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肇事逃逸司法認定依據是什么?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孫某駕駛兩輪摩托車馱載其朋友劉某(二人均喝酒過量)超速行駛時,因路上顛簸,劉某從摩托車上跌落頭部著地,致顱腦損傷而當場死亡。而當時孫某對此一無所知,仍然繼續駕車狂奔,直至被人發現將其截獲。本案中,孫某雖然離開了現場,但因其主觀上對劉某墜地身亡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認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觀上是為了逃避事故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如〈案例2 〉:司機宋某違章駕車,將一行人于某撞死,正當宋某對于某進行搶救時,于某的親友及當地群眾聞訊趕到,持械對宋某進行毆打。宋某被逼無奈,駕車逃離現場,直接到當地公安派出所報案。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為就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 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客觀上實施了逃離事故現場,不向公安機關報案的行為。
二、哪些情況不構成肇事逃逸
除了哪些情況可以被認定為肇事逃逸外,交管部門還對哪些行為不構成肇事逃逸做出了規定:
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事故事實無爭議,撤離現場自行協商解決,達成協議,并留下真實姓名、聯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報案的。
交通事故的發生不僅需要耗費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去彌補可能會發生的人員損傷事件,還會消費警力,若是駕駛員再肇事逃逸,那么無疑會加重社會的成本。為了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我國加大了此種行為的懲治力度,使得更多人畏懼逃逸。
報廢車發生交通事故誰來承擔責任?
交通事故起訴需要哪些材料?
交通事故訴訟是否一定要請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侵權如何處罰,處罰方式有哪些
2021-01-26無期徒刑能改為有期嗎
2021-02-22累犯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02胎兒親子鑒定的方法及效力是什么
2021-03-26個人房屋贈與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3非法轉讓土地是否有追訴時效
2021-03-10事故認定書如何要求重新認定
2020-11-28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
2020-11-10拿別人銀行卡取錢算盜竊嗎
2020-11-12空白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2-23交通事故如何快速理賠
2021-03-15法院保全房產能不能過戶
2021-01-17休病假多久就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工會如何發揮作用
2021-02-022020員工勸退賠償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4降低損失的退保技巧有哪些
2020-12-22了解人壽保險的訴訟時效和免責事由
2021-02-13國內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貨物范圍
2021-03-09超速行駛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為什么不全賠
2020-12-14駕駛員出車禍死亡負主要責任保險公司怎么處理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