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認定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陵《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根據該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啟,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反而逃離事故現場,棄被害人于不顧而造成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死亡的行為。要構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已經發生交通肇事,這是前提。
(2)行為人有逃離肇事現場的行為。即行為人在發生交通肇事后,離開交通肇事現場的行為。
(3)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即行為人離開交通肇事現場,其主觀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4)客觀上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
(5)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具有因果關系,即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導致被告人未能得到及時的搶救而死亡。
在司法實踐中,在具體認定是否構成“因逃逸致人死亡”時,應當特別注意把握兩方面的要件:一是主觀要件;二是客觀要件。
在主觀上,“因逃逸致人死亡”要求行為人逃逸時,其主觀上對被害人的死亡只能是過失,而不是故意。即發生交通肇事后行為人逃逸,雖然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對其逃逸行為也是明知的,但是,他對于自己的逃逸行為導致被害人的死亡沒有預見,或者雖有一般的、蓋然性的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如果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已的逃逸行為會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并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則應當構成故意殺人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情節。
在客觀上,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必須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聯系,即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必須發生在行為人逃逸行為的過程中或者逃逸行為之后,同時,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是由于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而導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時的搶救而死亡。當發生交通事故時,應該及時對受害者進行送至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同時律霸網也為您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你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處理是否有時效限制
2021-03-23公司股權轉讓掛牌多長時間
2020-12-16公司法關于分紅的規定是什么
2021-01-17注冊資金可以是資產嗎
2020-12-28企業債權債務風險分析及防范對策
2020-12-16如何判斷股權受讓人的“善意”與“惡意” 及評判配偶單方轉讓股權的效力
2021-01-29新工藝是否可以申請專利權
2021-03-07勞動合同解除手續
2020-11-09公司破產補償是怎樣的呢
2020-11-14離婚后孩子的探視權的規定一月幾次,探視權的規定一年幾次
2020-11-19協議管轄的范圍有哪些
2021-01-13車禍致小產肇事方賠多少錢
2021-03-15房屋賣了又辦理抵押是否可以強制執行
2021-01-03房產抵押貸款步驟是什么
2021-02-09受欺詐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嗎
2020-11-17勞動爭議訴訟屬于行政訴訟嗎
2020-11-09壽險理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1-22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風險和損失
2021-02-26保險公司員工年終工作總結范文
2021-01-08《人身保險新產品》六大亮點修改 消費者維權有章可循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