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者:賈龍寶【摘要】:懲惡揚善、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雖然對由見義勇為引發的補償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沒有專門立法,但全國絕大部分省份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已對其認定和損害補償作出了規定。因此,見義勇為,并非無法可依,因見義勇為而遭受的損害,也并非無法得到補償。本文試對見義勇為補償糾紛的補償特殊性、補償原則、補償的法律操作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分析與探討。【關鍵詞】:見義勇為補償的特殊性補償原則補償的法律操作引言懲惡揚善、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和國家極力倡導的一種英雄壯舉,一直倍受人們普遍贊賞。但近年來,見義勇為卻成為一個極為沉重的社會話題。人們在稱道英雄舍己為人、勇斗歹徒、奮不顧身的保衛他人生命和財產的同時,更對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尷尬局面感到無奈和迷惘。見義勇為者與受益人、侵害人(有時沒有侵害人)就事后補償事宜對簿公堂,如何及時而有效的維護好見義勇為者的切身利益,使社會正氣得以張揚,人民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也頗感棘手,本文試圖從見義勇為的歷史入手,追根溯源,對我國當代社會由見義勇為而引發的補償糾紛處理的法律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以此能對有志見義勇為或已經見義勇為,但因見義勇為而陷入補償糾紛的勇士們提供法律幫助。一、古代我國見義勇為行為保護和補償的相關立法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對見義勇為作出單獨的立法,然而在歷史記載中我們發現古代統治者在立法中主要圍繞對見義勇為者的法律保護,對見義勇為者的物質獎勵及嚴懲見義不為者展開。古代對見義勇為的保護與鼓勵,是通過正當防衛的規定反映出來的。最早的規定見于《易經?蒙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也就是說,凡攻擊愚昧無知的人,是寇賊行為,會受到懲罰;對于抵御或制止這種寇賊行為的人,應受到支持或保護。《周禮?秋官?朝士》記載“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盜,指盜取財物;賊,指殺人。當這兩種人危及軍人或鄉邑百姓及自家人安全時,將其殺死無罪。這明顯鼓勵人們與違法犯罪作斗爭,鼓勵見義勇為;同時,又通過免責的規定保護了見義勇為者。唐代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法律制度成熟的階段,在《唐律疏議》中可以找到對見義勇為的記載,“有人毆擊他人折齒、折指以上,若盜及強奸,雖非被傷、被盜、被奸家人及所親,但是旁人,皆得以捕系以送官司。‘捕格法,準上條’,持杖拒捍,其捕者得格殺之;持杖及空手而走者,亦得殺之。”可見唐律中給予見義勇為者更加寬泛的權利,以利于其維護自身安全。唐以后各代基本沿襲了唐的作法。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古代也有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物質保護的內容,如,清康熙二十九年刑部規定“其犯罪拒捕拿獲之人被傷者,另戶之人照軍傷,頭等傷賞銀五十兩,二等傷賞銀四十兩,三等傷賞銀三十兩,四等傷賞銀二十兩,五等傷賞銀十兩。”古代立法不僅對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予以保護,而且還有相應的獎勵措施。唐玄宗二十五年,唐政府正式頒布了對見義勇為捕獲犯罪分子者予以獎勵的法令,“諸糾捉盜賊者,所征倍贓,皆賞糾捉之人。家貧無財可征及依法不合征倍贓者,并記得正贓,準五分與二分,賞糾捉之人。若正贓費盡者,官出一分,以賞捉人”。這一規定開創了國家對見義勇為者給予物資獎勵的先河。唐以后也有類似的規定,如,《大清律例刑律賊盜中》記載“如鄰佑、或常人、或事主家人拿獲一名者,官給賞銀二十兩,多著照數給賞。”除了這些規定外,還規定了對見義不為者的懲罰。《唐律疏議》規定“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告而不救者,杖一百;聞而不救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速告附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論。”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稅如何征收
2020-11-19單方事故能否構成工傷
2020-11-29村委會法律顧問合同范本
2021-02-11公眾號摘抄一段話會不會侵權
2020-12-29交通肇事死亡事故禁駕多久
2020-12-08承兌匯票保證金可以查封嗎
2021-01-13無性婚姻可不可以算是離婚的理由
2021-01-29婚前隱瞞債務是詐騙嗎
2020-11-26繼父贍養糾紛贍養費
2021-03-05配偶宣告失蹤婚姻關系如何認定
2020-11-14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如何處理
2021-01-09集資房是什么意思
2020-12-13解除勞動合同后醫保多久失效
2021-01-05試用期合同范本
2020-12-09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亮點解讀
2020-12-31人身保險的法律特點是怎么樣的
2020-12-10保險合同中或字引發了一場官司
2020-11-29保險公司利用公司內部文件規定免責條款無效
2021-01-25有哪些保險公司可以以統括保單的形式承保異地業務
2020-11-09如何確定建筑工程保險的保險期限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