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親戚之間,或者是同學朋友之間,借錢這一行為似乎并不奇怪,并且自己熟悉的人之間借錢往往沒有合同,只是口頭之間的協(xié)議。但是往往是我們認為的熟悉的人,并且對他們毫無戒備之心,所以導致了很多糾紛的發(fā)生,甚至是傷害到人們生命健康的悲劇發(fā)生。所以借款也是可以構成詐騙罪的,那么借款可以構成詐騙罪如何認定的呢?
一、借款可以構成詐騙罪 如何認定
“借錢不還”型詐騙,即借貸式詐騙,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借貸的形式,騙取公私財物的詐騙方式。此類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fā)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著民間借貸的面紗實施,而且多發(fā)于親戚、朋友、熟人之間,因此與民事案件中的債權債務糾紛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必須進行嚴格審查,防止將債務糾紛作為犯罪處理,避免打擊無辜。
二、借貸式詐騙和民間借貸之間的區(qū)別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錯誤認識并“自愿”處分財產(chǎn),從而騙取數(shù)額較大以上公私財物的行為”。[1]借貸式詐騙與民事債權債務糾紛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是以借款為名轉(zhuǎn)移財產(chǎn)、到期無法償還債務等等。那么借貸式詐騙和民間借貸之間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nèi)绾卧诰唧w案件中進行判斷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行為人的主觀意圖不同
詐騙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為人在借錢時就具有不歸還的意圖。詐騙罪以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作為主觀構成要件的,因此,詐騙人“借錢”只是其虛構的幌子,主觀上根本沒有歸還的意圖。而正常的借貸人在借款時卻具有歸還的意思,往往只是因為客觀原因造成債務不能及時歸還。
(二)行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詐騙人在借款時都會采用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的手段,導致被害人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如虛構借款用于某種投資或營利性的活動,又如虛構自已的財務狀況,使被害人誤信其有歸還的能力。而正常借貸中,借款人往往會如實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騙的方法。
(三)行為人對借款的態(tài)度不同
詐騙人在騙得財物后不會考慮歸還財物,因此在財物的使用上毫無顧慮和節(jié)制,直接造成財物的滅失,如將借款用于賭博、吸毒或個人揮霍;而民間借貸中,借款人本身具有歸還借款的能力,或者將借款用于可產(chǎn)生合法收益的途徑,以保障歸還借款。
三、如何判斷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意圖
在司法實踐中,很多借貸式詐騙的犯罪人在歸案后,總是會提出其與被害人之間是正常的借貸關系,甚至提供借條等證據(jù)予以印證,給判斷此類案件的性質(zhì)造成困難。比如,本案中認定羅小兵行為性質(zhì)的關鍵,就在于羅小兵當時的真實意圖是什么。主觀意圖存在于人的大腦中,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無法直接從思維中剝離出來加以認證。往往只能依靠行為人的自我敘述,但真實性值得懷疑,更多的是要接合其具體行為表現(xiàn)一類進行判斷,因為“行為是基于人的意識而實施的,或者說是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2]在處理此類案件時,不能僅僅聽信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而是要根據(jù)被告人的客觀行為以及其他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行為人在犯罪中的行為表現(xiàn)往往更能表現(xiàn)出其主觀意圖。在判斷行為人是否是有非法占有意圖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行為人借錢的理由與實際用途
在正常的民間借貸中,借款人會告知債權人借款的真實用途,讓債權人知曉借出資金的用途和風險,從而做出決定。而在詐騙案中,犯罪人通常會編造一些虛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資、工程建設等正當而且有豐厚利潤的項目,使被害人產(chǎn)生其借出資金安全并能及時收回的錯誤認識。而實際上,犯罪人在獲得借款后會將錢用于一些高?;蛘邿o法收回資金的活動,如用于賭博、供自己揮霍等,從而導致被害人的資金無法收回。行為人對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會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時的理由與實際使用的異同,也可以反映出行為人在借款時是否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象的客觀行為,是考察行為人主觀心態(tài)的重要依據(jù)。
(二)行為人借款時的財務狀況
行為人借款時的財務狀況是判斷其是否準備歸還借款的重要因素,行為人財務狀況結合其對借款的用途,能夠準確把握行為人的真實心態(tài)。在很多詐騙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負債累累或者沒有任何償還能力的情況下,通過虛構事實將自已裝扮成富人或具有償還能力,如謊稱擁有房屋、土地、豪車等,在騙得借款后大肆揮霍,造成借款無法歸還,此類情形應當認定行為人在借款時就沒有償還的意圖。反之,如果行為人本人具有較好的財產(chǎn)條件,雖然通過虛構理由等手段獲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賭博等活動造成借款無法按時規(guī)還的,但其所擁有的其他財產(chǎn),如房產(chǎn)、汽車、股票等,能夠保證債權人利益不受損失的,應當認定行為人在借款時具有歸還的意圖,不應認定為詐騙。
(三)行為人是否有掩飾真實身份或隱匿行蹤的行為
在借貸式詐騙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會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證件來掩蓋真實身份,在得手后便銷聲匿跡。還有的犯罪人雖使用真實身份,但在騙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償過程中,又通過更換手機號碼、變更居住地點等方法來隱匿行蹤,這些行為也能夠反映出行為人不愿歸還借款的主觀心態(tài),是判斷行為人性質(zhì)的重要依據(jù)。
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意圖過程中,應當結合以上三點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判斷,準確把握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以上便是借款可以構成詐騙罪如何認定的詳細內(nèi)容。通過對上述的閱讀,我們知道,借貸式詐騙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故意的,沒有要還錢的準備,打算借了錢之后,就以自己無力償還賴賬,或者直接隱姓埋名,消失在人海中,從而造成對當事人的財產(chǎn)損失。所以,小編在此提醒人們,無論是與自己多親密的朋友還是親戚,請一定要在借款的時候定了借款合同,這樣就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權益不受侵害。
合同詐騙罪報案材料有哪些
詐騙罪的相關法律有哪些?
信用卡詐騙罪數(shù)額標準是多少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催繳房租不交怎么辦
2020-12-06醫(yī)療糾紛判決有異議多久時間內(nèi)申訴
2021-03-19三級丙等醫(y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2如何處理直播隱私問題
2021-02-17注冊商標被注銷后還有補救措施嗎
2020-12-12集體所有的不動產(chǎn)和動產(chǎn)包括什么
2020-12-16網(wǎng)絡名譽侵權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2021-02-20非法侵入住宅罪怎么處罰
2020-12-24女兒和孫子誰的繼承權大
2021-02-24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zhuǎn)方式是如何的
2021-01-31集資房交易受法律的保護嗎
2021-02-03小產(chǎn)權房產(chǎn)可以做保全使用嗎
2021-02-03工傷請假最長多久
2020-11-28辭退和開除有什么區(qū)別有哪些
2020-11-13被保險人范圍及人壽保險理賠申請人的要求是什么
2021-02-01人身保險的特點是什么
2020-11-12適用保險合同解釋原則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4不想再續(xù)保養(yǎng)老保險可以退嗎
2020-12-11什么情形保險公司不予理賠
2021-03-06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有哪些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