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主體的不同身份能夠對共同犯罪的性質產生影響。中外刑法通說主張的共犯從屬于正犯的觀點,較好地解決了共同犯罪的定罪問題。對于純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其定罪可分為:非身份者教唆、幫助身份者的共犯關系;非身份者與身份者共同實行或組織實行的共犯關系;身份者教唆、幫助非身份者實行的共犯關系等情況進行。【關鍵詞】共同犯罪;身份;正犯;共犯一、問題之提出我國刑法分則條文中規定的犯罪類型都是以單獨犯罪形式出現的,其中大量是由一定特殊主體才能構成的身份犯,如貪污罪中的國家工作人員、瀆職罪中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這些罪在單獨犯罪的情況下,因主體要件不符,非身份人無論如何不能構成身份犯。但司法實踐中,非身份者與身份者相互勾結犯罪的現象大量存在。如何處理這些沒有身份的人與有身份的人的共同犯罪,就是共犯和身份的問題。但是,我國刑法總則中對身份之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沒有規定,司法實務部門對這類共同犯罪的定罪處罰可謂千姿百態。有的認定為共同身份犯罪,有的分別定罪,還有的定為非身份共犯。因為立法的缺位和司法的亂象,理論研究就顯得極為迫切和必要,使得該論題成為近年來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二、身份·身份犯身份”一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身份,也作‘身分’:(1)指人在社會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資格。(2)身價。也指受人尊重的地位。(3)人在特定的環境、場合或事件中所處的地位。(4)方言。質地;質量。”至于身份”與身分”的關系,學者研究認為,自古以來只有身分”一詞,而沒有身份”這一寫法。只是近現代以來,才有人把身分”寫作身份”,后來因為權威字典、詞典等因素的作用,身份”的寫法才流行起來。{1}17可見,身份”與身分”通假,可以通用,是一個詞意的兩種寫法。從一般意義上講,身份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出身、地位和資格。我國刑法中雖然有大量身份性條文,但沒有明確的身份”概念及涵義。但有些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中則有明確的規定。例如,《日本刑法》第65條中的身份”;《德國刑法典》第28條的特別的個人本身要素”;我國臺灣地區刑法典”第31條的身份或其他特定關系”,等等。日本刑法學者對何謂身份都按照判例,認為刑法上的身份,不僅限于男女的性別、本國人和外國人的差別、親屬關系、公務員的資格等,而是指凡是和一定犯罪行為有關的人身關系的特殊地位或狀態。刑法,將所有由于行為人的特征而對犯罪的成立以及刑罰的輕重產生影響的情況,都作為身份。{2}335、{3}183、{4}93、{5}335在這種廣義定義之下,判例甚至將營利目的”也納入到身份范圍之內。只是理論上對此點仍有爭議而未成定論。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對身份則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在廣義上理解身份,謂之為犯人一身所具有之資格、地位或狀態”;有的在較廣意義上理解身份,認為身份指專屬于犯人所具有之特定資格及人身關系”;更有學者在狹義上理解身份,稱之為行為人所具有之特定資格”。臺灣實務界從嚴格的實用主義立場出發,區分身份關系和其他特定關系,認為身份指行為人本身所具有之特定資格。有由于自然關系者,如性別;有由于血緣關系者,如親屬;有由于社會或契約者,如公務員、醫師、律師等。而其他特定關系,指行為人本身所具有之特殊事實,實際上身份亦可包含于特定關系中。此種特定關系,較之身份關系,更為擴張,亦為補充身份涵義之不足。{6}如轉化強盜罪中的盜竊犯、詐騙犯、暴行犯。因為身份和特定關系總體上來說都屬于身份關系,可知臺灣學者對身份總的是作廣義理解的。可見,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基于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的犯罪論體系,對身份概念作了很寬泛的理解,凡能影響行為主體的違法性或有責性的一系列主客事實、特征等都可認為是身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部門解散把員工調崗合法嗎
2020-12-22黨紀處分到期怎么處理
2021-02-08大學生校園貸事件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5婚前財產沒有財產公證,離婚時怎么分割
2021-02-01家暴離婚能請求離婚賠償嗎
2020-11-29存單質押貸款轉讓可以嗎
2020-12-08提供格式合同一方有什么責任
2021-01-11二審上訴變更訴訟請求的處理及風險
2021-01-09公司被收購能辭退孕婦嗎
2021-02-15論人身保險合同效力之規范
2021-02-05什么樣的人身保險合同無效
2020-12-23用假手續取得保險理賠算騙保嗎
2021-02-03公眾責任險缺失 誰來為商家“保險”?
2020-12-02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對保險經紀人的禁止行為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0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25如何成為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
2020-11-18什么叫保單現金價值
2021-01-25人身保險
2021-01-02土地承包的的程序是怎么進行的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