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罪檢察院怎么處理
眾所周知,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享有不起訴決定權,它有三種情形,即無罪不訴(刑事訴訟法142條第一款)、定罪不訴(刑事訴訟法142條第二款)和存疑不訴(刑事訴訟法140條第四款)。所謂定罪不訴就是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作出的不起訴決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隨著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逐步落實,檢察機關運用定罪不起訴權,處理輕微刑事犯罪的案件會越來越多,這對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司法實踐中,少數檢察機關因此對犯罪嫌疑人不認罪的案件也作出了定罪不起訴的決定,這種處理,并不符合法律的精神,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少弊端。筆者認為,對犯罪嫌疑人不認罪的案件,檢察機關不應當作出定罪不起訴決定。
1、從保護犯罪嫌疑人正當權利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不認罪的案件,檢察機關不應作定罪不訴。
檢察機關作定罪不訴,說明公訴機關認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而不認罪,則證明犯罪嫌疑人對該處理決定持否定性評價,控辯雙方并未達成一致意見。此時,檢察機關作出定罪不訴決定,事實上造成了犯罪嫌疑人的意見難以獲得司法(法院)審查的救濟程序。因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作出定罪不起訴決定后,被不起訴人只能獲得向檢察機關的申訴權(刑事訴訟法146條),而無法獲得司法(法院)審查的救濟權利。而對比下列兩種情形的人,被不起訴人更應當獲得司法審查的救濟權利。一是犯罪情節較重而不認罪的犯罪嫌疑人,它完全可能因為檢察機關公訴后法院宣告無罪而獲得司法救濟,從舉重以明輕的法律原則出發,檢察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這種司法救濟權,不宜阻卻犯罪嫌疑人這種司法救濟權的實現而作出定罪不訴決定。二是同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事訴訟法卻賦予被害人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申訴權和司法救濟權。我國刑事訴訟法145條規定:“對于有被害人的案件,決定不起訴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不起訴決定書送達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決定書后七日以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請求提起公訴。人民檢察院應當將復查決定告知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維持不起訴決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被害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從刑事訴訟法規范的權利和義務看,相比被害人而言,刑事訴訟對犯罪嫌疑人的影響更大,犯罪嫌疑人更應獲得能夠充分行使辯解的司法救濟權。同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事訴訟法厚此薄彼,有悖公正。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這種司法救濟權,檢察機關應當起訴,以期人民法院對定罪與否居中裁判。
2、檢察機關的定罪不起訴權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性權力,檢察機關要作出定罪不起訴的處理決定,程序上應當得到犯罪嫌疑人的自認。
我國刑事訴訟法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從刑事訴訟法這一規定的原則出發,檢察機關不起訴中的定罪權,其本質是對刑事訴訟活動的終止,這種定罪權僅僅是一種程序性權力;這種定罪,盡管也有終極性,但由于未經法院審查確定,因此程序上必須得到犯罪嫌疑人的自認。犯罪嫌疑人不認罪,則表明它并不希望刑事訴訟程序在定罪的情形下而終結,檢察機關強行作出定罪不起訴而終結刑事訴訟程序,事實上剝奪了犯罪嫌疑人獲得司法(法院)救濟的權利。
3、從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當性原則出發,檢察機關不宜對不認罪的犯罪嫌疑人作出定罪不訴的決定。
刑事訴訟的目的是通過規范刑事訴訟正當程序來達到揭露犯罪、證實(認定)犯罪,從而懲治犯罪,保障人權。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當性要求在認定犯罪時,犯罪嫌疑人必須獲得充分的辯護權,包括認證、辯解等權利。而現行刑事不起訴的程序設計上,顯然未能達到一般刑事訴訟正當程序的要求,在認定犯罪時,犯罪嫌疑人的認證權、辯解權、聘請律師辯護權等基本訴訟權利均沒有在法律上得到具體落實。因此,刑事不起訴程序,充其量僅僅是一種“簡易程序”,犯罪嫌疑人與公訴機關的意見一致(均認為構成犯罪,或均認為不構成犯罪)時才能適用。犯罪嫌疑人不認罪的案件,公訴機關作出定罪不訴決定,由于控辯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這種定罪,因正當程序的缺失,不能做到法律(程序)上的公正,實踐中往往難以服眾。檢察機關欲定其罪,則必須走“普通”程序,起訴后通過控辯雙方公開的、充分的認證和辯論,請求人民法院作出定罪決定。
4、對犯罪嫌疑人不認罪的案件,檢察機關作出定罪不起訴決定,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形成涉檢上訪,且較難息訴。
犯罪嫌疑人不服定罪不訴的決定,主要有二種情形(或理由):一種情形是,犯罪嫌疑人認為無犯罪事實,證據不足。由于刑事不起訴在程序設計上沒有公開性,沒有將定罪的證據以公開的形式事先告知犯罪嫌疑人,因此,刑事不起訴中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構成犯罪”的結論難以服眾,更不能說服犯罪嫌疑人,涉檢上訪在所難免。另一種情形是,犯罪嫌疑人認為事實存在,但對照法律不構成犯罪(即對法律上的認識錯誤)。由于刑事不起訴程序設計上沒有形成控辯雙方關于是否構成犯罪的充分的辯論,定罪不訴后,犯罪嫌疑人在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沒有消除,涉檢上訪不可避免。
案件遞交到了檢察院之后,就需要按照實際的法律規定來進行處理,并不是說犯罪嫌疑人不認罪檢察院就拿他們沒有辦法的。如果你對于不認罪具體的處理方法跟實際的要求不太清楚,建議你可以點擊在線律霸網咨詢系統直接詢問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民工工傷賠償標準
2021-02-23交通事故傷殘鑒定需要多少鑒定費
2020-11-09涉外離婚訴訟向哪個法院提出
2021-03-09如何用法律來保護平等權
2021-02-02原產地標記需要申請嗎
2021-01-28沒有主債務可以約定抵押嗎
2020-11-24民間借貸糾紛中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怎么判斷證據的有效性
2020-12-03交通事故怎么訴訟賠償
2021-03-01繼承遺產需要繼承債務嗎
2020-11-11學生被拐賣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7拆遷安置協議書怎么寫
2020-11-16頂樓人家漏雨樓頂維修費誰出
2020-12-12試用期是勞動合同期限法律規定嗎
2021-01-21員工調崗通知書
2020-12-15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幾天
2021-01-29人身保險合同終止條件是什么
2021-01-02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01保險合同的變更怎么體現
2020-12-24保險合同和保險合同主體有什么區別
2021-03-13事故報案私了后保險理賠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