務的性質是強制的嗎
2020-12-25本案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無效嗎
2020-12-12主合同、保證合同與保證保險合同能否合并審理
2021-02-21保險公司申報,修改或調整備案的財產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時應提交哪些文件
2020-12-29車撞人保險沒賠付需墊付嗎
2020-12-12責任認定書下來后保險公司多久理賠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