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須滿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構成要件。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行為在情節上的加重。因此,認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滿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這包括三方面:
(1)必須以交通肇事行為的發生為前提。
(2)行為人必須在行為發生后積極實施逃逸。
(3)行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觀動機。
2、必須符合《解釋》第5條第1款對“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確解釋。
即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這個規定是明確的,不能將其與其他情形混作一談。比如有這樣的案例,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將被害人帶離隱藏或遺棄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這顯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
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受害人的死亡必須是因為肇事者的逃逸行為造成的。如果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卻是因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醫院搶救途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應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須是行為人逃逸行為在前,而傷者因行為人逃逸而死亡的結果發生在后,兩者之間存在這個順序關系。如果交通事故發生時傷者當場死亡,則不能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應適用《刑法》第133條規定的第二種量刑幅度予以處罰。
以下兩種情形不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1、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已通過電話等方式報警,由于懼怕被害人親屬毆打而逃離事故現場,這種情況,不應按交通肇事后逃逸來處理。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被害人親屬對自己造成人身傷害,而不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
2、可能存在不能抗拒的原因,當其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
例如,被告人張某在交通肇事后,立即讓隨行的人員撥打了120急救電話,當急救人員到達現場時,發現被害人已經死亡。此時被告人張某也負傷在身,其家人將其送往醫院,到達醫院后,其委托親屬向公安機關報案。該案就不應認為具有逃逸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共有房屋拆遷協議夫妻一方簽字有效嗎
2020-11-26受行政警告處分會受到哪些影響
2021-03-09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11管轄異議書交了法院沒回復如何處理
2020-12-05關于事實收養關系的法律規定
2021-01-03車禍死亡賠償有什么標準
2021-02-1465歲老人房子還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0-12-22貨物質量糾紛能否終止買賣合同糾紛
2021-02-06修理車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18房子被火燒了,還有一層可以往上建嗎
2020-12-23國企可以被私企接收改制嗎
2020-12-31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有哪些
2021-01-17保險合同有哪些關系人
2021-02-13什么叫做保費墊付
2021-01-21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二條是怎樣的
2021-01-03農村可以自行出讓土地嗎
2021-01-24住改非和住宅拆遷哪個補償高
2020-12-26如何在評估程序中提高拆遷補償
2021-02-06商業拆遷應該注意寫什么
2020-11-24拆遷補償中,安置面積包不包含公攤面積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