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故意內涵的界定
間接故意犯罪類型是否為刑法故意犯罪的規定所含括,刑法第14條明確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一規定揭示了犯罪故意應由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部分構成。換言之,行為人能夠認知其行為具有社會非難性,同時希望或者放任其行為發生的心態,則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故意。由此可見,刑法規定本身并未將犯罪故意厘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劃分完全是一種理論層面上的研究。但探究間接故意的價值取向對犯罪故意理論具有積極的作用勿庸置疑。
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分野源于刑法第14條對行為人意志因素的表述,即“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希望行為危害結果發生為直接故意;放任行為危害結果發生為間接故意。理論界關于間接故意概念的介述基本上援此為據,雖爭鳴不甚激烈,但仍然存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其一,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其二,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其三,犯罪的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可能引起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有意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質言之,預見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間接故意。
筆者以為,上述三種間接故意的概念基本上揭示了間接故意的本質特征。但第二種表述中并列使用了“可能”和“會”兩個詞,表明了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認識和必然性認識,這兩種認識混合使用,混淆了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界限。第三種表述中的“有意”,則具有某種希望的意志,而“放任”是希望意志的派生意志,那么用“有意”來修飾“放任”也存在意思上的重疊。因此,間接故意,應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正如英國學者邊沁所言:“在意圖的結果中,有直接故意的結果與間接故意的結果。當某結果的發生構成行為人決意實施該行為預期的諸原因的連鎖的一環時,該結果便為直接的或直線的結果;與此相反,當行為人實行該行為時雖然發現某種結果,認識到該結果可能發生,但是,該結果的發生不是構成其預期的連鎖的一環,那這種結果便是間接的或附屬的結果。”或許這種說明更能揭示間接故意的本意。
實踐中無論是間接故意,還是直接故意,對故意犯罪的成立及責任并無影響,因為刑法懲治的犯罪行為絕大多數系故意犯罪(少數為過失犯罪),所以,只有將間接故意與刑事責任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才能突顯其現實意義。否則,沒有必要劃分故意的類型。
間接故意的構成要素問題
(一)間接故意構成要素中的認識因素
間接故意的構成要素在心理形式上由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個部分組成。所謂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造成危害社會結果的可能性認識。這是理論上通行的解釋。然而,刑法第14條所反映的認識因素內容僅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單純理解法條的語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在認識因素上具有相同性,這與學理上解釋的間接故意認識因素大相徑庭。可以選擇的答案有二:
一是立法者并無劃分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竭力意圖。因為,通觀整部刑法典難以尋到直接規定間接故意的相關條款,換言之,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出于間接故意,并不影響其刑事責任的承擔。
二是立法者確有劃分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意圖,由于存在立法技術上的失誤,而未將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內容載明。
筆者以為,正確的答案只能是前者。盡管我們可以探討立法的不足,但沒有必要懷疑立法的意圖。立法者將間接故意訂入條文之中并非難事。如1996年《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5條第3款規定:“如果犯罪人意識到自己行為(不作為)的社會危害性,預見到可能有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雖不希望,但卻有意識地放任這種后果發生或對這種后果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則犯罪被認為是具有間接故意實施的犯罪。”臺灣刑法對間接故意的規定是:“行為人對于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并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可見,立法者并無明確區分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的意圖。因此,我們的研究宗旨應建立在深層的理論之上,而不是品評立法的優劣。然而,由于刑法對間接故意認識程度未作規定,所以為討論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埋下伏筆。
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是行為人對其行為社會危害性存在與否的一種主觀認識。這種認識程度究竟表現為“可能性認識”,還是“必然性認識”,抑或是兩者兼有,此乃學界討論的焦點問題。有的學者指出,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明知程度,體現為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會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同時在內容方面行為人也對行為的目標對象以及諸環境因素有較為明確的認識;
