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如何認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是一個主客觀相一致的行為,即行為人除了必須具有逃逸的客觀外在行為方式,同時還必須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發生交通事故,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為的心態只能是故意,如果僅僅具備離開現場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觀故意,則不能認定為此處的“逃逸”。所以認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必須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把握。
首先,認定逃逸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對肇事事故應是明知的。如果行為人對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駕車繼續行使,主觀上沒有惡性。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只是在進行正常的駕駛行為。所謂的“逃逸”時不能成立的,如果對于這種駛離現場的行為以逃逸論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典型的客觀歸責,無論從刑事立法基本原則還是從司法公正角度出發都是不適宜的。當然,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對于其中所有的細節都有著具體的明知,只要堅持主客觀統一的原則,對于肇事存在蓋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交通肇事逃逸處罰規則
在監定的同時應當先分清事故的責任。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如果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但經過公安機關的調查,交通事故責任仍然能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7條、第18條、第19條規定認定的,應當根據有關證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不適用責任推定的原則。應根據當事人所負交通事故責任的大、小,依法律規定對當事人予以相應的處罰。具體分為: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3.而對犯有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嚴格依法處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第一條第4款規定,可酌情從輕或減輕處罰。
對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國家是給予嚴重的處理的。所以在發生交通事故時一定要冷靜處理,不要想著逃跑。如果您的問題比較復雜,律霸網也為您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你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傳翻唱歌曲算侵權嗎
2021-01-25專利權可以贈與嗎
2020-12-27關于事實收養關系的法律規定
2021-01-03事實勞動關系判定標準是什么,有哪些情形
2021-02-25a2實習期肇事法院判司機賠償嗎
2021-01-31疫情期間不上班工資如何支付
2020-12-29人壽保險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是什么
2021-02-20企業團體意外險理賠內容有哪些
2021-02-07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種類
2020-12-11保險違約責任條款有哪些
2021-03-16男子墜亡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1-03-24學生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的標準是多少
2020-11-11公務員被辭退是否可以領失業保險金
2021-01-19不小心撞死人有商業保險怎么判定
2021-03-12保險合同有哪些基本分類
2020-11-22拆遷沒有協商有強制評估嗎
2021-03-11如何簽訂房屋拆遷安置協議
2020-11-11實行拆遷安置補助標準內容規定
2021-01-21企業遇拆遷,政府停電停水造成的損失誰負責
2021-01-20房子繼承之后沒過戶怎么補償拆遷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