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訴訟欺詐”,是指行為人虛構事實,偽造證據,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誘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決,從而獲取他人財產或財產性利益的行為。“訴訟欺詐”是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一種較為獨特的危害行為,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行為人自己偽造有關債權債務關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證明,如借據、還款協議、債務擔保協議等,并以此作為依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害人履行“債務”;另一種是行為人利用被害人的錯誤或者失誤,以被害人已經履行完畢但沒有索回或銷毀的債務文書為憑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害人再次履行。關于“訴訟欺詐”行為的定性,實務界和理論界都存有爭議。在刑法理論界,有的學者主張對“訴訟欺詐”行為以詐騙罪論處;有的學者認為,目前的刑法分則中沒有與其相對應的處罰條款,建議立法增設“訴訟欺詐罪”或者“偽造民事證據罪”。筆者認為,將“訴訟欺詐”行為以詐騙罪論處,有欠妥當。從行為表現上來看,“訴訟欺詐”與詐騙罪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所欺騙的對象不同。詐騙罪中,行為人所欺騙的是財產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訴訟欺詐”中,行為人所欺騙的對象是作為審判機關的法院。其二,被害人對行為人的欺詐行為的認識不同。詐騙罪中,行為人通過使用欺騙方法而騙得被害人的信任,這是被害人交付財產的前提。換言之,被害人在行為當時并未認識到行為人在欺騙自己。而“訴訟欺詐”中,被害人對于行為人虛構事實、偽造證據的情況是心知肚明的,其主觀上對此并沒有產生錯誤認識。其三,被害人交付財產時的主觀意志不同。在詐騙罪中,被害人交付財產是在受到行為人欺騙的前提下出現認識錯誤而“自愿”交付的;而“訴訟欺詐”中,被害人交付財物是被迫的。其四,從行為人取得財產的根據來看,“訴訟欺詐”中行為人之所以取得他人的財產,更主要的不是欺詐的結果,而是惡意利用證據規則的結果。在“訴訟欺詐”中,正是由于被害人不能提供充分有力的證據反駁對方并證明財產應歸屬己方,法院依據證據規則采信行為人的證據并作出裁判,從而導致被害人的財產損失。“訴訟欺詐”行為干擾了人民法院的公正審判,并使他人的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甚至可能導致有的企業破產倒閉或者個人生活無著的后果,因而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理應受到刑事處罰。從犯罪客體上分析,“訴訟欺詐”是通過虛構事實、偽造證據而干擾或誤導法院的審判活動,意圖藉此獲取他人的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其所侵犯的應是復雜客體,即一方面侵犯了審判機關的正常審判活動,另一方面也侵犯了被害人的財產權利。并且,行為人正是通過侵犯正常的審判活動這一客體從而實現對他人財產權利的侵犯;如果行為人雖然虛構了事實、偽造了證據,但該“證據”尚不足以導致法院產生錯誤認識或者在審判過程中被發現或查明是虛假的,那么,就不可能對他人的財產權利造成侵害。也就是說,“訴訟欺詐”行為必然會給法院的審判活動造成一定的干擾和障礙,其對正常審判活動的侵犯是必然的,而對他人財產權利的侵犯卻只是或然的。換言之,訴訟欺詐必然侵犯法院的正常審判活動,但卻不一定會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因此,在此二者當中,更主要、更關鍵的客體應是法院的正常審判活動,而不是他人的財產權利。根據我國的刑法理論,在犯罪所侵犯的是復雜客體的情況下,犯罪性質應由其中的主要客體決定。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訴訟欺詐”行為應屬于妨害司法活動的行為之列。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2002年10月24日《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規定,“訴訟欺詐”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因而不宜以詐騙罪論處。同時,鑒于目前對此類行為尚無恰當的刑法條文可以適用,該司法解釋將這種行為定性為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理。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只是權宜之計。依據該司法解釋,行為人在實施“訴訟欺詐”過程中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構成犯罪的,可依據現行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刑,但實踐中也不乏偽造公民個人的簽名或者印章等的此類案件,這又該如何處理呢?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還是要通過刑法修訂工作,將這種行為納入刑法規制的范圍。增設單獨的“訴訟欺詐罪”或者“偽造民事證據罪”似無必要。如前所述,鑒于“訴訟欺詐”行為主要是通過偽造證據,妨害人民法院的正常審判活動,因而將該行為歸入偽證罪較為適宜。而就我國現行刑法第三百零五條關于偽證罪的規定來看,該罪的主體范圍較為狹小,僅限于刑事訴訟中的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這就需要對現行刑法中偽證罪的罪狀進行適當的修改,主要應擴大偽證罪的主體范圍,將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也包括在內。不過,應注意的是,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具有不同的特點,刑事訴訟通常關系到公民的自由甚至生命權利,一旦判決錯誤,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彌補的。而民事訴訟中的偽證行為通常最終危害的是公民的財產權利等,如果判決發生錯誤,所造成的損失是較容易彌補的,所以,對于民事訴訟中的偽證行為在成立犯罪的條件以及所適用刑罰的輕重上自然應與刑事訴訟中的偽證行為有所區別。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在現行刑法第三百零五條增加一款規定作為第二款:“在民事訴訟中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構成偽證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當然,如果行為人偽造民事訴訟證據的行為同時觸犯其他罪名如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的,則屬于想象競合犯,應依照想象競合犯“從一重處斷”的原則予以定罪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處理醫療事故
2020-12-21非上市公司可以實行股權激勵嗎
2020-12-12新三板上市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有哪些
2020-12-18哪些交通事故會扣車
2020-11-15違約責任是財產責任嗎
2020-12-15學校承擔責任的情況都有哪些
2021-02-06婚前房產已贈與并過戶還能反悔嗎
2020-12-26首套住房能沒收嗎
2021-02-22能要回給妻子的彩禮嗎?
2020-11-26母親改嫁女兒未改姓死亡保險金應怎樣給付
2020-11-19人身意外傷害險有什么獨特的特點
2020-12-11房多錢少購足人身保險再投資方為御險上策
2021-03-13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01人身保險投保人不交保費公司是否能解除合同
2021-01-20保險合同代簽名訴訟舉證方要如何舉證
2021-01-01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保險公司不認交警判的責任怎么辦
2021-03-17保險銷售行為現場應當同步錄音錄像嗎
2020-12-16保險猶豫期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18保險理賠的有效期是多久
2020-12-11