二是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同時在內容方面行為人對于行為目標對象以及其他環境因素的認識卻是模糊或不明確的。
行為人對“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結果的認知,是基于當時的客觀條件產生的,這種客觀條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觀條件,也包括行為人自身的客觀條件。外在的客觀條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時間、地點和自然條件制約,以及犯罪對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等條件;行為人自身的條件,表現為行為人的年齡狀況、身體狀況、精神狀況,以及是否具有某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掌握某種專業知識或技能的程度等條件。在上述客觀條件存在的前提下,行為人對其行為即將引發的危害結果產生了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認識。因此,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可能性認識,是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即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明知某種危害結果必然發生而決意為之,那么,行為人所持的心理態度也就超出了間接故意的范疇,而跨入到直接故意的領域。
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由認識內容和認識程度兩個部分組成。其認識內容與直接故意的認識內容具有一致性。事實上認識內容決定著行為人的認識程度,除具有專門知識者以外,行為人應對整個犯罪活動情況有一般性的認識。而且對這些因素的認識,只能是一般或大致的認識,而不是確切或精確的認識。認識的內容主要包括:
(1)行為的實際情況。在不同的犯罪中它有著不同的內容,必須認識到的內容包括明知做什么或正在做什么;在某些犯罪中必須認識到的內容有:行為的方式,行為的時間,行為的地點等。
(2)行為的結果。
(3)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4)說明犯罪客體的事實。這些事實主要指犯罪對象,其次指那些能夠說明被侵害社會關系的其他事實,如社會心理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等。
(5)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當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對這些內容具有一般性認識即為己足。正如德國刑法學者梅*格所說“在行為人所屬的常人領域的平行性評價”。這種認知并未反映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實質特性,決定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關鍵是行為人的認識程度。由于刑法規定僅表述為“明知會”,并未指明認識程度是一定還是可能,所以導致理論界的紛爭。通說認為,間接故意只能是認識到危害結果的可能發生,如果行為人預見自己行為的結果必然發生,那就不能說他對結果發生或不發生抱著聽任的態度了。因為在這里,其預見中根本不存在結果不發生的問題。有的學者提出,明知自己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也是存在的,這種情形也是間接故意。
筆者認為,間接故意的認識程度只能是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發生的不確定性認識,即“可能性認識”,而不包含“必然性認識”。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盡管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確屬明知,但對其行為間接導致的危害結果的認知是不確定的。例如,甲欲投毒殺乙,并在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藥,乙與丙共食該食物后死亡。對造成丙死亡的結果,行為人僅具有可能性的認知,而不具有必然性的認知。因此,間接故意的放任心理只能建立在預見到事物發展客觀結局的多種可能性和不固定性的基礎上。行為人只有認為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特定的危害結果,才談得上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對危害結果必然發生的認識和在此基礎上的犯罪決意,充分證明了行為人不是有意地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而是以自己的行為向著自己確信必然會達到的目標努力,是積極地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正如英國**維爾·威廉斯教授所指出的:間接故意是指你能清楚地看到某種事情,但你視而不見。形象地說,其結果不是你直接追求的目標,但你把它作為你的直接故意(希望—故意)的不可避免的和“必然”伴隨的副產品而予以接受。行為有一對孿生的結果,甲和乙;行為人所要的是甲,并準備接受那不是所希望的孿生的乙。換句話說,間接故意就是某種明知或認識到某事即將發生的情況。
(二)間接故意構成要素中的意志因素
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與前述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緊密關聯,而且是間接故意構成的決定因素。正是由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對某種犯罪行為的危害結果認知的可能性,才導致其對危害社會結果的發生采取放任的心理態度。
所謂意志因素,即放任的意志,是指行為人為了某種利益,而甘冒某種危害結果發生的風險的心理態度。理論界對間接故意意志因素的介述,可以概括為四種學說:
其一,放任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作為或不作為對社會的危害性,并預見到它對社會的危害結果,而且有意識地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行為;
其二,同意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不作為可能產生為法律所禁止的結果,并同意這一結果發生的行為;
其三,容忍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有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卻對其結果采取了容忍的態度;
其四,不違背本意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對于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并不違背其本意的行為。
上述四種學說中,“放任說”普遍為刑法理論界與實務界所接受,并成為間接故意意志因素的通說。通說的依據是刑法第14條規定,即“放任這種結果發生”。這里的“放任結果發生”并非僅就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而言。如前已述,既然刑法沒有明確規定間接故意的內容,那么“放任結果發生”所對應的是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因而,這種“放任”既可以是間接故意的意志心態,也可以是直接故意的意志心態。筆者認為,研究間接故意的“放任”心態,首先應排除那種明知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直接故意情形。
事實上間接故意所表現的“放任”心理態度應作何解。“放任”一詞,從語義上理解,是指聽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意思;從心理學上講,“放任”不是一種獨立的意志形式,任何放任的心理都不是毫無情由地自發產生的,總是依附于一定的希望意志形成的;從罪過理論上分析,刑法理論界認為“放任”的涵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對“放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對于危害結果是否真的要發生,是處于一種不能肯定的狀態之下,行為人雖不希望這種結果發生,但又不設法防止其發生,而是采取聽之任之、漠不關心的態度。
其二,間接故意犯罪中,行為人對危害結果并不是完全持“漠不關心”的態度。由于危害結果是基于實現行為人所追求的目的行為而發生的,行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這種危害結果的情況下,為了達到其既定目的,仍然付諸現實,這本身就意味著行為人對所放任的危害結果具有自覺容忍其發生的心理態度。這種心理態度表現為實現他的既定目的比防止發生危害結果更為重要,因而危害結果的發生并不違背行為人的意志。
其三,在間接故意犯罪的情況下,行為人開始萌生的意志形態確系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是,這種不希望并非放任意志形態的真正含義。任何間接故意犯罪,都是以追求某種目的結果為前提的;正是這種目的結果,導致行為人原本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形態產生了性質上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行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某種危害結果,也不希望這種結果發生,那么,只要停止實施預定行為,危害結果就不會發生。但是,行為人為了追求另一目的結果,執意實施預定行為。此時,其主觀上則會產生一種矛盾:既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又想實施會引起這種結果發生的行為。矛盾斗爭的結果仍然是決意實施預定行為,于是原有的不希望意志形態自行消失,轉化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抱聽之任之的放任意志形態。
筆者認為,在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中,存在著希望意志和放任意志兩種表現形式。希望意志存于直接故意之中;放任意志則存于間接故意之內。“放任”的精義是,行為人在追求客觀結果時的一種消極心理態樣,即介于積極追求和反對之間,不計后果的心理態度。這種心理態度本身包含了一種不顧危害后果發生,執意實施一定行為或不實施一定行為的內容。如果說對行為結果的可能性認識表現了行為人的主觀“故意性”;那么對結果發生的放任意志,則反映其非直接追求客觀結果的“間接性”。
間接故意除具有上述本質特征外,其明顯的表象特征是行為人追求的結果與實際發生結果之間的偏差。對行為人來說,主觀上的放任心理態度不具有獨立性,行為人的希望意志多數是伴隨著其追求某種利益的同時滋生。因而,很難追尋其作為故意犯罪應具備預謀的特性。正是這種意志的無預謀性,揭示了行為人對可能發生的結果所懷有的不確定性,而行為人對這種不確定性結果所采取的行為,又是其追求結果得以實現的手段。換言之,行為人為追求其希望達到的目的,采取了放任各種可能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并且在行為過程中,這種放任危害結果的性質和程度隨著行為人所要實現的希望意志發生了轉移,使得行為人希望意志的結果和放任意志的結果產生偏差。事實上并沒有發生行為人所希望發生的結果,而是放任的可能性結果成為現實。這種“放任”的意志與其所依附的主意志之間存在一種必然的聯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羅玉林律師執業已經20余年,曾在某國有交通企業(上市公司)法律顧問工作近十多年,先后接觸和辦理過各種類型的經濟、民事、海事、海商糾紛、執行等案件。熟悉企業內部法律事務管理及各類案件訴訟操作規程和技巧,尤其熟悉合同糾紛、債權債務、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婚姻家庭、損害賠償等各方面法律法規和政策性規定,有著豐富的訴訟實踐經驗。 自1990年起從事律師職業,執業以來,堅持 “敬業勤勉、誠實信用” 的服務宗旨,盡力為委托人辦好每一件案件,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委托人的合法權益。
公司欠錢沒破產可以起訴股東嗎
2020-12-31安置房可以貸款嗎
2021-02-18企業以及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流程
2021-03-10請律師打官司怎樣付費
2020-11-22法律援助范圍
2021-03-16交通事故后找人頂罪怎么處罰是什么
2021-03-03計時工資有績效獎金嗎
2020-11-24買斷工齡款離婚可以分割嗎
2021-02-03婚前財產約定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26微信聊天記錄能否作為證據
2021-02-28私人企業疫情期間要發工資嗎
2021-01-03法律是如何規定勞動爭議仲裁管轄的
2020-12-16投保時注意事項及須知事項有哪些
2021-02-02壽險的投保額怎么計算,購買壽險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1-03-18怎樣選擇交通意外險
2020-12-17私家車載客遇事故保險公司是否理賠
2021-03-04家庭財產保險可以全保嗎
2021-01-08保險代理合同保存期限是多久
2021-02-16如何完善再保險合同
2021-02-23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嗎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